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钟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那么,语文课如何上得“朴素自然”,如何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呢?我以为,关键的一条是:咬文嚼字。咬文嚼字对于语文的教与学有什么意义和作用呢?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三点。首先,“咬文嚼字”可以避免语文课的异化。无可否认,由于对新课标的曲解和误解,现在的不少语文课,甚至不少具有一定规模、一定级别的公开课、参赛课、示范课,异化为了政治课、故事课、活动课、环保教育课、心理辅导课,等等,表面热热…  相似文献   

2.
在语教学中,教师在传播语知识的同时,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美感因素,借助语言字的美、课的意境关、人物形象美等美感因素,激发学生学习语的兴趣,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语水平和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3.
语教学与美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二的交融形式就是审美。语教材所选的大多是质兼美的课,散、小说、诗歌、戏剧自不必说,议论、说明也都是极有代表性的,它们都以自身严谨的态度、鲜明的思想、周密的布局、个性的语言等屹立于化艺术之林,赢得了人们的崇敬和喜爱。语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从这些质兼美的课中充分地汲取营养,不断地丰富自己,发展自己,提高自身的语素养(也可以说是化素养),这其中当然包括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字”,具有“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社会主义思想品质”“爱国主义精神”等内容。  相似文献   

4.
语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小语大纲明确指出:小学语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质兼美的课固然为教学提供了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境,但光靠有限的几篇课,要使学生掌握语言这一交际工具,显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开设了“课中课”。  相似文献   

5.
语言艺术是语课教学中最善于表现的一种形式,是教与学问产生共鸣的主要“媒介”。富于感情的语言,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呼应;推理严密的语言,能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力量;生动幽默的语言,则如一支“润滑剂”,能调动学生的情绪。因此,要实现教学意图,提高语教学质量,就必须做好语言的组织和运用。  相似文献   

6.
语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字的能力。张志公先生认为:“学语言,学字,都有规律可循。弄清这些规律,有意识地、恰当地运用于语实践,可以大大提高训练的效率。”因此,“既是语课,就应该进行语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能力,这是这门课无可推卸的责任”。新课标则指出:“语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实践。”前重“训练”,后重“实践”,但二都强调运用规律。立足语教学,如何看待这种重点的转移呢?  相似文献   

7.
课是语教材的核心内容,是语课程实施的平台和支点,课教学是语教学的主体环节。正因为如此,《语课程标准》对选取什么样的:℃章作为课,规定了很高的标准:“具有典范性,质兼美,富有:疋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这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课应该“质兼美”。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课本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范例,它是我们教学的主要凭借,但如果教死抠课本,势必会制约学生的发展。我们的语教学要做到“三要”,努力让学生学到的课本知识得到延伸,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相似文献   

9.
2006年11月1日至4日,全国中语会和《中学语教学》编辑部在江苏丹阳市吕叔湘中学召开了“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先生语教学思想研讨会”,会上,听了三堂课,我最想讲的一句话就是:语课就是要引导学生“行走在语言的世界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发掘和利用蕴藏在初中语中的美育资源,寓美育于语教学之中。首先要发掘和利用课中的自然美资源:其次,发掘和利用课中的人物美资源;再其次,发掘和利用语中的语言美资源,从而提高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语文味”指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那么,如何让“语文味”的清香弥漫课堂呢?陈钟梁教授说得好:语文课是美的.它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要上得朴素、自然,向学生传递的是语言深处的美。”可见,我们应加强语言学习,回归语文教学本位,充分运用语言抓手.“抓”出课堂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2.
语教育是中学教育中的一项“重头戏”,它的任务是培养学生驾驭祖国语言字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鉴赏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形成。十多年来,笔一直为这一教育重任而孜孜地耕耘着。作为一名中学语教师,曾不止一次地因学生对语课失去兴趣、害怕上语课、语能力不好而困惑不已。在长期的摸索中,笔认为,要提高学生的语能力,语教学应从“心”开始,以情感化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毕学习中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语课要“抓人”——要把学生的注意力抓得住.智慧抓得牢,情感抓得紧。不“抓人”的语课,没有凝聚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这是语教学过程中所要完成的一个重要任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课程标准》就明确提出“在语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因此.作为语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高度重视这一点.始终将其作为要实现的课程目标之一。当然.在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有多种途径.但我认为挖掘语课中所蕴含的美学价值.就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有重要途径。我认为语课中所蕴含的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云雀的心愿》是苏教版小学语第七册中的一篇讲读课,课以小云雀和妈妈对话的形式,寓环保知识于有趣故事中。章说理形象通俗,语言富有情趣。本属说理性章,为了避免将语课上成科学课,在教学时,教师应牢牢把握语的特点,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读读句子,说说感受,议议道理,从  相似文献   

16.
汪涛 《西北职教》2004,(3):40-40
语是具有美的魅力的学科,语教育在进行审美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字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因此,语教师要充分把握这一有利条件,在教学中重视并加强审美教育。确切地说,美育就是以美育人,运用美学理论,美的事物和现象来培养人。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能创造美和欣赏美的人,这种人不仅有美的情感、观念、理想,而且还能进行创造和欣赏美。如何在语教学中达到这一目的呢?  相似文献   

17.
“强化语感训练”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课标》)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语课标》在“基本理念”的第一款中指出:语文课程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第二款中又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语课标》在课程“总目标”中又把“形成良好的语感”列为重要一条,并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背诵,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最后,《语课标》还在“评价建议”中提出: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相似文献   

18.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语课程标准》从全面培养学生语素养的理念出发,把“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放在了首位,也就是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作为语教育的重要内容,即人性。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学生学习怎样做人的,都是语学科的人思想教育的内容,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语课,既有歌颂祖国美丽山川风物的诗,也有赞颂英雄人物高尚情操的篇章;既有阐明事理的政论,又有说明科学真谛的佳作。它们从不同角度歌颂了真、善、美,揭露了假、恶、丑。这就要求语教师在语教学中,要充分借助语教材,抓住语学科的特点,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以美的艺术,美的形象、美的胜境,对学生进行人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19.
语是一门人学科,肩负培养学生热爱祖语言字,提高道德修养、思维品质和化,培养健康情感和健全人格的重任。然而据“减负”调查,语学科最不受学生欢迎。语课怎样改变它的形象?笔认为,必须让语教学充满情趣,具有吸引学生的魅力。  相似文献   

20.
一直以来,对语学科属性的定义众说纷纭:思想性、工具性、知识性、艺术性、综合性、统一性……当许多人正高举语课姓“语”的旗帜,大搞语言字训练时,有识之士们感到人精神正在陨落,疾呼语教学要弘扬人性,语教学中的人火花不能淹没于“工具说”的眩光中。对此,笔也表示认同。原因有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