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4 毫秒
1.
朋党之争与宋代政治息息相关,且贯穿了整个大宋王朝的政治发展史。仁宗时期的党争是宋朝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党争,对后来熙、丰时期的党争产生了较大影响。两宋时期,随着中央专制主义集权的加强,监察制度也进一步发展。宋真宗时御史台与谏院合二为一的趋势逐渐形成,这使得宋朝台谏的职能远远超过了唐朝,面对党争——宋朝政局动荡的最直接反映,台谏在党争中的作用亦不能被忽视。  相似文献   

2.
宋代对太学学官已经逐渐形成了台谏监察为主、学生监督和学官自身监督为辅的三位一体、内外结合的严密监察机制,并对太学学官的违规失职等行为实行近乎严苛的规定和惩治。  相似文献   

3.
宋型文化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时代文化的符号,而且是一个具有新的文化特质的文化范型。以追求内圣、精神的圆满自足为目标的宋学,构成了宋型文化的基本内核的重要方面。成熟的科举制度、文官官僚系统、中央专制集权、台谏制度等则构成了宋型文化的制度层面。而宋代农业革命、消费性的城市经济、士大夫阶层的形成等方面,则构成了形成宋型文化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4.
台谏作为中国古代特殊的监察制度,虽早已有之,但其完备成熟并在政治上产生重大之影响则是宋朝,而宋朝又以仁宗朝最为关键和典型.因为仁宗过于重用台谏,“唯言官是听”,纵容风闻弹劾,使以言事为职责的台谏逐渐蜕变为以攻讦捃人之阴私为能事,这给仁宗朝乃至整个宋朝都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宋朝的风闻监察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风闻具有不同于前代的特点和作用。宋代风闻以台谏为主体,并向一切监察力量开放,阵容强大。宋朝风闻“不问其所来”、“不责之必实”、“不白台长”,比前代更为宽松自由。但宋代既不许风闻诬劾,也不许风闻皆劾,有所禁止和约束,风闻只是监察制度的一种特殊的补充的方法和手段,因而不能把它视为导致滥劾党争的洪水猛兽。但由于专制集权政治的内在规定性,风闻运作又始终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不能完全发挥预期的政治作用  相似文献   

6.
虞云国(1948-),男,浙江慈溪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宋代历史与文献的研究。撰有《宋代台谏制度研究》《细说宋朝》《宋光宗宋宁宗》等专著,主编《宋代文化大辞典》《中国文化史年表》,整理标校《文献通考·四裔考》《南部新书》《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菿汉三言》等古籍10余种,发表《论宋代第二次削兵权》《史坛南北二陈论》等论文数十篇。近年的文史随笔结集为《古今多少事》。最近,中华书局推出他关于《水浒传》的随笔结集《水浒乱弹》。  相似文献   

7.
虞云国(1948-),男,浙江慈溪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宋代历史与文献的研究。撰有《宋代台谏制度研究》《细说宋朝》《宋光宗宋宁宗》等专著,主编《宋代文化大辞典》《中国文化史年表》,整理标校《文献通考·四裔考》《南部新书》《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菿汉三言》等古籍10余种,发表《论宋代第二次削兵权》《史坛南北二陈论》等论文数十篇。近年的文史随笔结集为《古今多少事》。最近,中华书局推出他关于《水浒传》的随笔结集《水浒乱弹》。  相似文献   

8.
大量史料表明,中国在宋代已经出现了对版权进行保护的事实,宋代对版权保护的理念与现代具有相似性。但宋代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版权保护制度,赵氏王朝在采取措施保护版权的同时,又使用了一系列限制文化发展的手段。中国特有的一些因素阻碍了中国古代版权保护制度在宋代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宋代通判制度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判制度自宋代肇始,历经明清两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固定的职官制度。宋代通判设官建制初始,完全体现了中央对地方势力“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原则,对宋朝政治乃至宋代社会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拟就宋代通判制度的起因、演变、性质和作用几个方面作些探讨,不当之处请予批评指正。一、通判制度之缘起  相似文献   

10.
封建社会发展到宋代,其阶级结构呈现出与前代截然不同的特点,中国中古时期的良贱制度发展到宋代已经趋于消亡。宋代民事法律主体的范围有所扩大,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阶级结构,在高度发展的商品经济的影响下,宋代过去处于贱人地位的阶层从传统的等级枷锁中解脱出来,成为契约关系的当事人,人身依附关系大大缓解。他们不再是主人的私属,与其他平民一样享有同等的法定权利。  相似文献   

