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看刘亮程的散文让我有一种感动。他的文字里没有任何扭捏和造作。在他眼中,众生平等,万物一体,每一个生物或非生物一比如一块石头、一棵树,他都可以与他们同体共悲。我们如果面临患难,那就是共同的悲哀;我们如果沐浴阳光,那就是共享的欢乐。  相似文献   

2.
王立辉 《现代语文》2014,(10):44-45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选了刘亮程的两篇散文,一篇是必修一里的《今生今世的证据》,一篇是《现代散文选读》中的《寒风吹彻》。这两篇文章都选自于其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 在介绍刘亮程或做课外延伸阅读的时候,不少教师都认为刘亮程是乡村牧歌的吟咏者,他笔下的黄沙梁就是世外桃源,用以和城市文明对抗。往往有例为证:“住在村东头的人,被早晨的第一缕光照醒了,这是一天的头一茬阳光,鲜嫩、洁净、充满生机。做早饭的女人,收拾农具的男人,沐浴在一片曙光中,这顿鲜美的阳光早餐,不是哪个地方的人都能随意享受的。”(《村东头的人和村西头的人》)还有“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语,把一滩草惹笑了。”(《剩下的事情》)确实,这些句子里呈现出来的自然与人的轻松、自在、和谐的关系,就是《桃花源记》里的“良田美池桑竹”和“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然而我们不能不看到《剩下的事情》后面的文字:“我活得太严肃,呆板的脸似乎对生存已经麻木,忘了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新叶欢欣激动。”“以后我觉得,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就在同一篇文字里,就已经体味出这乡村的荒凉和人生的苦痛。  相似文献   

3.
刘亮程的散文《一个人的村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自己的感情以及对村庄的热爱。虽然写的是一个人的村庄,但也包含了他所有的感情。与其说刘亮程写的是村庄,不如说是他用在村庄中的感受与视野,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刘亮程为我们展现了现代文明中精神的匮乏,告诉我们乡村文学也是一种力量。  相似文献   

4.
刘亮程,新疆诗人,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散文创作,在新疆的黄沙梁精心地耕耘,并且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被林贤治称为“90年代的最后一位散文作家”和“乡村哲学家”。在而立之年,刘亮程用他那敏锐的感悟能力,道出了对生存和文学的独特理解。《一个人的村庄》是刘亮程的散文集,表述的是一种独特的、纯朴的生命存在方式。村庄上的劳作方式也是纯朴的,透露出一种原生态的美,犹如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畔”。在《一个人的村庄》里,在那牛哞马鸣驴嘶的交响乐中,刘亮程对动植物特别地友善,对农具特别地热爱,他总喜欢扛着“一把铁锨”走在“一条土路上”作…  相似文献   

5.
《寒风吹彻》是中国现代作家刘亮程的一篇散文,文章主要涉及三个冬天:自然的、人性的,生命的冬天。同时,写了这几个人:父母、姑妈还有路人。本文旨在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三个冬天的内涵,又是如何处理和这几个人的关系,以及使学生产生误解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村庄"是刘亮程散文中反复书写的关键词",村庄"在他的笔下是永远的生存和栖息家园,是他的生存基础,也是他的精神发源地,在作者的心中只存放着一个村庄——黄沙梁。在刘亮程的笔下,这个村庄完完整整,那些牲畜、人、草木、阳光雨水和脚印,连夕阳下弥漫的尘土都一粒不少。刘亮程对村庄的描写,更多地代表着他的生命与写作方式,是他内心深处不断构筑和丰富的一片灵魂领地。  相似文献   

7.
《寒风吹彻》一文被选人各种高中教材,足见其价值和意义所在。它是作者刘亮程散文中唯一篇写冬天的,但作品呈现出的风貌给人留下永恒的记忆。“在沉静中加过一番回味,情感才由主观的感触变成客观的观照对象,才能受思想的洗炼与润色,思想才能为依稀隐约不易捉摸的情感造出一个完整的可捉摸的形式和生命。”刘亮程正是在回味三十年的人和事的基...  相似文献   

8.
刘亮程的散文呈现了一个生命、乡土和历史意识缺失的文化语境,但可贵的是它同时也带给我们一种精神的安慰,一种灵魂的呼唤。透过刘亮程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我们看到了一颗朴素细微的心灵在执着而孤独地追寻生存、活着的意义。本文通过解读文本,试着探析刘亮程散文创作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刘亮程对于自己的故乡有着狂热的眷恋,因此当曾经作为他浓浓乡愁寄托载体的黄沙梁、那曾令他无比怀念的乐园沦为荒野时,他感到无比的焦虑。在对生命与时间的不断思考中,在村庄的过往与如今的对比冲突中,他悲伤于家园的荒芜却对现实感到深深的无奈,渴望回到故乡却找不到容身之处。此次选择的两篇散文《留下这个村庄》和《今生今世的证据》均来自刘亮程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  相似文献   

