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9 毫秒
1.
<正>规律探究问题既是对学生所学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对这些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对培养学生数学抽象、数学计算、数学建模思想和数学应用意识有着重要作用.找规律并应用规律的数学问题,承载着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达成与提升.下面,笔者就中考常见的"数式规律"、"图形规律"、"动态规律"、"面积规律"与"坐标规律"等类型问题的解法,介绍此类问题的思考方法,仅供大家参考.一、数式规律对于数式规律问题,一般解法是先写出数式的基本结构,  相似文献   

2.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是教学中的重点问题,尤其是在初三阶段和中考里这一内容是必定出现的问题。动点问题一般考查的内容比较广,它是综合性很强的一类题目,也是中考中易丢分的题目。在平时的学习或中考中这一部分往往会给学生带来一些苦恼。鉴于此,探究动点问题的解法,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具有了重要的意义。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中考例题全面论述了解决动点问题的技巧,希望能给大家的教学带来启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正>解题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环节,是思维的展示形式之一,对学生理解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养等都有积极的意义.但在具体问题求解过程中,往往会因为试题面貌是全新的而深感困惑.例如有一类动态几何问题,因条件中的点是动的,结论是未知的,导致学生拿着试题无从下手.为此,笔者结合具体实例,就此类问题如何培养学生从无头绪到有思路,进而能想到自然解法,谈谈个人体会.1由问题找方法  相似文献   

4.
"最值问题中动点的确定"是初中数学中一类综合性很强的问题,在整个初中数学的学习中都存在最值问题,这类试题也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问题之一,它主要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和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很高.本文结合实例谈谈"最值问题中动点确定"的若干求解策略.一、利用轴对称确定动点通过轴对称,画出一个定点关于对称轴的对称点,把折线段变成直线段,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得线段和的最小值,从而确定此时的动点位置.  相似文献   

5.
"找规律"是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找规律教学中,"规律"固然重要,但"找"更为关键。"规律"是静态的结果,其获得更多是为解决当下的问题服务,离开问题,规律本身并没有太多价值。而"找"的能力和意识则是学生带得走的东西,可以促进观察.  相似文献   

6.
"找规律"无疑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数学活动,更为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很好的题材,即十分有益于学生逐步养成"乐于探究、善于探究"这样一种思维习惯。正因为此,在各类数学教材、教辅材料以及日常的数学教学活动乃至形形色色的竞赛活动中,我们都可以经常看到"找规律"的身影。但是,这方面的教学存在不少的问题,如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即常常以“发现规律、检验规律”统一地去处理所有此类内容的教学:教学中我们又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的“自主探究”变成了“假探究”。等等。,对此我们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找规律"是一个让学生探究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变化趋势的过程。数学思想是数学学习目标之一,因此应特别关注学生在探索规律过程中对数学思想的感悟,在教学中增加数学思维的渗透。  相似文献   

8.
抛物线在中学数学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把抛物线与几何图形上的动点组合起来,往往是构造中考数学压轴题的命题热点.在解题的过程中,渗透了数形结合、分类讨论、转化等多种数学思想方法,更加突显了抛物线的重要地位.本文对一道与抛物线有关的动态数学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究,希望同学们有所感悟.  相似文献   

9.
邓晓飞 《考试周刊》2014,(83):73-74
<正>动点问题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见的问题,也是教材和各类考试中的难题.所以,动点问题一直是初中数学考试的重点,对学生来说,这类问题始终是一个难点,这主要因为解决这类问题需要分类,学生往往考虑不周全,或者学生理不清头绪,思路混乱.因此,动点试题能很好地展示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考查数学综合素养,为具备较强探究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的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间,本文就初中数学中的一些动点问题作探讨,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0.
二次函数相关知识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初中学生掌握与二次函数相关的动点问题对应的解题方法,从而提高解题效率.在初中数学的课程中,已经有了关于函数的内容,这些内容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都属于重点和难点.动点问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对知识进行深度探究的能力.因此,对二次函数的动点问题进行教学策略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对初中数学二次函数动点问题教学模式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1.
"动点"问题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它的特点是图形中的某 个点,按某种规律在运动.由于点的运动往往使题目中的几何 图形随之不断变化,使同学们解决这类问题颇感棘手.同学们在解题时,不 要被"动"所迷惑,要在动中求静,不妨把动点移动到特殊位置进行分析,也 就是先研究几种特殊情况(特例),对你解决一些探求结论型的动点问题会很 有帮助,减少了解题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12.
<正>动点最值问题是初中平面几何学习和考试的热点.本文笔者对一道定角动点最值问题作了深入探究,发现借助"斜大于垂"或是"隐圆"可以轻松破解.在探究解法的基础上,从改变题目的条件或是结论或是改变题目的呈现背景,将其架构到不同几何图形中,进行深入的变式探究,从而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达到解一题会一类,有效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相似文献   

