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统编教科书习作单元精读课文重在从阅读中学习表达方法,要从精准定位目标、精巧实施策略、精当多元评价入手,开掘和把握好习作单元的写作资源,才能更好地助力语文要素在精读课文教学中软着陆。统编教科书改变了以往以阅读为中心的编排体系,创新单元结构,安排了以习作语文要素为主线、独立组织单元内容的“习作单元”。教师要用好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让其语文要素软着陆。笔者从精准定位教学目标、精巧实施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2.
<正>单元整体教学是以一个单元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单位,从整体出发,统筹安排,以精读课文带动整个单元的教学,将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环节有机、灵活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教学整体。单元整体教学,就是把一个单元看成相对自足的学习整体,在明确的学习目标统领下,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活动进行系统规划、整合设计,关注联系和发展,充分发挥文本价值,以清晰的路径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组织单元,不同年段之间纵向联系,  相似文献   

3.
为了准确把握习作单元的教学,准确定位教学目标,落实语文要素,以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搭船的鸟》一课为例,从"抓住特点,了解编排意图;紧扣导语,明确语文要素;单元统整,制定教学目标;解读文本,落实语文要素;回归主题,为单元习作铺路"几方面着手,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习作单元教学范例。  相似文献   

4.
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单元整体设计需要统整学习主题,设计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本文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从教学定位、实践路径、评价设计入手,统整单元主题,关联真实情境,设计结构化学习活动,形成具有内在关联的单元整体建构的语文学习任务群,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5.
<正>习作单元是统编教材的一个新增单元,它的编排体现着“读写结合”特征。笔者发现,习作单元中精读课文的教学不能很好地处理读和写的关系。为了让习作单元精读课文很好地为习作服务,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和语文素养,现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匆匆》为例,引领学生学习写作知识和表达方法,助力单元习作。一、多重解读,精准定位教学目标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和阅读单元中的精读课文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应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集中指向习作能力的习得。从阅读中学表达,教师要制定好明确可操作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发展,大单元教学、项目式学习、学习任务群等新的教学方式不断涌现。面对统编语文教科书的单元特点,根据语文新课标的理念,为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我们提出“能读会写”的单元统整教学策略。“能读会写”单元统整教学策略,以学生能完成单元习作为终极目标,对单元内的学习内容进行统筹、整合、重组、优化,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的语文实践活动。“能读会写”的单元统整教学能实现对单元中各板块学习资源的重组,合理地进行排序、拆解,以期达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这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减负增效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7.
习作单元中精读课文的教学应从单元语文要素出发,指向为学生习作而教。在习作单元精读课文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让学生感受到精读课文的特点,把准精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位,并能够从教学范式与激发学生情感等方面进行教学,以发挥习作单元中精读课文的教学价值,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大概念是具有迁移价值的原理、思想和方法。用大概念统整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有利于理顺单元主题下的各篇课文之间的逻辑关系,促进学习的迁移,达成对知识的本质理解,提升学科素养。在此理念下,文章结合教学案例,谈大概念统整的单元逆向教学设计的三个步骤:一是从孤立到系统,精准定位大概念统整的教学目标,让设计以终为始;二是从测验到表现,精准设计大概念统整的教学评价,有效地评估学生概念性理解的成效;三是从散点到结构化,精准布局大概念统整的教学过程,确保教学有规划和有方向。  相似文献   

9.
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主要是以“主题单元”为单位,每个主题单元根据学生年级不同安排了不同内容版块,如课文阅读、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课外书屋、词语盘点、成语故事、趣味语文等。在单元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课文阅读与其它各版块间的密切联系,统筹安排,树立“大教材”观念,协调各内容版块间教学目标的整合落实,把课文学习与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课外书屋等有机融合起来,找出其合理的结合点开展教学,实现各个目标。  相似文献   

10.
<正>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编排专门的习作单元,每个单元都安排了“单元导语”“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和“习作”六个板块,内容都指向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这为基于学习任务群设计教学奠定了基础。本文以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谈谈在学习任务群理念下,教师如何聚焦单元核心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进而确定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1.
从《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目标来看,小学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第二、第三学段为“习作”。从小学三年级起,学生就开始学习习作。由于现行语文教材没有以往教材那种循序渐进的习作教学目标,很多教师在习作教学中,不知从何人手。其实,人教版现行语文教材的编排具有“单元整体”的特色,从单元导语到课文,再到口语交际与习作,每一个语文活动都紧紧围绕单元主题展开,尤其是综合性学习,更是单元习作的铺垫,与单元习作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谭梅  范月 《四川教育》2023,(10):26-27
大单元教学强调对单元内容进行整体思考与设计,提倡以共同主题或共有线索为聚焦点设计教学。为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推进多元统整:重构单元内部要素,注重知识整体性;合理调整学习顺序,强化知识序列性;积极创设真实情境,突显学科语用性。大单元教学要以深度学习为整体目标,遵循有效的教学路径:以任务群为线索,重组学习内容;以概括性知识为导向,设计关键活动;以大情境为依托,融通课堂内外。  相似文献   

13.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观察与发现",单元整体设计中,各板块内容围绕单元主题达成语文要素。教学时应借助课文文本和板块内容特点,运用准确定位、改造关键句概括段意等策略落实阅读要素,梯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要通过阅读选文习得多角度观察和明确有序表达的方法,助力习作要素的达成。  相似文献   

14.
<正>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以“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双线组织教学单元,语文教学从“教知识”转向“教素养”。习作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为此,统编版教材单列习作单元,单元中每一项内容均指向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习作单元皆编排了“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五个部分。基于教材编排特点,可将单元内容进行分析、整合、重组、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的方法也逐步成型。目前小学语文课本的编制大部分都是遵循主题式教学设计来开展的,从而避免了在传统教学中每篇课文与整单元课文出现脱节的问题与弊端,实现了单元内资源的有效整合。主要探讨小学语文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策略,结合教学的实践经验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下册习作单元的主题是“大胆想象”,面对“想象”这一主题,教学时不必提出“想象要合理”的要求。两篇精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感受奇特的想象,并非了解故事情节,对人物进行评价。习作例文,可在习作前指导习作时使用,也可以在习作后二次指导时使用。各个板块,要做到前后关联,有机融合,以达成单元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一线教师重精读课文教学、轻略读课文教学,模糊了略读课文的教学价值。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彰显了略读课文的工具价值、教育价值及过程价值。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巧借单元助读系统,明晰方法应用;整体解读单元课文,把握主题脉络;贯穿教学环节始终,实现自主阅读等策略,用好略读课文,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8.
<正>为了区分一个单元内不同课文承载的语文要素学习目标,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安排了精读课文、略读课文两种类型。教师在单元教学中,既要区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不同要求,又要注意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在落实语文要素目标上的密切联系,使二者在达成单元教学目标上能够发挥互相支撑、互相补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基于统编教材的习作单元编排呈现出整体性、连贯性、渐进性的特征,要统整教学板块和教学资源,使习作单元成为一个前后贯通、目标一致的整体。通过设定教学目标、创设主题情境、构建任务框架、安排教学内容,统整化设计习作单元的教学。运用方法迁移、制作导图、评价推进等策略具体落实教学过程,更合理、高效地发挥习作单元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与一般阅读单元的精读课文的教学有着明显的不同。《盼》作为习作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其教学目标直指表达,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并掌握将重要部分写详细、写具体的方法。课堂上,教师通过谈话导入、整体感知、走进事例、揣摩表达和迁移运用等环节,引导学生掌握文本的表达策略,获得习作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