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夜曲作为肖邦创作的钢琴音乐体裁之一,除了旋律优美、浪漫恬静的音乐氛围之外,还包括众多的肖邦钢琴音乐元素,如对和声的灵活运用、装饰音的点缀等。真正反映肖邦音乐的是乐曲所体现的并不是空洞、华丽的音乐外壳,而是赋予乐曲内在的思想内涵及情感表达。文章通过对夜曲OP48.NO1的和声配置及曲式结构的分析,探究肖邦夜曲表达情感的方式及音乐特质。  相似文献   

2.
作品分析是钢琴演奏实践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将从对作品的风格特征及乐曲的版本的分析;对作品的曲式结构、曲调来源、调性、调式、和声及作曲技法特点的分析;对作品的句法表情符号演奏术语等方面来论证钢琴教学中的作品分析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夜曲是肖邦创作中最富有浪漫气质的体裁。他的夜曲作品在音乐史上也是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以分析肖邦《降A大调夜曲》Op32.No2为例。从作品的和声进行、调性布局、曲式结构以及音乐表现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从创作技法的角度和音乐表现内容的角度分别来阐释其内在独特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4.
肖邦是欧洲音乐史上唯一的专写钢琴作品的大作曲家,21首夜曲是其最让人感到亲切的重要作品集。第四首Op.15 No.1,是肖邦本人的强烈独创性的开始,肖邦作品中个人色彩的创作风格大量涌现,其中的悲情性与戏剧性在钢琴夜曲这种沙龙气息的特性小品体裁中也是罕见的。和声手段、调性色彩、材料发展手法、织体音型、句法结构、节奏表情等方面的多样化是全曲的重要特性,体现了浪漫主义音乐创作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德彪西钢琴代表作品《水中倒影》的曲式结构、触键与踏板、和声与调式调性运用上的分析;结合德彪西受印象派画家的绘画特点影像因素,论述德彪西这首音乐作品中"水"与"光"音响色彩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在民族化的钢琴曲创作中,通过有机运用五声纵合性的和声手法,就能够发挥出与西洋音乐和声手法体系相似的和声功能,从而帮助歌曲来确立或转换调式,明确或模糊调性.有鉴于此,本文将结合我国著名钢琴作曲家的经典创作案例,来探析在民族化钢琴曲创作领域五声性和声进行手法中的调式调性变换方法及其具体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7.
和声的发展演变是逐步的,随着艺术时代风格的演进,和声也逐步由简明走向了繁杂.线性和弦是调性和声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变的过程.肖邦的音乐创作在继承古典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探索新的和声形式及音响色彩,为十九世纪后半叶及以后的印象派音乐创作者们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和思维方式.本文就肖邦<前奏曲>中的线性和声功能作用加以分析研究,综述了线性和声的概念、特点、种类及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8.
肖邦的马祖卡舞曲极具波兰乡土气息,这种来源自波兰民间的舞曲体裁被肖邦在钢琴上再现出了其独有的神韵。本文论述了肖邦《降B大调马祖卡舞曲》的曲式结构、节奏特征、调式调性三方面特点,力求探析出肖邦早期马祖卡舞曲的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弦乐改编曲《二泉映月》的改编思路、创作技法等方面的分析与研究,探索作曲家吴祖强在处理旋律与曲式结构、调式与调性、纵向和声结构及其连接等方面结合中西音乐语言与创作技术的手段与方法,研究乐曲在高潮处理中的节奏、音色应用以及中国民间乐器演奏法在西方弦乐器上的移植手段。  相似文献   

10.
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是按照奏鸣曲式构思的,但传统曲式不能完全适应叙事曲史诗性和戏剧性的表现,肖邦在创作中吸收了变奏曲式和回旋曲式的因素,使结构具有混合性特征,同时,肖邦对调性的布局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突破了传统的局限。本文通过对《第一叙事曲》的曲式分析,梳理总结了肖邦在曲式结构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11.
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肖邦之所以成为世界浪漫主义最具独创性的艺术大师,在于他鲜明的艺术个性:(1)将波兰民间音乐有机地融合在浪漫主义音乐中;(2)创造性地运用和声;(3)在严谨的结构中插入即兴发挥;(4)题材、体裁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2.
肖邦(1810--1849)是19世纪波兰最伟大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为钢琴艺术创造出了音响和结构的崭新天地。本文对肖邦富于创作力的创作风格进行了论述,并从作品解译、理解音乐、演奏等方面对肖邦的三首代表性作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从张可久的人生价值取向、创作审美对象和心理根源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深具传统气质的文人雅士,他性情和顺,趣味高雅,虽仕途不顺,但散曲是他摆脱俗务、澄净心灵的精神绿洲,是他创造和谐的一种方式。他是一个在畸形的社会里,命运畸零,但人格裂变较少的传统意义上的文人。  相似文献   

14.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伟大的波兰音乐家、作曲家,他的《波兰舞曲》几乎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充满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对祖国深切的怀念之情。本文通过研究波兰舞曲起源、改变,以及肖邦投入进该类作品中的大量心血和复杂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对《波兰舞曲》op.26-Nr.1进行曲式、演奏技巧的分析,进而更好的挖掘和诠释这首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王鹏运于尊体格之外亦重声律。他认为词为声学,由声而得韵,南渡之后,乐谱失传,声亡而韵始严,因此他高度评价戈载与万树整饬韵律之功。另一方面,王鹏运又认为韵本休文小学之书,反对以日益细密的韵法约束创作,认为词韵宜宽,从而对方音押韵持许可的态度,并且针对戈载擅改韵律,绳检古人的作法予以严厉挞伐。王鹏运守声律而不泥声律,在实际创作中主张自运,往往不受羁縻。晚清之际,王氏能克服常派之弊,比兴寄托之外亦不轻忽音律形式,真正做到体格与声律并重。他的声律论是在特定时代下形成的,也离不开王拯与端木埰的熏染?⑶乙云涮岢蒲茉谕砬宕侍巢斯惴憾钤兜挠跋臁?  相似文献   

16.
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是一个从本体论到欣赏论的思辨性很强的完整体系。他以“和”论乐,同时又以“无”释和,用玄学的“无”的精神来进一步扩充传统的音乐本体“和”的内涵。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既是道家美学的逻辑发展与深化,也是魏晋玄学在美学上的完成与落实。  相似文献   

17.
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前苏联杰出的作曲家。在他的音乐作品中更多的是反映出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对时代的思索,以及他本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这种不羁的,充满反讽、隐喻的创作个性深深地影响了他创作的几乎所有作品。作为肖斯塔科维奇《第二钢琴奏鸣曲》三个乐章中的第二乐章,该作品更好地体现了作者对于逝者的怀念,对于生命的思考,其在曲式、旋律、和声、调式、调性上都体现了属于肖氏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8.
肖邦玛祖卡中旋律,和声、调式以及曲式的变化是由于肖邦赋予玛祖卡新的内涵所引起的,与此同时这些创作特点也包含在浪漫主义时期的共性写作特点中。本文通过分析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肖邦的玛祖卡的创作特点及其发展,从内容到形式展现肖邦创作中来自波兰的民间音乐因素,以期一窥如何升华我们的民间音乐。  相似文献   

19.
波兰伟大的音乐家肖邦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肖邦的音乐创作与19世纪上半叶波兰特定的历史社会境况和社会心理有着深刻的联系,他音乐的民族根源既深又广,因此他是位民族作曲家和民族艺术家;同时,他的一生几乎不离钢琴,创作的都是脍炙人口的钢琴作品,且旋律极富歌唱性和诗意,因此被称为"钢琴诗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