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社会组织面大量广,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十分重要。科协是党领导下的群众团体,岳阳市科协承担着全市44家自然科学类社会团体组织的党建重任,其中"官办"22个,如农学会、林学会等;"半官办"16个,如公路学会、老科协等;新型社会组织6个,如设计家协会、江豚保护协会等,联系的6万余名会员涵盖工、农、林、水、医卫、环保等自然科学和交叉边缘科学学科。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科协  相似文献   

2.
农历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爱心荡漾的湖南岳阳城,刚刚在交通要道旁建立7块江豚保护大型公益广告牌;当地媒体整齐划一的在为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江豚呐喊——保护江豚就是保护人类,岳阳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3.
张艳丰  李贺  彭丽徽 《现代情报》2017,37(10):36-41
[目的/意义]针对移动社交媒体倦怠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有利于帮助企业或相关组织更好地持续利用社交媒体工具开展相关的业务及公共服务。[方法/过程]基于"感知-态度-行为"研究范式,结合计划行为理论、隐私计算理论以及心流理论内容,构建移动社交媒体倦怠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检验。[结果/结论]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自我效价"对移动社交媒体态度不存在显著关系;"隐私保护"和"信息过载"对移动社交媒体态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作用;"心流体验"对移动社交媒体态度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社交媒体态度"对移动社交媒体倦怠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4.
从大众传播走进网络传播时代,科学的传播由一种媒体中介的模式,转向一种由科学机构直接主导的公共传播模式。本研究通过对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相关科学传播实践及其模式转换的分析,回顾其从电视直播时代的"媒介事件"制造,到社交媒体时代的品牌资产管理转变,考察科学机构应运时代变迁所采取的传播策略变动及其背后的动因。20世纪50年代开始,电视作为一种新兴的融合性传播技术,为抽象科学知识面向大众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与以往传播技术相比,尚显粗糙的视听媒介已展现出制造奇观的潜力。社交媒体时代,连接所带来的力量引发了新的传播想象。研究认为媒介技术及背后传播理念的变动,折射出一种复杂的社会角力和关系的重建。由此,本研究倡导一种多层次和历史性的视角,以探寻和理解科学传播与媒介技术研究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5.
传统传播环境下企业营销传播活动对用户品牌态度形成具有显著影响,但社会化媒体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企业营销传播的生态环境,现阶段企业的社会化媒体传播并未获得预期影响力,需要从理论上对企业社会化媒体传播的策略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创新性研究。本文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基于企业传播信息内容主题、信息源、传播策略与用户再传播意愿和品牌态度间关系的理论假设,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社会化媒体传播对用户品牌态度有正向显著影响;信息内容主题类型、信息源、传播组合策略对用户再传播意愿有显著影响;用户再传播意愿对用户品牌态度的影响不显著等。研究结论丰富了企业社会化媒体传播的理论研究,对企业社会化媒体传播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为了讨论社交媒体不同主体的策略博弈对社交媒体平台不实信息传播的影响。【方法/过程】 根据不实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提出若干假设,构建博弈支付矩阵,得到复制动态方程模型,运用Matlab软件进行仿 真实验。【结果/结论】结果显示,社交媒体平台与不实信息净化者之间存在策略选择依赖性。社交媒体平台在不实 信息控制中占主要地位,净化者给平台带来的收益过高或平台给净化者带来的损失过多都会阻碍不实信息控制。  相似文献   

7.
社交媒体成了公众交流、传播信息的主流方式之一,公众可以分享有价值的信息,也可能会无意地传播不实信息。前人研究表明,群体智慧可以降低社交媒体不实信息的传播,本文为了探究群体智慧的哪些因素可以影响不实信息传播,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理论假设,通过调查问卷的实证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发现,群体的批判性思维、反驳举证、异质性,以及众包作用都具有抑制不实信息传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社交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密不可分的一种网络活动的主要载体。本文研究的是在微信等新媒体下的大学生人际交往行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大学生使用微信等新型媒体处于正常状态,大学生在使用微信等新型媒体行为活动中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的变量有"参与微信互动测试"、"关注公众号"等,负向预测变量有"发布照片"、"点赞"等。  相似文献   

9.
谭必勇  陈艳 《情报科学》2018,36(3):20-25
【目的/意义】探索社交媒体环境下,相关文化机构如何实现对文化遗产最大程度的保护与开发。【方法/过 程】从社交媒体应用所带来的“长尾”群体入手,分析社交媒体五大特性对于开发全新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策略 的价值,并从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现实起点出发,探究资源客体可采取的对应措施。【结果/结论】本文认为,文化 遗产管理机构可通过参与主体与资源客体两个方面的优化来实现文化遗产的“长尾效应”。  相似文献   

10.
媒体与意识形态具有联系的必然性,意识形态需要通过媒体进行传播,而媒体也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性。在新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应对成为关键。新媒体下要采用"顶层设计"+"基层参与"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模式,由组织传播转向大众传播、由显性传播转为隐性传播、信息权力由政府扩至社会、"灌输"到以受众为中心、培育意识形态素养均是有效的传播策略,将有益于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1.
正发起初衷帮助企业完善自媒体渠道建设、培养自媒体人才、优化传播策略、整合自媒体资源价值观:知识无价,智慧无界,用知识和智慧服务企业和社会发展策略:O2O模式,线上和线下活动相结合,公益和商业相互补发展目标:成为中国最大的企业自媒体社群,帮助更多的企业实现互联网的成功转型  相似文献   

