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对音乐审美"异化"现象的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音乐审美中,同一首乐曲于不同的审美主体有时会产生大相径庭的反应,究其原因,是因为在一定的社会思想基础的影响下,审美主体在接受过程中情感体验、联想乃至世界观与音乐中的社会内容不相符合时,会导致音乐的倾向性功能不能得以实现;此外,审美功能的实现还取决于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建立,而不是审美能力的单边发展,这两者必须取得和谐统一.只有当社会上追求真善美的审美价值取向成为主流时,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美的社会理想和人的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苏轼文艺美学的主体间性虽不充分、不纯粹,还不是有意识地主动追求,但其对审美体验的重视,其在现实空间和审美空间之间自由转换的审美体验,以及打通多种艺术形式的外在限制进入自由超越的审美境界,确实将中华美学向前推了一小步。  相似文献   

3.
王铎作为明中晚期书法变革的领军人物,际遇的坎坷、理想与现实困境的冲撞使其在审美追求上以沉郁顿挫为尚,追求表现主体与命运抗争的苦难感和砥砺感,在书法界成为一种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主体。  相似文献   

4.
钦州坭兴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它的审美价值在于体现了时代的追求、表现出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及创造者的审美情趣。其构成的完整形态所唤起的审美主体的美感,超越了艺术认识价值和艺术伦理价值之上的艺术价值形态。从审美变形机制下阐述坭兴陶的创作及其在审美还原下的意义,可使坭兴陶器的创作者和欣赏者能够把握到审美理想,体验到诗意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5.
陈相伟 《教育探索》2006,1(3):63-65
任何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既离不开主体的审美创造,又离不开欣赏者(接受主体)的审美接受。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只有经由审美接受的过程才能最终体现出来。艺术的审美接受是一种接受主体精神上、情感上的认同和欣赏过程。艺术的审美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艺术作品,二是接受主体(欣赏者)。艺术的审美接受中投入了接受主体的全部心理因素且这一过程是一种情理交融的体验过程,内含多种心理现象。艺术作品包含艺术语言、艺术形象和艺术意蕴三个层次:与这三个层次相关的则是接受过程中主体的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和审美升华三种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6.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审美情感是指人对自己的本质力量进行观照时,组成审美经验的诸要素(感知、想象、情感、理解)按一定的比例配合达到一种自由和谐状态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其核心是“忘我”,即超越自身生理和功利需要的控制,主体获得自由自主的解放。美术教育中儿童的审美情感是指在对儿童进行形体感、色彩感、线条韵律感、空间感、构图感等直接感性方面的培养过程中,蕴涵在儿童视觉对象的欣赏、创造活动中,组成审美经验的诸要素(感知、想象、情感、理解)按一定的比例配合达到一种自由和谐状态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美术教育中儿童的审美情…  相似文献   

7.
体验是主体与客体的中介,是使主客体相互沟通的一种媒介体。审美体验的唤起和深化离不开客体的激发,但也离不开主体内在的情绪和心境。审美体验可以由对象的形式所引起,还有赖于一定的主观条件,是在审美主客体相互感应中生发和展开的。  相似文献   

8.
论审美理想     
审美理想最集中地体现了审美和艺术创作的主体性,是一个很重要的美学范畴,但未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和深入研究,故其内含及规定性至今仍是不甚清楚的。审美理想反映个体最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及其对未来的探索、憧景、向往和追求,是指处于特定历史社会关系中的审美个体在概括系列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对客观审美关系进  相似文献   

9.
审美情感是人(审美主体)在进行审美过程中所普遍存在的一种高级情感,它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审美客体)的一种主观体验和感受,通过审美的直觉或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精神上的快感或厌恶而表现出来,它是审美的动力和中介,又是审美的体验、效应,如果没有这种情感的存在,审美就只是一种被动的活动,而不会形成深沉的领悟、深刻的体验和主动的创造。  相似文献   

