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代朱熹有这样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子讲的是他的读书体验。拿来一本书,作者观点思想一目了然,即所为的“清如许”。这是作者平时不停地读书、思考、探究和“每事问”才有的清爽,朱子称平日积累为“活水”。可见,“清如许”的产生,源于活水。有活水的培养,才有赏心悦目、心旷气爽之清如许。  相似文献   

2.
对同一个问题,由于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提问内容。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的教学,学生围绕“阳光千万缕”一句的质疑就展示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思维方式的问题:有的问:“什么叫‘千万缕’?”这是以“什么”为形式的直问;有的问:“阳光无处不在,为什么会出现‘千万缕’?”这是以“为什么”表达的深问;有的问:“既然千万缕的阳光能射到草地上,  相似文献   

3.
黄安成 《数学教学》2006,(5):7-8,39
数学课堂教学的“活”从何而来? 古诗云: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应通过各种途径引来“活水”. 1.趣例1文所介绍的课例是一个范例,在《数列》的起始课的开头,教者与学生共同背诵一首耳熟能详的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  相似文献   

4.
学习就是做学问,教学就是教学生做学问。学问就要“问”。做学问须勤“问”,教做学问须善“问”。“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因而是一门学问。一、谁之“问”人是能思维的动物。有思必有疑,有疑应有问,故“问”乃人之天性。“问”是一个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亚里士多德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说明他的思维是活跃的、积极的、主动的;反之,一个不会提问的学生,说明他缺乏积极的思维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但在…  相似文献   

5.
一天,大孙子放学回家,兴致勃勃地来找我,说要让我猜“谚语”。我问是什么“谚语”,他说:“‘八仙过海’是什么?”我说:“是‘各显神通’。”他问:“那么‘十五个吊桶打水’呢?”我说:“那叫‘七上八下’。”他说:“这些‘谚语’你都知道?”我说:“这些都是人们经常说的。不过,这不叫‘谚语’,这叫‘歇后语’。”  相似文献   

6.
“激疑拓展”是我校“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阅读多思教学法的实验步骤之一。这一环节即是教师诱发、点拨和探索课文的重、难点,激起学生疑深、疑透、疑广,拓展学生思路,培养思维品质。因此教师宜在课文的重、难点或特点之外巧下“金钩”,设置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认识矛盾,使学生形成强烈的思考动机,让学生“多思”、“善思”,拓展思维,培养创造能力。一、以趣问激疑拓展引奇激趣之问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思考兴趣。我在教《小蝌蚪找妈妈》一文(引导学生精读)后提问:“要是小蝌蚪问你:‘小朋友,我要怎样才能找到妈妈,…  相似文献   

7.
作文,写出来是有条理的文章,成文之前则是一团浑沌的思想。学生写作文就像是从脑海里分流出一条小溪,思想就是作文的源头,而思想的活水又来源于学习和生话。为什么要引给学生源头活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写作文就是输出自己的...  相似文献   

8.
课堂教学离不开“问”,一方面是老师问学生,另一方面是启发学生问老师,前者是提问,后者是激“问”。激“问”也常常需要先用提问的方式去激活思维。因此,精心设计的提问可以说是调动和引导学生思维的“抓手”。课堂上的情况告诉我们,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往往是教师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的时候。提问算不上什么全新的教学手  相似文献   

9.
<正>古诗“问渠哪得清如许”的下句是“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把上课比作“渠”,把上课的成功比作“清如许”,把语文教师比作“源头”,那么要使“渠”清如许”的话,我们作“源头”的教师需要什么样的“活水”呢?我阅读了大量的资料,发觉历来都是众说纷纭,看法不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结合自己在实习期间的一点体会,我认为:一堂课的成功与否,除取决于教学目的、内容以及板书设计外,还取决于教师的导语设计、应变能力及其教学语言。  相似文献   

10.
反思“课堂提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随意式提问荒废学生案例1:学习《一夜的工作》一课时,教师板书课题后提问:“‘一夜’指的是多长时间?”“‘工作’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11.
问课哪得“轻”如许?为有媒体活水来.  相似文献   

