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胡道静:“媒介是人体扩张”的最早提出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红祥 《编辑之友》2015,(9):100-103
1946年,胡道静提出“媒介是人体的扩张(延伸)”的观点.该观点的提出既出于他对进化论的深刻理解,又从另一个侧面为进化论思想提供了注脚与阐释.在他提出这一观点18年后,麦克卢汉提出了同样的论断.对“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扩张)”的观点,人们只知麦克卢汉,而不知有胡道静.这与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在我国大量译介有关,更与学界对两者的媒介研究重视程度不一的状况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2.
与媒介技术飞速发展相伴的是人类对媒介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除麦克卢汉持有著名的“媒介是人的延伸”论断外,媒介环境学家苏珊·朗格、刘易斯·芒福德、保罗·莱文森、德里克·德克霍夫等均有媒介延伸思想.他(她)们的思想中包含有“媒介是生命的延伸”、“媒介是媒介的延伸”、“媒介是世界的延伸”三个论断,这三个论断指出了未来媒介对人类三个方面的延伸趋势.未来大数据的意义在于分析、转化数据为这三个方面的延伸服务.媒介技术的历史和现实证明了媒介延伸理论所具有的指引未来意义.  相似文献   

3.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体:论人的延伸》中提出的另一个著名论断是:“媒介是人的延伸。”如电子媒介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其余媒介是人体某些器官的延伸,书面媒介是视觉器官的延伸,视听媒介是触觉器官的延伸。同媒介与信息的关系一样,媒介与人的关系也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媒介既是人的延伸,人对媒介又具有强烈的反作用。麦克卢汉十分重视人和媒介相互之间的这种作用和反作用。  相似文献   

4.
周洋 《军事记者》2011,(7):42-44
1964年,加拿大著名的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MamhallMcluhan)在其所著的《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就提出了“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的著名观点。当前,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化浪潮引领我们进入媒介融合时代,媒介不仅带来了视觉、触觉、听觉的延伸,更带来了“脑与库”的扩展。那么,在媒介融合时代,美军在新闻传播的实践中遇到了哪些挑战?他们又是如何应对的?  相似文献   

5.
马修·福勒是英国媒介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艺术、媒介、文化研究等交叉学科的视野研究媒介生态学。他认为,“生态”一词本身就蕴含“媒介”或“中介”的意涵。在他看来,获取制作媒介所需原材料的采矿行为常导致污染的发生,并以智能手机为例,提出媒介自身的设计构造也是污染成因之一。他对“媒介”、“生态”、“污染”三者之间关系的阐释,为我们理解媒介开辟了“整体性”、“生态性”的视角。与波兹曼等人将媒介生态视为一种环境保护主义取径不同,福勒从美学和政治敏感维度加以考量。他在尼采“权力意志”的基础上,提出“媒介权力意志”概念,同时还从加塔利、德勒兹等哲学思想中汲取研究媒介生态学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6.
媒介技术创造新环境,新环境与人的适应性之间存在间隙,因此人们在面临媒介新环境时最先感受到的往往是痛苦,人体的神经系统选择“关闭”以阻塞痛苦,就形成了所谓的“那喀索斯自恋”,引发一系列诸如麻木、梦游、幻觉、焦虑等“心理病态”症状,而破解之方蕴藏在对媒介的深刻理解中.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提出“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和冷、热媒介理论,提供了探析这一症状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梁锋 《新闻前哨》2013,(6):104-104
加拿大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eLuhan)1964年在他的代表作《理解媒介: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Marshall McLuhan)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他认为,随着广播、电视以及其他电子媒介的迅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距离将大大缩短,无论在地球的哪一个角落,只要拥有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就能像所有人一样同时得到最遥远地方的信息。人类社会将重新实现“村落化”,整个地球上的人类将如同在一个小小的村落里生活一样。  相似文献   