13.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最近,我校围绕"有效教学"开展了课堂教学过关活动,我执教了五年级"找规律"一课.在教学中我力求引导学生通过认真观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发现规律"、"理解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相似文献   

14.
一、教育思想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前提数学是由数学概念、公式、规律、解法、类推、应用以及贯穿其中的数学思相方法构成,这些是学生的学习核心内容.教材中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将数学思想理念植入到数学概念、公式、规律、解法、类推、应用以及贯穿其中的数学思维方法中,让学生在概念公式的应用中领悟解题技巧,实现数学思想的理解和感悟到提高.构建概念、公式、规律、解法紧密联系的知识框架体系,进一步用科学方法去探究创新,在不断探究中总结学习技巧和解题方法.数学思想的理解及运用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应牢固掌握概念、公式和规律,进一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考数学中的几何动点问题成为考查学生的热点题型而倍受青睐,而且往往是作为压轴题而出现.几何动点问题的题目不仅涉及的知识点多,而且能将几何知识和代数知识紧密结合,既考查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又可以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较综合地体现了中考数学对学生的素质要求.由于这类题型往往信息较多,综合难度较大,学生的得分情况往往不够理想.教师如何在平时数学教学中逐步渗透,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动点几何题的能力,理解动与静的辨证关系,教会学生把握和解决此类问题,是学生在数学中考中能否取得高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廖桦 《陕西教育》2007,(12):14-15
解析几何在教学中体现了重要的数学思想"数形结合",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解析几何与其它数学知识相结合,综合性强,难度大,解法灵活多变,学生学习上存在一定困难,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通过学习,向量也是数形结合的最佳载体,既有数的运算又有相应的几何意义.当解析几何问题中涉及到夹角、平行、垂直、共线、求动点轨迹等同题时可借助于向量进行解决.通过下面几个实例说明向量知识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数学是初中阶段的基础学科,是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科学精神与数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只有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效率才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但受应试教育等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初中数学教师往往采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从而导致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进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基于此,本文以初中数学中的"动点问题"为例,从巧设问题引导、注重直观演示与有效例题讲解三方面出发,分析与探究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中考数学中的几何动点问题成为考查学生的热点题型而倍受青睐,而且往往是作为压轴题而出现.几何动点问题的题目不仅涉及的知识点多,而且能将几何知识和代数知识紧密结合,既考查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又可以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较综合地体现了中考数学对学生的素质要求.由于这类题型往往信息较多,综合难度较大,学生的得分情况往往不够理想.教师如何在平时数学教学中逐步渗透,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动点几何题的能力,理解动与静的辨证关  相似文献   

19.
数学核心素养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目标是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剖析动点解题思维难点,以动点问题教学为例阐述指向思维培养的问题设计:从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视角出发,以核心问题引导学生经历由点的运动产生数学问题的过程,探究图形、数量、位置的关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逐步积累数学思维的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20.
"找规律"是实施新课程以后在教材中出现的新单元.苏教版教材主编王林先生曾针对这一内容明确指出:"'找规律'的重点在'找'上,而不是规律的'应用',不是做竞赛题.通过增加找规律的机会和活动,让学生不断拓展获取数学知识的渠道,感受数学思考的合理性,激发找规律的兴趣,培养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细读这段话,我认为:这一内容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发现""探究"规律的过程上,让学生在"找"的过程中,深入理解事物中存在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