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作为推进政务信息网络化,打造"阳光政府",完善新闻发布机制的重要举措,各级地方政府在网上建立新闻发布平台成为新气象。本文选取10个有代表性的省级政府新闻办公室网站进行实证研究,从栏目设置、信息呈现方式、互动方式、信息更新、服务意识等方面,对地方政府新闻发布网络平台建设现状及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从丰富网站内容,及时发布更新信息,拓展公众参与渠道,增强互动效果,提高信息服务水平等方面,促进新闻发布网络平台建设,适应网络时代地方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建设的新需要。  相似文献   

2.
政务新媒体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政府信息发布的重要渠道,但在实际运作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成都发布政务融媒体联盟的成立,带来了良好的创新契机,可尝试从战略上健全常规新闻发布与危机新闻发布相得益彰的常态化机制,战术上不断完善新闻发布艺术、提升新闻发布水平,发展策略上注重内部研讨机制与引入外部资源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开创区域政务新媒体新闻发布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国家和各省市定期发布疫情防控新闻,为抗击疫情赢得了社会公众信任和舆论的支持,但实践中也暴露出发布时空节奏的结构性冲突、发布主体和渠道的结构性矛盾、信息缺席或过载等问题。后疫情时代,构建突发公共事件政府新闻发布协同机制,要克服内部障碍和外部制约,着眼于与社会公众建立相互信任关系和共同价值认知为目标,着力构建发布主体、内容、渠道相互协同的新闻发布机制,及时修复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不断提升突发公共事件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在探索新闻发布制度规范化路径过程中,提出新闻发布制度的建设要开拓新闻发布流程规范化、新闻发言人专业化、"辽宁新闻发布"品牌化的新模式,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立体化地传播、展示辽宁形象,提供信息,答疑释惑。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地方政府应对突发事件中的新闻发布效果为选题,采用问卷调查等实证方法,对广州市及周边地区社会公众对政府新闻发布活动的认知状况与社会反响进行客观评价。通过调查数据的分析,从受众获取突发事件信息的渠道、公众对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意见与评价、突发事件中政府新闻发布工作的效果以及突发事件中政府新闻发布网络平台的效用等方面归纳出影响地方政府新闻发布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为建立地方政府应对突发事件新闻发布绩效评估机制提供理论与现实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张明  靖鸣 《新闻大学》2006,(1):111-116
本文以松花江污染危机事件为案例,分析政府新闻发布在危机公关方面暴露出的某些问题,诸如以类似"善意谎言"、"社会稳定"等借口屏蔽事实真相,既损害广大民众的知情权与话语权,也销蚀政府的公信力.文章进一步思考如何改进政府新闻发布活动及其相关制度,并且从尊重民意、现代政府信息公开、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等四个方面探讨政府新闻发布与民众知情权、话语权之间的关系与利益协调.  相似文献   

7.
我国新闻发布制度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30年的发展,目前,新闻发布制度已成为各级政府公开政务信息,建设阳光、透明政府,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制度。近年来,随着档案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公众对档案信息需求不断增长,全国各档案部门也开始借助新闻发布平台,发布档案信息,使档案新闻发布走进了公众视野,并成为新常态下档案宣传工作的创新举措。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传播渠道的日益多元化,我国媒介环境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媒介环境的变迁导致政府新闻发布制度面临的诸多问题也接踵而来。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实施、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出现、网络民主的流行以及媒介全球化的发展,都对我国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影响颇深。对政府新闻发布制度进一步进行探析和思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玉宁 《新闻世界》2013,(10):319-320
近年来我国的突发事件频发,从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SARS)、2005年黑龙江省松花江水污染事件、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2011年广东乌坎事件、2012年宁波Px项目等等,这些突发事件不仅屡次检验政府在突发事件中的危机公关能力,也促使政府建立新闻发布机制与社会大众沟通。本文通过梳理我国突发事件中信息公开与政府新闻发布制度,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针对突发事件的信息公开制度提出政府新闻发布策略。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地方政府应对突发事件中的新闻发布效果为选题,采用问卷调查等实证方法,对广州市及周边地区社会公众对政府新闻发布活动的认知状况与社会反响进行客观评价。通过调查数据的分析,从受众获取突发事件信息的渠道、公众对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意见与评价、突发事件中政府新闻发布工作的效果以及突发事件中政府新闻发布网络平台的效用等方面归纳出影响地方政府新闻发布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为建立地方政府应对突发事件新闻发布绩效评估机制提供理论与现实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赵晓航 《图书情报工作》2016,60(20):104-111
[目的/意义] 旨在通过对突发事件舆情研究,探索危机传播管理中的舆情研判方法,并进一步为政府信息公开提供实操方法的建议。[方法/过程] 在理论研究层面,基于危机传播的基本要点,对信息发布效果和舆情实时反馈进行综合分析;在应用处理层面,以新浪微博中“天津爆炸”事件相关信息为例,爬取新浪微博全量数据,基于危机传播领域知识和信息发布文本构建领域词表,并结合危机传播阶段特征,对全量数据进行主题提取和情感分析。[结果/结论] “后微博”时代,微博用户量下降,但其仍旧是突发事件信息公开和舆情扩散的主要阵地。探求突发事件下政府如何利用微博平台,收集、研判、应对网络舆情,为做好信息发布工作提供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应对手段。  相似文献   

