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斯大林是当今世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对于其人其事的研究已成了不论是社会主义国家,抑或是资本主义国家学术界的热门课题。这是因为斯大林本身,就是世界政治舞台中心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他的思想理论,他的政治行为,不仅对苏联,而且对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都有着极大影响。 这里,我仅就所谓“斯大林主义”,或曰“斯大林现象”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即斯大林模式,谈一些批判性的认识,以期得到学术界同仁们的指正。  相似文献   

2.
二十年代末,斯大林在苏联党内确立了他的个人领导地位,从这时开始,直至1953年他逝世为止,是苏联历史上的“斯大林时期”。在此期间,苏联形成了一种称之为“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该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和限制商品经济正常发展,同时又不得不在一定范围内保留和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斯大林时期有关商品经济的所有理论与实践问题,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几乎都首先与斯大林的名字有关联。这一方面由于斯大林多次谈到过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货币问题,1952年出版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则专门论述了这一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斯大林拥有至高无上的政治和思  相似文献   

3.
二十年代末,斯大林在苏联党内确立了他的个人领导地位,从这时开始,直至1953年他逝世为止,是苏联历史上的“斯大林时期”。在此期间,苏联形成了一种称之为“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该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和限制商品经济正常发展,同时又不得不在一定范围内保留和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斯大林时期有关商品经济的所有理论与实践问题,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几乎都首先与斯大林的名字有关联。这一方面由于斯大林多次谈到过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货币问题,1952年出版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则专门论述了这一问  相似文献   

4.
关于苏联模式研究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或"斯大林模式",是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苏联具体国情相结合,形成的一整套社会主义的制度。斯大林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不管是取得的成就还是所犯的错误,都是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的,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5.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它成为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效仿的对象。“斯大林模式”是我国史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相关的论文、专著不断问世。同时 ,该问题也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有鉴于此 ,本文将对近年来国内史学界对“斯大林模式”研究中与中学历史教学相关的内容做一简要概述 ,以供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曾经出现过新经济模式(列宁模式)、托洛茨基等人提出的“超工业化模式”、布哈林模式和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主义模式,这些模式中的人本意蕴是不相同的,新经济模式(列宁模式)因为列宁的去世以及其它原因而中断,“超工业化模式”因为不符合人民的意愿而退出历史舞台,布哈林模式也随着斯大林对其人身的剥夺而湮灭,历史选择了斯大林模式并最终定格。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族主义模式因为偏离了苏联社会主义道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人本观,不仅没有成功,反而使苏联的社会主义人本实践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7.
一份高三联考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选择题:赫鲁晓夫、勃烈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的改革A.都没有突破僵化的“斯大林模式”B.都没有彻底改变苏联的经济状况C.都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D.导致苏联走向解体  相似文献   

8.
1950-60年代,中苏关系走向破裂的深层原因在于制度,即以苏联模式为蓝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和管理体制——“斯大林体制”。“斯大林体制”合法性基础刚性化,抗震能力较弱,这是导致中苏决裂和社会主义阵营分裂的主要原因;“斯大林体制”的集权性质使国家权力缺乏制约和监督机制,纠错机制难以形成,这是导致中苏决裂的另一个原因。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一定要兼顾这两个特征,积极稳妥地进行。  相似文献   

9.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建立起来的一种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啦在经济体制方面,斯大林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排斥价值规律,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在政治体制方面,在全国建立高度集中的党领导体制,实行自上而下的干部委派制,缺少有效的人民监督,后来发展到极端则是个人崇拜的盛行与肃反运动的发生。斯大林模式在长达半个多世纪里左右着苏联的发展,留给苏联的也是一个问题成堆的、病态的社会。尽管苏联领导人几次试图调整与改革,但始终未能触及体制的根本痼疾;戈尔巴乔夫的一剂“猛药”,最终导致苏联分崩离析。  相似文献   

10.
赫鲁晓夫上台后,着手调整斯大林时期的内外政策,进行了一系列“非斯大林化”的尝试,特别是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揭开了问题的盖子,引起了强烈的震动,波及整个社会主义阵营。以此为契机,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领导人,全面审视苏联模式,进行了一系列“非苏联化”的探索,立足中国的国情,走自己的路,摸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1.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1953-1964年),是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转折时期.他执政11年,也改革了11年.上台以后,赫鲁晓夫以非凡的勇气和胆略,向被奉为金科玉律的斯大林模式发起了冲击,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以及对外关系等方面,对苏联的原有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苏联乃至整个世界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反思“苏联模式”,曾是八十年代国内学术界的热门话题。所谓“苏联模式”,一般指的是斯大林创建的那种政治经济体制。众所周知,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曾被当作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而传之于世。中国改革开放前,基本上遵循的是“苏联模式”,这是毫无疑问的。在学术界讨  相似文献   

13.
科学地分析苏联演变的原因和教训 ,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 ,明确帝国主义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经济没有搞好、斯大林模式的积弊以及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种种失误等 ,这些都不是苏联演变的根本原因 ,而是外部条件。苏联演变的根本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新思维”及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存在问题。苏联的演变并不能改变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4.
斯大林“一国建成”论评析刘文汇众所周知,列宁逝世不久,斯大林就提出了在苏联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新理论,并导致了联共(布)党内的一场公开论争。对这场论争,我国理论界历来都肯定斯大林的观点是基本正确的,而且认为他的“一国建成”论进一步发展了列宁的“一国...  相似文献   

15.
几十年前,在马克思主义者眼里,社会主义同商品经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商品经济是同私有制相联系的,而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因此,公有制一旦建立,商品经济就没有存在的余地了.这并非误解.因为它正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后来,斯大林有条件地承认了商品生产的存在,是一大进步.但他丝毫没有变动马克思的论据或前提.他只是说,在公有制(即全社会公有制)还没有占领的地方,由于不同所有制的存在,便存在商品生产.至于公有制占领的地盘,商品生产仍然没有存在的余地.因此,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理论,不是商品济经的理论,而是局部商品经济的理论;不是发展商品经济的理论,而是限制商品经济的理论.斯大林模式所以缺乏活力,这是一个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16.
科学地分析苏联演变的原因和教训,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明确帝国主义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经济没有搞好、斯大林模式的积弊以及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种种失误等,这些都不是苏联演变的根本原因,而是外部条件。苏联演变的根本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新思维”及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存在问题。苏联的演变并不能改变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7.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1953-1964年),是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转折时期。他执政11年.也改革了11年。上台以后,赫鲁晓夫以非凡的勇气和胆略,向被奉为金科玉律的斯大林模式发起了冲击,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以及对外关系等方面,对苏联的原有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苏联乃至整个世界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其中,农业是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最薄弱的环节。  相似文献   

18.
斯大林曾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指出:“我们必须抛弃从马克思专门分析资本主义的《资本论》中取来而硬套在我国社会主义关系上的其它若干概念。我所指的概念包括“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必要”产品和“剩余”产品、“必要”时间和“剩余”时间这样一些概念”。对于斯大林这个观点,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学界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斯大林的这个论断,不符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论述。在他们看来,马克  相似文献   

19.
走自己的路--斯大林模式留给今日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即斯大林模式进行历史考察,客观分析了斯大林模式对前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正反面影响,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结合我国实际,走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斯大林模式是以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在和平与发展的环境下社会主义建设亟须突破这种模式的局限。20世纪70年代后期,通过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的改革开放,中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实现了对斯大林模式的突破,并不断进行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