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 2 0年代 ,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 ,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 ,就是中国两千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中国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要想对中国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进行深刻揭露 ,在文学作品中创作反映社会现实的妇女典型形象 ,是重要的手段之一。鲁迅先生用他那敏锐的眼光洞察到这一点 ,创作了小说《祝福》 ,可谓匠心独运。在这篇小说中鲁迅先生创作了不少妇女形象 ,如祥林嫂、四婶、卫老婆子、祥林嫂的婆婆和柳妈。下面从中选取三位有代表性的妇…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在小说《祝福》中塑造了祥林嫂这个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她的一生是惨遭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的一生。传统分析一直认为,祥林嫂死于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这固然不错,但笔者以为,如果要全面认识其悲剧的原因,仅此一点,是远远不够的。  相似文献   

3.
鲁迅是我国近代最伟大的文学家,他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对封建思想的反抗,揭露的封建思想害人的本质,特别是对当下妇女形象的描绘,更是入木三分。通过分析鲁迅小说当中妇女的形象,并对她们的悲惨命运作了详细的阐述,从而推导出其对待妇女问题的态度,从而更好地理解鲁迅的妇女观和鲁迅对妇女解放问题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正>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创造了神秘、幽深的艺术境界。虽是薄薄的一本,却深刻地表现出鲁迅的人生哲学。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一批进步的知识分子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广大民众从封建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后,文坛繁荣,百花齐放。至今百余年,有一个令文学界感叹的现象:《狂人日记》仍是现代白话文短篇小说的高峰,《阿Q正传》仍是中篇小说的高峰,《中国小说史略》仍是文论的高峰。鲁迅跻身世界十大文豪之列,实至名归。  相似文献   

5.
鲁迅在他的小说《呐喊》、《彷徨》中,创造了一个他那个时代的相对完整的女性世界,其中鲁迅寄寓了对中国妇女的深切同情,挖掘她们被扭曲、被践踏的根源,适当地批判她们的历史弱点,并执著地为她们的解放寻找出路。正是在关注妇女、写妇女的角度,鲁迅成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鲁迅小说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以其文化批判和经济审视而极具深刻性。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是一篇反封建的战斗檄文。作品深刻揭露了旧社会吃人的反动本质,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体现鲁迅把对孩于的希望、对未来的信念和反对封建思想的斗争相结合的思想。鲁迅认为,必须开展深入、持久的反对封建思想的斗争,把孩于从封建思想和旧礼教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才能使他们肩负起创造没有人吃人的社会的历史重任,祖国的未来才有希望。这就是鲁迅塑造少年儿童形象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7.
《祝福》写于1924年,这个时期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作者鲁迅希望辛亥革命能够彻底推翻封建社会,但现实让他十分失望,封建帝制被推翻,但是取代它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统治,封建思想仍然是当时社会的统治思想,封建礼教、宗法  相似文献   

8.
《明天》和《祝福》是鲁迅小说中反映旧时代妇女悲剧命运的两个短篇。两篇创作的具体时间前后相隔仅四年。这短短四年时间,不仅是鲁迅极具思想苦闷、矛盾、彷徨的时期,也是鲁迅作为先觉者思想不断发展演变的重要阶段。 当民主与科学的改革浪潮荡涤中华大地之时,鲁迅作为勇敢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站在了时代的最前列。在新思想的感召下,他“听将令”,为革命的前驱“呐喊”助威,并以笔为“刀枪”,写就了“遵命文学”《呐喊》集。作为启蒙革命者的大手笔,《呐喊》集中于对封建思想势力的批判,侧重于对封建礼教吃人罪恶的揭露和对“国民性”问题的关注,并着重描写了被压迫者,特别是生活在封建社会底层的农民的悲惨生活和境遇。  相似文献   

9.
在古代,最不幸的是妇女,凡是女人做的都是错的,全世界都给予咒骂。--鲁迅鲁迅的《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祝福》中祥林嫂的被奴役感、屈辱感和依附感就是妇女命运的历史积淀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物,可见中国历史上对妇女的歧视渊源深重。祥林嫂深受族权、神权、政权、夫权四大绳索的束缚,是旧中国封建制度残害的典型,她比牛马的命运更为不幸。  相似文献   