12.
英国政府信息资源再利用政策受到其著作权制度的直接影响。英国在政府信息著作权问题上的价值取向影响了政府信息资源再利用政策的制定,同时其立法理念与制度安排在落实国家信息战略、推动政府信息产业发展方面得到了不断的创新。英国政府信息资源再利用采取多种授权模式,实行收费政策,引入竞争机制,其政策制度的适用性、立法变革的必要性、收费制度的合理性、竞争机制的规范性、创新模式的可行性对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阐述新媒体环境下,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传播的主体结构发生改变,公众、媒体和政府共同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立足政府管理视角,提出我国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发布和管理的基本原则,即法制化、专业化、公共性和灵活性,并从体制创新、机制完善、策略优化和技术应用四个层面对我国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发布与管理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数字环境下我国信息服务业发展思考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探讨中国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提出在系统开发、资源建设和信息创新服务中应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认为实现中国信息服务业的机制创新是其重要的基础;并对中国基层信息服务机构网络业务创新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图书馆为政府提供信息服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馆为政府提供信息服务,既延伸信息服务链,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扩大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又有助于政府全面掌握信息,提高立法、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应确立面向政府的信息服务的业务地位,创新服务方式,深化服务内容,参与政府信息化建设,形成图书馆信息服务特色,使面向政府的信息服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数字化阅读:图书馆的挑战与机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资讯时代,数字化阅读已经成为新潮流.文章简要介绍了数字化阅读的基本含义,并指出面对数字化阅读的冲击,图书馆必须真面挑战,迎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提出图书馆应革新资源,创新服务,并积极引导数字化阅读,倡导文明阅读.共同创建全民阅读社会.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数字图书馆资源组织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对文献情报的需求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已有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数字图书馆建设中数字资源的建设内容、资源组织模式和资源描述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面对高校学部制的改革,研究与探索重庆大学图书馆在学部制下的学科服务新模式,以便能更好地为本校学部用户的科研和学习提供更专业的学科信息与知识服务。[方法/过程] 重庆大学图书馆构建学部制下的学科服务创新模式,以服务学部用户为导向,创建学部制下的学科服务机制,搭建学部制下的学科服务交互平台,并依托该平台重点深化拓展学科服务的五大范畴:信息素质教育、资源建设、科研支撑、学术评价、学者库建设。[结果/结论]重庆大学图书馆学部制下学科服务创新模式的实践显示,该模式能够大范围覆盖学部用户,挖掘用户的隐性需求并提供多层次的创新服务,更好地支撑学部用户科研和教学。  相似文献   

19.
常江  田浩 《新闻界》2020,(4):6-13
本文通过深度访谈,对知名传播政治经济学学者、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IAMCR)主席詹妮特·瓦斯科的学术思想进行梳理和分析,并重点考察她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出发对数字新闻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理念的重新界定与批判性理解。在瓦斯科看来,研究者对于技术对新闻的影响应当抱持谨慎的态度,数字新闻从业者应当警惕超级互联网平台的信息霸权,新闻受众(消费者)则应当有意识地追求新闻的公正性而非沉迷于"客观"的神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