11.
论唐宋社会变迁中平等和效率的历史转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宋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特点是在经济制度与运行方式上由注重平等转向注重效率,在政治制度的运行方面则是由注重效率到注重平等。唐代后期至五代中央政权统治能力的下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转型、思想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以及宋代统治集团为保证制度的稳定性的需要,是唐宋之际政治行政领域由效率向公平变迁的内在动力。但是,在唐宋社会演变过程中,政治与经济变革的无法协调,终究使唐宋的变革最终停滞,使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没有出现历史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2.
刘宋监狱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监狱史研究历来作为中国古代法制史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内容而受到学者的重视,但南朝刘宋时期的监狱状况至今未有学者专门撰文论述。刘宋时期的监狱除了因袭魏晋以来的旧制外,不论在监狱的设置和监狱制度的制定上都有一些新的发展,并对唐代的监狱制度产生过影响,成为了唐代监狱制度的来源之一。因此笔者试图主要依靠《宋书》和《资治通鉴》的相关材料,勾勒出刘宋时期监狱的大致的轮廓,引起学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13.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之一,自隋唐创立科举制度以后,经过五代及宋初不断改革和完善逐步走向成熟,科举制度成为宋代中后期及明清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五代至宋初实行了更加严格的锁院、糊名、复试、殿试等考试制度,同时,科举取士的官僚政治地位和作用也进一步提高。通过对五代至宋初科举制度的探究,能够使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这一时期的科举制度。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的书证制度在宋代达到了鼎盛阶段。宋代社会所出现的商品经济发达、完备的契约制度与好讼民风等社会变革,成为宋代发达的书证制度的产生土壤。宋代书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书证在民事司法中得到广泛运用。以宋代书证制度为理据,不难看出中国传统法难以归入韦伯所论的"卡迪司法"即"实质非理性"法之"类型"。  相似文献   

15.
唐宋诗之争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桩公案。自南宋以迄近代从未间断,其间尊唐者有,宗宋者有,但总体而言,"尊唐抑宋"观念在整个论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尤以明代为甚。实际上,用"尊唐抑宋"来界定明代的唐宋诗之争并不准确,因为,有明一代反对"尊唐抑宋"的声音无论强弱,但在明代诗坛上都不曾消失过。明初诗派虽大多宗唐,但反对的声音也不容小觑。另外,反对"尊唐抑宋"的声音并非一直处于弱势、边缘,明代中期,由于前、后七子的不懈倡导,"世人但知宗唐",反对者较少。至后期,公安派不惜矫枉过正,对后七子的诗学理论进行批驳,与其同时复古派也开始对一己的诗学观念重新检讨与反思,认识到拟古的若干弊端,此后,为宋诗正名的声音越来越高。值得注意的是,明人肯定宋诗的诗论多从"主真"、"重变"、"言理"等方面立论,从根本上体认到宋诗的特点和价值,驳斥了明代诗坛上"尊唐抑宋"之音,同时也对宋诗的研究和传播、以及清代宋诗学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和亲是中国古代的外交策略之一,汉唐和亲久负盛名,宋朝"无和亲"说广泛流传。北宋末年的"帝姬和亲"事件在靖康之难的政治生态下具有特殊的政治内涵,是北宋王朝在应对亡国危机时的无奈选择。宋钦宗企图以此来化解危局,应对灾难,实现赓续王朝的目的。金廷受其内部政治纠葛的影响,解决策略从"帝姬和亲"转变为"废立异姓""。帝姬和亲"作为赓续王朝世系的决策被推向前台,承载着宋金两朝处理靖康事件的政治考量。  相似文献   

17.
出于总结前代化遗产的现实需要,在学领域,无论初盛唐的骈家还是中唐古运动的先驱都能从政教作用出发反思前代创作经验。随着古的形成,骈从普遍的章形态逐渐转变为一种特殊的章体制,在此过程中,古家及其先驱又对作为一般章形态的骈偶体制加以批判。这两种批评潮流都促进了骈批评从一般章学向专门体学的转型。而唐人对本朝骈的批评因具有重视政教体的倾向,与宋代作为专门体学的四六批评已有相通之处。因此唐代骈批判呈现出破中有立的态势。  相似文献   

18.
宋代是中国古代发展史上的重要王朝,在这一历史阶段变革与创新成为时代主旋律。经济是基础,社会系列变化皆因经济因素变动连环引发使其然。因此探讨宋代社会变革问题应首先从其最基础的社会经济变化入手,具体体现为市场交易活动日益频繁、商人地位空前提高以及海外贸易高度繁荣,这充分说明宋代商品经济获得了新发展,取得了新成就。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的书证制度在宋代达到了鼎盛阶段。宋代社会所出现的商品经济发达、完备的契约制度与好讼民风等社会变革,成为宋代发达的书证制度的产生土壤。宋代书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书证在民事司法中得到广泛运用。以宋代书证制度为理据,不难看出中国传统法难以归入韦伯所论的"卡迪司法"即"实质非理性"法之"类型"。  相似文献   

20.
熙宁变法所面临的北宋传统政治文化,是为宋初开刨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体制服务的。为了推进变法的展开,王安石对传统政治文化进行了抨击与抵制,但同时又明显表现了对某些传统政治文化观念的认同与接受。变法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宋神宗,以及其他变法派人士,都具有传统政治文化的浓厚色彩。从总体上看,变法是在北宋传统政治文化的严重影响与制约下进行的,这就使得变法的结果不可避免地出现种种偏差与缺陷。新法在其长期实行中未能形成相应的新的政治文化,使得新法难以得到社会意识和社会政治心理上的广泛认同与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