8.
这篇文章的作者原为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教师,现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他在文章中介绍了西方传播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即包括语言等在内的媒介对人们在各方面的影响。我们知道,著名的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鲁汉在他于1964年出版的《媒介通论:人体的延伸》一书中提出了: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即信息”,“所有“媒介都是活生生的比喻”等著名论断。他的名噪世界理示色激发了人们研究各种传播媒介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这一现象至今未衰,随着人们对包括语言等在内的各种媒介的认识逐步加深,人们对媒介与人的关系的透视也越来越清晰。现在人们认识到媒介是主体人与客体一世界的中介。人们创造出传播信息的媒介,用来传递人的思想、经验,借助媒介人创造的精神文化散播得更加广泛,更加深远,媒介大大地延长了人的各种器官。但与此同时,媒介对社会,府接受者和使用者来说,它又限制和决定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行为方式,即麦克鲁汉所说的“所有媒介都是活生生的比喻。”这就是说:主体人是通过各种媒介来认识外部客体的,人们从媒介中得到的对客体的间接经验是经过媒介改造了的经验。这种主体人得到的间接经验是在经过了媒介这个观察窗去看对象客体的认识过程中得出的。这一过程就象人们在使用比喻认识未知客体一样。比喻实则是人们通过比喻客体来认识比喻主体从而进行新的总结的过程,譬如“她象花一样美”,这一比喻是人们通过“花”这一客体去认识“她”这一主体。媒介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丰富间接经验的过程中正是发挥如此的功能。媒介是人们创造出来为自己认识世界提供的一种渠道,同时(也正因为如此)它又改变、制约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行为方式,即制约着人本身。这也是这篇文章的主旨。孙振斌同志还随稿附了一封给朱光烈同志的信,信中提到了国外传学研究的焦点所在和发展趋势,可以帮助读者理解这篇稿件,也在此一并发表。  相似文献   

9.
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提出了"媒介即是讯息"的观点,针对人们的麻木性自恋,他进一步阐发了"艺术家"的视角,以迎接电子媒介的挑战,体现了对人类生存本身的真切关怀.  相似文献   

10.
六十年代,当电视在全世界蓬勃发展的时期,人称“传播学怪杰”的著名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接连发表了三本论述传播媒介的著作:《古腾堡的灿烂群星:印刷文人的诞生》(1962)、《媒介通论:人体的延伸》(1964)和《媒介即讯息》(1967),提出了他的以“媒介即讯息”为中心论点的媒介理论。他以一系列大胆创新的论断,呼唤人们研究传播技术/媒介除运用于传递讯息内容以外它本身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讯息——各种传播媒介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一时,麦克卢汉不仅在学术界声名大噪,而且在大众传播媒介中倍受重视。他的新颖论点,启发、吸引了许多学者对各种传播媒介特别是电视的性质、特点和社会作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2014年是麦克卢汉《理解媒介》发表50周年,受周志强主编之托,我组织麦克卢汉书评专栏。在约稿计划中原本是包括了麦克卢汉之子、媒介理论家埃里克·麦克卢汉的,然临近出刊也未等到埃里克的稿件。不得已就放弃了。可在刊物(2014年第11期)出来后,埃里克却突然寄来他的稿子,这让我感到错愕、惋惜,栏目错过了埃里克,埃里克也错过了栏目!我把情况告诉周主编,他回复说没有问题,虽然公历的2014年已经过去,但中国的古历还在延伸这2014年。好主意!好有寓意的事件啊!麦克卢汉在时空中“延伸”,这不就是他梦寐以求的事情吗?!其《理解媒介》一书所要表达的不就是理解借助于媒介的“人的延伸”吗?!
  2013年初冬的一天,我与埃里克相约在多伦多大学图书馆咖啡厅见面,相谈甚欢,相见恨晚,首都师大易晓明在旁拍摄了一些照片,这里发表一二,以飨读者。照片中的小伙子是麦克卢汉之孙安德鲁,酷肖麦克卢汉;而其子埃里克看起来倒像是外人了。一笑!  相似文献   

12.
东方学视角下的媒介帝国主义1969年,关注传播与国家发展议题的美国学者赫伯特·席勒(Herbert Schiller),以他的《大众传播与美国帝国》一书,揭开了媒介帝国主义理论研究的序幕,被后人称之为研究媒介帝国主义的先驱.①在这本著述中,席勒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媒介帝国主义”的概念,但他对“传播优势”问题的最初阐释,蕴涵了许多批判西方(主要是美国)传媒的思想.席勒认为,美国的传播势力凌驾全球,是与美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结合的产物,美国的大众传播就是美帝国主义在全世界的延伸.②而媒介帝国主义这一概念的最先提出者鲍依巴瑞认为,媒介帝国主义即指“任何国家媒介的所有权、结构、发行或传播内容,单独或总体地受制于他国媒介利益的强大压力,而未有相当比例的相对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媒介即文化──麦克卢汉媒介理论批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媒介即文化。文明史就是媒介史。西方文化经历了3次媒介革命:拼音文字、机器印刷和电子媒介。人类社会经历了部落化和非部落化两个阶段,正在进入重新部落化的第三个阶段。拼音文字是视觉的延伸,产生了线性、逻辑、“理性”、分析、专门化的西方文化。印刷术产生了残缺不全的“谷登堡人”。电子媒介是意识的延伸,人类正在进入一个地球村。这是一个多元化的重新部落化的全球一体的美好新世界。麦克卢汉奇怪的媒介说终于得到认可。他反常的研究方法终于受到承认。  相似文献   