10.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背离真理与发展的审美,是不会得到社会长久普遍赞美的。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欣赏客体与主体发生一种审美关系。一方面,客体对人的审美感知和体验、审美能力和需要的本质特性的制约。另一方面,由于客体具有审美价值,主体对其感知与体验必定表现为评价性;客体在主体心理中的地位和认可程度,都具有主体的评价标准和情感态度。虽说评价本身不能创造价值,但审美价值必须经过评价才能被认识和掌握。在教学中,这种评价是多方位和多层次的。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人文精神就是指在一定时代科学认识水平的制约下,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为了维系社会集群的更好生存与发展,由一定道德规范、伦理原则、宗教信仰、习俗习惯、审美理想和文学艺术体现出来的关于人的文化追求。在人类历史上,虽然有丰富的人文精神资源和传统,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尚未形成科学的人文精神理论体系。因此建构新世纪的人文精神,就是要面向世界、以人为本(为中心)尊重人的价值、维护人的权利、实现人的目标,体现人类主体对人生理想和价值意义的追求,这就是人文精神的核心和灵魂。  相似文献   

12.
冯丽萍 《现代语文》2014,(9):110-112
语文审美性阅读教学是教师高度融合教学规律和审美规律,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按照一定的审美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自身的感悟和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涵咏、体味、联想和想象等,培养学生富有个性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教学方法。文章将从培养兴趣、激活体验、陶冶情操三方面对其进行探究分析,并力图做一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   

13.
我们从康德美学原则思考体育美,探讨体育人文美的审美理想,发现体育蕴含的人文之美的敬畏形式与自由形式;个体进入满足体育人文之美审美需求的状态,有助于建立个体体育生活中的审美判断;体育的人文之美是不能回避的、先验似的主题,它是体育的灵魂。怀着虔诚的、膜拜似的审美意识,把人文之美渗透到体育实践中,可丰富主体对体育人文之美的体验,促进主体对于体育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4.
艺术语言的审美发现指艺术语言向发话主体和受话主体生成和显现美感的过程。它往往指向非实体性。艺术语言的审美发现不同于科学发现。它是某一存在物的意义向审美主体生存和显现的过程,是审美主体在自身感性生命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的建构。这样,决定了艺术语言的独创性和自然性,体现了发话主体审美理想,从而唤起受话主体心理意象的涌现,追求非实证物象的丰富神致和情致,使艺术语言意象生发出气韵的生动和艺术的变异。  相似文献   

15.
“审美教育,也称美育,就是(施教者)按照一定时代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选择和利用适当的审美媒介,引发(受教者)审美经验(感受、体验乃至操作),以培养、陶冶审美能力和审美境界的活动系统或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  相似文献   

16.
论审美理想     
审美理想最集中地体现了审美和艺术创作的主体性,是一个很重要的美学范畴,但未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和深入研究,故其内含及规定性至今仍是不甚清楚的。审美理想反映个体最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及其对未来的探索、憧景、向往和追求,是指处于特定历史社会关系中的审美个体在概括系列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对客观审美关系进行情感评价、理智选择和扬弃、改造而得出的新的审美关系及其审美形象的系统的主观构想。这是对符合理想目标的未来生活图景的驰骋想象和创造性的形象描绘。审美个体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康德审美哲学中主体性问题进行了阐释和分析,认为康德追求无功利的,自由的,乌托邦性质的先验审美理想。在这一审美理想中包含了对主体的极度张扬和不断消解的复杂性,对西方现代美学以及后现代美学具有决定性的变革意义。  相似文献   

18.
郝飞龙 《西北职教》2007,(10):48-48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欣赏客体与主体发生一种审美关系。一方面,客体对人的审美感知和体验、审美能力和需要的本质特性的制约。另一方面,由于客体具有审美价值,主体对其感知与体验必定表现为评价性;客体在主体心理中的地位和认可程度,都具有主体的评价标准和情感态度。虽说评价本身不能创  相似文献   

19.
人类精神生活的最高要求,是"真""善""美",并使之统一在一个系统之中。将真善美在道德领域统一起来,追求审美尺度和伦理尺度的和谐统一,塑造道德——审美的人性结构,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追求的中心价值和终极价值,把审美教育融入思修课,从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上进行适当的审美化设计,目的是使学生道德体验升华为审美体验,以审美体验提升主体尊德乐义的乐道精神,培养学生求真向善的思想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育审美观念略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审美观念也叫审美理念 ,是一种特殊的观念形态 ,是审美主体从审美的角度对审美客体所抱持的态度和看法的总称。它是审美活动的灵魂 ,是遨游美的海洋中的航标灯 ,直接指导着审美主体的审美实践和审美创造活动 ,制约着审美主体的审美和立美方向。因此 ,在语文教育中 ,教师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健康的审美情趣、掌握科学的审美标准、追求高尚的审美理想等 ,应是增强学生的审美观念的重要内容。一、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审美观点 ,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对审美客体所具有的判断和评价。它是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