12.
汪明艳  陈梅 《情报科学》2017,35(5):171-176
【目的/意义】社交媒体网络成为突发事件的主要传播平台,也使得网络舆情影响力得到更大范围的扩散和 传播。【方法/过程】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社交媒体网络舆情传播影响力研究的现状,从研究着力点、研究 方法、衡量因素及评价方法进行评述。然后,对影响社交媒体网络舆情传播的信息生态链、群体情绪研究进行分 析。最后,从加强政府治理舆情治理的可控性角度,对社交媒体网络舆情传播影响力的指标构建情况分析。【结果/ 结论】本文认为,为提高对网络舆情影响力的可控性,应从公众情绪、媒体责任、政府治理加强引导和治理。  相似文献   

13.
科学论文在社交网络中的传播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讨论了科学论文在社交网络中的传播现状,社交网络与开放存取对科学论文的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阐述了科学论文在社交网络环境下和多类型媒体时代的传播过程,并从成本机制、宣传机制、内容机制三方面分析了科学论文在社交网络中的传播机理.进一步,通过案例研究来具体分析社交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论文传播机制.研究结果显示,论文本身的内容机制和传播过程中的名人效应对促进科学论文的传播非常重要.社交网络环境下,新的传播方式也要求对论文采用新的评价指标和计量方法,即选择性计量学.  相似文献   

14.
智库作为战略与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机构,其国际影响力是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表现,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增强智库的国际传播力是智库国际影响力塑造的关键举措和国家对外传播的重要战略。当今时代,国际社交媒体作为智库对外传播的重要渠道,加强中国智库在国际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力是提升其国际影响力的主要方向。文章分析社交媒体时代为中国智库国际传播带来的机遇,比较中国智库与国际知名智库在利用国际社交媒体进行对外传播方面的差异,进而提出社交媒体时代中国智库国际传播力提升的有效路径,为中国智库国际化传播的建设,尤其是中国智库通过国际社交媒体提升国际传播力,提供参考和借鉴。分析发现中国智库与国外智库在国际传播力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建议中国智库在当下的社交媒体时代将智库国际传播能力视为核心业务能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并增强“思想—资源—信息—传播”四大智库关键网络,实施国际化战略、开放化战略、学术圈战略、“朋友圈”战略、思想力战略、宏议题战略、社交媒体战略、红播主战略的组合战略以提升我国智库的国际传播力。  相似文献   

15.
李月娥  姚威 《学会》2009,(10):34-37
随着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各类公益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一类即是从娱乐团体发展而成的草根公益组织。这类组织虽然数量不多,却为公益组织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模式。辽宁鞍山"阳光公益行动协会"即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它的出现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公民慈善意识增强的体现。重要的是,它在从娱乐团体向公益组织转变的过程中,在人员构成、团队协作、活动经验等方面突显了一定的优势,这是值得其它公益组织学习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16.
石峰  李彦泽  邵雷 《情报杂志》2023,(6):147-153
[研究目的]提出一种智能数据挖掘分析算法,用于识别域外社交媒体舆论操纵者及其操纵策略,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方法]以北京冬奥会为例,基于国内外主流社交媒体数据,利用本研究提出的社交媒体洞察系统和社媒数据智能挖掘算法,分析域外势力抵制冬奥会的舆论主题策划、实施手段方式,并识别出幕后操纵负面舆论的组织、个人和机器人。[研究结论]操纵者采用“认知战”的手法,利用敏感政治话题,编造负面谣言、制造负面事件、发酵负面舆论,同时利用社媒机器人加速虚假信息传播,先入为主,误导民众认知,煽动民众情绪,操纵国际舆论,给主办方造成严重的国际舆论负面影响。当前相对有效的应对举措是利用技术手段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  相似文献   

17.
大数据环境下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 使越来越多的用户进入了社交媒介建构的虚拟网络空间之中, 社交媒体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本文从信息内容和网络结构两个层面综述了国外计算机科学等相关领域的社交媒体研究, 指出了基于内容的主题提取, 信息传播的流行度分析, 社交媒体中的网络结构分析以及社区发掘等重要的研究领域;具体阐释了一部分具有基础性或典型性的模型、算法、以及相应的研究成果比较, 同时也提出了未来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的可能发展方向。最后, 本文讨论了国外社交媒体影响力研究对基于国内语境之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近年来公益微信崭露头角,发挥微信社交平台的公益情感粘性,对于提高公益信息的传播效 率、调动公众慈善热情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结合公益微信的平台特征,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从主观规 范、行为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三个层面入手,整合构建微信公益信息传播影响因素模型,探讨公益微信的信息传播 行为影响机制,针对变量提出研究假设并通过实证研究进行验证。【结果/结论】主观规范、行为态度和知觉行为控 制等因素对用户的公益信息传播行为有正向影响。其中,主观规范是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尊重地方特色,对乡村进行本土化适应,关乎公益组织在乡村的可持续运行。城乡交融背景下,川西平原乡村充满休闲底蕴的景观环境、民众心态和活动资源,为公益组织的本土化适应提供了文化基础。基于对川西平原Q村的调查研究,指出互惠型的公益理念、生活化的公益场景、商业式的公益资助,可成为公益组织与民众休闲生活相结合的本土化适应路径。充分发挥公益组织对村民自身成长和乡村有效治理的促进作用,成为其深度参与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20.
王存  宋长坡  吴亦文  钱林 《科技风》2023,(7):164-166
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越来越深。本文对国内大学生的社交媒体使用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社交媒体对大学生阅读习惯的塑造和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影响。并提出本科高校可以通过建立信息时代的知识获取环境、引入碎片化知识传授方式和提升课堂吸引力等策略来应对社交媒体对大学生阅读习惯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