10.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到进步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立志以文学创作改变国民精神。鲁迅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其杂文、小说等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著有多部小说集、杂文集、散文集、书信集等,部编版初中语文课本推荐了散文集《朝花夕拾》。1926年,鲁迅先生先后撰写了10篇回忆性散文,并陆续发表到《莽原》半月刊上。1928年,它们结集出版,原来的总题目《旧事重提》更名为《朝花夕拾》。这些散文侧重点不同,富有生活情趣和时代特征——有对封建思想的批判,有对亲友和童年生活的怀念,有对师长的崇敬和感念,有对当时社会风貌的细腻描绘。鲁迅先生描绘出独具特色的时代画卷,不仅显露出自己心灵世界柔软的一面,而且蕴含着知识分子深刻的批判精神和伟大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在其作品塑造了众多封建社会的妇女形象,通过描写她们一生悲惨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的种种罪恶,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鲁迅在同情她们的命运,关注她们的生活有的同时,也为她们的解放道路作了深层次的探索。本文着重剖析鲁迅作品《明天》《、祝福》、《离婚》和《伤逝》中的妇女形象,从而探索鲁迅对中国妇女解放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中等学校的语文课本曾多次改编,鲁迅先生的《祝福》都列人必读课目,相应地也编印了教学参考文章。这类文章大同小异,如中师《文选和写作》第七册“教参”指出“祝福”的中心思想是“无情地揭露了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残害劳动人民的罪行”(见123页)。高中语文第二册“教参”中的说法是“揭示旧中国劳动妇女在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统治下的悲惨命运,对万恶的旧社会吃人的封建礼教提出了有力的控诉”(见133页)。这些概括,文字上略有不同,都是在一个表层上滑行,未能在鲁迅这位伟大的启蒙主义者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写的是一个知识分子被封建思想毒害致死的故事。本文通过周围人们对他的嘲笑、自身形象的滑稽和死亡原因的分析,揭露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深化了作品反封建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再读祥林嫂的悲剧性□玉门石油管理局第一中学张保太“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中国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根深蒂固的统治”(《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05—106页)。这段文...  相似文献   

15.
《祝福》是鲁迅先生小说中的名篇,长期被中学语文教材采用。小说的主人公祥林嫂是被封建礼教害死的劳动妇女的典型。祥林嫂有没有反抗精神,历来没有统一的看法,新旧教参上也莫衷一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的同现行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中说:“对封建思想和封建秩序,她一点反抗性也没有。祥林嫂是遵守封建道德的,她为了守节不惜以死抗争。再嫁后心里一直有极强的罪恶感。鲁家不让她参加祭祀,她没有一点不平和抗争,而是认为自己不干净去捐门槛,以求获得宽恕。她从未对压迫她的封建思想提出什么疑问,更不用说进行什么反抗,而是顺从地承认自…  相似文献   

16.
《故事新编》的创作历时13年,集中了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价值体系的深邃思考。鲁迅力图站在现代女性的立场,重新审视以男权主义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妇女问题的重新思考里包含激进的鲁迅对历史的重新建构和重新呈现,也构成历史与现实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对话和交流,从而为妇女问题的探讨提供现代性的意识形态。《故事新编》中的妇女形象,正在走着觉醒、反抗、独立、解放的现代女性道路。女性的现代意识的确立,才是真正的妇女解放道路。对女性主体意识的逐渐强化,使我们在《故事新编》中看到一种超越传统的、具有后现代思维的全新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7.
《祝福》是《彷徨》的第一篇,写于1924年。这是鲁迅先生在中国革命低潮时期,于苦闷的彷徨中荷戟战斗,在孤寂的呐喊中探索前进而创作的一篇思想内涵深沉博大,艺术形式己臻完美的传世名作。祥林嫂是《祝福》的主人公,她是一位安分耐劳,勤快善良的农村劳动妇女。就是这样一位农村劳动妇女,只是因为死了丈夫,横祸却从此降临到她的身上。  相似文献   

18.
我认为 ,子君之死是鲁迅的小说《伤逝》情节发展的关键 ,即《伤逝》的整个情节内容 ,都是围绕着这一个“死”字展开的 ,而这也正好体现了鲁迅短篇小说的特点“借一斑略知全豹 ,以一目尽传精神”。子君、涓生所生活的 2 0世纪 2 0年代的中国社会 ,虽然已从封建帝制中解放出来而成了“民主”的社会 ,但封建思想 ,封建礼教还在深深地有形或无形地统治和禁锢着广大人民 ,作为刚刚从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中解放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思想和行动的资产阶级的新女性子君来说也不例外。子君和涓生交往后 ,每当涓生送子君出门时 ,他们俩“照例是相离十…  相似文献   

19.
为了纪念鲁迅逝世五十周年,1987年7月书目文献出版社以十六开本巨卷分硬精装和平装分别印行了纪维周等编写的《鲁迅研究书录》,由鲁迅的三弟周建人题写书名。这是一部相当严谨的图书编目专门著述,在《纪念鲁迅专刊》栏目下,第一门类《鲁迅逝世纪念专号》中,除登录由新中国文艺社1939年10月编印、出版的《新中国文艺丛刊》第3辑《鲁迅纪念特辑》之外,再没有鲁迅逝世三周年纪念特辑的登录。  相似文献   

20.
“农民”进入鲁迅乡土小说叙述的中心乃是鲁迅从文化角度进行国民性批判的必然结果。鲁迅以“中国农民”为视点,通过解剖“国民性”,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中国整个封建思想文化体系。他用文学的语言揭示出阻碍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根本症结所在,他的乡土小说创作在文学史与思想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