12.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部分学生面对作文题目.往往感到脑子空空,苦于“囊中羞涩”,没有素材,无话可说.更不知如何下笔。古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此指导学生积累生活中的点滴感受.是为作文提供素材的活水源泉.有了这股活水.不愁没有好素材。如史铁生这一类经历型作家。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写作学习.甚至没有受过多少学校教育.但他们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历.有厚重的情感体验.再加上自己广泛的阅读。  相似文献   

13.
对于形近字“虚”和“虑” ,平时运用时 ,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将“虚”、“虑”用错 ,经常把“虚心”写成了“虑心”。区分这两个字 ,我从字形分析入手 ,先在黑板上板书这两个字 ,问学生 :“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立刻回答 :“部首都是‘虎’字头。”然后 ,我指着“虚”字启发学生 :你们平时在做作业时 ,遇到不懂的难题应该怎么办?学生回答 :“要虚心请教老师或同学。”“对 ,要记住‘虚心’的‘虚’里面是个‘作业’的‘业’字。”我慢慢地说。接着又指着“虑”字 ,对学生说 :“这个字里面有个用心的‘心’字 ,那么 ,在课堂上当老…  相似文献   

14.
<正>星期六下午,读五年级的苏斌与读二年级的表弟赵志一起在家里做作业。苏斌想考考表弟,于是问表弟:“‘氵(三点水)’和‘冫(两点水)’有什么区别,你知道吗?”“那你知道吗?”赵志毫不示弱地反问道。苏斌很得意地说:“既然我能问你这个问题,我当然知道答案了。‘氵’和‘冫’都是汉字的偏旁,但是……”  相似文献   

15.
古人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许多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中都有一股“源头活水”。因此,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应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活水”,在教学思路设计上努力求新,把课上“活”,还要在教学方法上真正变注入式为启发式,达到教与学和谐交流,把学生教“活”。“活”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课堂是一个弹性、动态的意识生成过程,是师生共同探究、实践、创新的时空。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创新,只有创新,课堂才能焕发旺盛的生命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激活学生的思维,为课堂注入创新的“活水”,这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一、以放激活———提高兴趣是前提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有诸多的“清规戒律”,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无意义的接受学习状态中,毫无兴趣可言。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从前的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育专家吕叔湘认为 :“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 ,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 ,它的名字叫‘活’”。“活”是变革的前提 ,“活”是创新的基础。那么 ,怎样做才能让语文教学真正“活”起来呢 ?一、让教学内容活起来要让教学内容活起来 ,语文教师必须打通渠道 ,引进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朱熹说 :“问渠那得清如许 ,唯有源头活水来。”借用一下 ,问课哪得“活”如许 ,唯有源头活水来。那么什么才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呢 ?首先是那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古人曰 :“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  相似文献   

18.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有首诗叫《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作者读书的感悟,却也道出了作文的真谛,作文的“活水”来自哪里呢?来自生活,又如何把“活水”引出来呢?一、要重视“读”与“写”的积累写作文没有捷径,唯有多读多写,正如欧阳修所说:“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任何一项技能都是长期大量反复训练的结果,写作作为一种生活、知识、思想融于一体,感知、思维、表达共同作用的复杂综合技能,更离不开大量的训练,量变才能质变,没有一定量的保证,无法使学生写作水平提高。1.“…  相似文献   

19.
“半亩方塘一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观书有感》很明确地指出了读书与写作的关系。作文“活水”的引入来自多种渠道,只要我们兼收并蓄,广采博览,就会形成“不尽活水滚滚来”的良好势头。  相似文献   

20.
焦友 《教育论坛》2004,(3):22-22,24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曾有诗云:“半亩方塘-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青年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工作得心应手,永远“清如许”,让学生如沐春风,就必须随时给自己的教学工作增添“活水”,并为“活水”寻找到好的“源头”。事实证明,一份办得好的教育报刊,就是一所好的“进修学校”,就能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提供这种“活水”、找到这种“源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