10.
作为散文界的一个"异类人物",刘亮程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后工业化社会的乡村哲学家"。刘亮程的散文以其对"人畜共居"的乡村生活的独特思考,以及诗意化的艺术表达,给了读者全新的"陌生化"的审美体验。刘亮程散文创作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生命的关注。刘亮程的散文描写的都是乡村中最普通的一些场景与事物,它们是作者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在作者的笔下都具有感情与灵性。他的散文是体验式的,充满着一个生命对所有生命的感悟、理解和对话。第二,对家园的寻找。在刘亮程的笔下,许多事情都发生在一个叫黄沙梁的地方,这个村庄不是一个真实的村庄,而是作家内心艺术化的村庄,是作家的一种生存心境,或者说精神家园。他的写作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望与捍卫。第三,风格上的卓然一家。刘亮程的散文与宏大、浮华、人工的"流行文本"保持着距离,标举了一种朴素的美学立场。他用感性、平易而优美的笔调,汲取日常琐碎的细节和情感体验,形成了一种朴素而隽永、平易而丰厚、诚挚而大气的个性风格。从艺术上看,刘亮程的散文缘事联想,缘事抒怀,于"随便"和"散漫"中营造着艺术美感,酝酿出自然丰厚的优美意境。他的作品大量巧用比拟、象征等艺术手法,融情感和哲思于物象之中。语言素淡、明澈,隐忍中藏着大气,朴素中蕴涵哲理,粗粝拙朴却又充满生机。刘亮程的散文为我们所熟悉的有《狗这一辈子》《人畜共居的村庄》《逃跑的马》《对一朵花微笑》《寒风吹彻》《城市牛哞》等。本期我们选载了他的《炊烟是村庄的根》,这篇作品通过对炊烟的深情回忆,表达了作者对家园的无限眷念和浪漫想象。  相似文献   

11.
【阅读关键】在刘亮程笔下,宇宙万物仿佛都具有生命甚至富于灵性,就像那些广袤的原野里生长着的畜禽、庄稼、树木,以至静默着的庭院、桥梁、山水都是作者生命中的伙伴,甚至是姐妹兄弟。这固然是因为作者生长于乡村,是农民的后代,熟悉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更因为他那颗拳拳的热爱乡村、热爱生活的赤子之心。在刘亮程的散文中,比拟和象征的手法被广泛运用,富含丰厚意蕴的描写此起彼伏,一篇短短的千字文,常常需要我们再三咀嚼品味方能把握其内涵和意蕴。言近而旨远,在形象的描写中寄寓着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深刻体悟,这是刘亮程散文的一大特色,也是我们阅读时需要仔细加以咀嚼和品味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寒风吹彻》是一篇有独特个性的散文,是作者刘亮程大西北生活与思想的记录.传达了他关于生命的独特感悟,即对生命苦难的体验。  相似文献   

13.
刘亮程不满于现实的精神缺失,他有着敏锐的生命意识、浓厚的乡土意识和对历史的尊重与追怀,这才形成了他的孤独、焦虑与乡愁。文章从文本入手,通过解读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来分析刘亮程散文创作的精神意蕴。  相似文献   

14.
《初中生》2011,(17):11-13
[顶级亮相]"乡村哲学家"刘亮程刘亮程本是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里的普通农民。那个村庄叫黄沙梁。刘亮程具有代表性的散文几乎都是写黄沙梁,也是在黄沙梁写的。在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和牲畜晒老,所有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伸叶展枝。刘亮程以精准而柔软的笔触,叙述着一种人类久违的自  相似文献   

15.
李:刘亮程的散文是难读的散文,是读起来有点"隔"的散文,然而又不能不承认,是无比美的散文,是美得让人无法逼近无法抗拒的散文.如何引导学生走进刘亮程?我觉得这位老师选择的突破口非常好,"读出我们自己",这便是通向文本深处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6.
<正>2019年10月17日,作家刘亮程走进江苏省天一中学"名人课堂",为天一学子带来了一场文学盛宴。刘亮程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乡村哲学家",其作品《一个人的村庄》《虚土》《捎话》等蜚声文坛。讲座开始前,天一全体师生齐声朗读刘亮程的代表作《今生今世的证据》中的经典文字,别开生面的欢迎仪式让他十分感动。随后,他以"文学是做梦  相似文献   

17.
作家刘亮程有多篇散文入选高中语文教材,其中苏教版就有两篇,即《今生今世的证据》和《寒风吹彻》。他的作品《柴禾》还被选人高考试卷。刘亮程的散文理解难度很大,几遍读下来仍然不懂的大有人在。我们有些教师,仪凭读几遍课文,  相似文献   

18.
自1999年《天涯》杂志推出"刘亮程散文专辑"以来,刘亮程散文经历了一个由"一夜成名"并红极一时到逐渐冷却的过程,但刘亮程散文的研究却逐年深入。本文就1999年—2008年这十年来笔者所能找到的关于刘亮程的研究论文从内涵研究、内容题材研究、语言风格研究、创作方法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大致的梳理,并对近年来才出现的刘亮程小说的研究也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杨霜 《作文与考试》2023,(28):23-24
<正>坐在教室,静静地品读刘亮程的《一个人回来》。刘亮程的文字,就像黄昏里细细飘飞的沙,以日落时分的最后一点余晖为映衬,细细诉说着村庄、牲畜、人在风中的故事。《一个人回来》中写他回到故里,却发现村子变了模样,旧时的痕迹只剩下几分,过去的人也放下了锄头,不知往哪儿搬去了,只剩下断壁残垣和厚厚的尘土……人早些时候踩起的尘土,在他回来时,  相似文献   

20.
《散文选刊》曾称谢宗玉是新世纪以来在中国散文园地出现的一个散文新家。在林林总总评价谢宗玉散文的文字中,史铁生说:谢宗玉的散文好在是把一条朴素的路铺向自己情感的历史和心灵的眺望;张炜说:他的感想与记录是独一份的,别人无法重复;迟子建说:谢宗玉散文有“忧郁的晴朗”。如果你知道刘亮程,那你肯定也听说过谢宗玉——散文界所谓“北刘南谢”,即指这一北一南两个来自田野的农家子弟。今天让我们走进“谢宗玉的村庄”。(编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