14.
谭雁 《今传媒》2023,(10):41-44
随着媒介融合发展,新闻报道从电视延伸到了PC、移动端。媒介形态的转变给活跃在各大屏幕上的出镜记者带来了新的挑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文章通过分析媒介融合背景下出镜报道的变化,提出在这种变化中记者不仅要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还要加强亲和力、应变力等方面的锻炼,即“四力+”,旨在为出镜记者更好地适应媒介融合环境下的新闻传播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梁波 《青年记者》2015,(2):19-20
成名于电子时代的马歇尔·麦克卢汉,其理论中流露着诸多新媒体发展的思想,对当下的新媒体发展仍具有借鉴意义。对"媒介"肌肤化和使事情所以然的预言麦克卢汉认为媒介(人的延伸)即万物,万物皆媒介,所有可以与人体发生联系的事物都可以称为媒介。例如衣服是皮肤的延伸,车轮是脚的延伸,书籍是眼的延伸,广播和电视是耳、眼、手的延伸。他强调媒介的特性之一是媒介具有有机体的性质,是人的延伸。媒介的第二个特性是媒介形式与内容的同一性,即著名的"媒介即讯息"论。一切媒介的内容都是另外一种媒介,传播  相似文献   

16.
与媒介技术飞速发展相伴的是人类对媒介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除麦克卢汉持有著名的"媒介是人的延伸"论断外,媒介环境学家苏珊·朗格、刘易斯·芒福德、保罗·莱文森、德里克·德克霍夫等均有媒介延伸思想。他(她)们的思想中包含有"媒介是生命的延伸"、"媒介是媒介的延伸"、"媒介是世界的延伸"三个论断,这三个论断指出了未来媒介对人类三个方面的延伸趋势。未来大数据的意义在于分析、转化数据为这三个方面的延伸服务。媒介技术的历史和现实证明了媒介延伸理论所具有的指引未来意义。  相似文献   

17.
根据媒介进化的阶段性特征,传播学学者分别提出了“拟态环境”理论、“人体延伸论”和“媒介补救”理论,从非言语传播视角分析这些理论发现如此重要的非言语传播却在媒介进化过程中屡遭遮蔽,而且经常被传播学研究所忽视.传播的深层欺骗性在于其借助非言语传播构建肖似的“拟态环境”,隐蔽地影响受众对事物本质的认知;新兴媒介延伸了人体言语传播功能,却导致非言语传播功能丧失;虽然各种新媒介结合自身特征,采取多种补救手段,但是对非言语传播的补救仍显乏力.媒介进化趋势仍将进一步创新非言语传播符号,回归并超越人际面对面传播中的非言语传播,并实现言语传播与非言语传播的平衡和协调.  相似文献   

18.
李晓云 《新闻界》2006,(4):84-85
尼尔·波兹曼是美国著名的媒介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他从上个世纪中期就开始了媒介生态学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他认为,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必须提出一些基本性的问题:如何定义“媒介”?到哪里寻找文化的变化?以及如何把媒介环境的变化同我们的行为方式、感觉方式的变化联系起来?由此他提出了媒介生态学研究的目的:讲述关于技术的影响,讲述媒介环境如何创造语境以改变我们思考和组织社会生活的方式。①尼尔·波兹曼在1968年“英语教师全国委员会”(N ational Council ofTeachers of English)年会上所做的演讲中首次公开介绍媒介生态一词,…  相似文献   

19.
融媒体时代,主流媒体的创新报道方式促进了媒介的融合发展。本文借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的冷、热媒介以及“媒介即人的延伸”理论,试析新华社“融屏”系列作品与央视的数字主播小C在“两会”期间出彩的原因,同时,笔者结合融媒体时代背景,总结了该研究方式的优势与不足,旨在为从新闻传播视角研究融媒体技术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1959年,美国学者C.R.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中,继承并发展了拉斯维尔提出的“媒介三功能说”(即媒介具有检测环境、社会协调、社会遗产传承的社会功能),将大众传播的社会职能延伸为“四功能说”:环境监测、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