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但依靠自己掌握的心理学基础知识,恐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中国教育先锋心理服务”网站为教师提供许多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案例。笔者最喜欢的栏目“班主任心理工作手册”对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工作很有帮助。学生的心理值得研究,教师的心理问题更应该关注,而这两方面相关的内容您都可以在“学生心理在线”网站找到。“轻松一刻”使您放下心中的负担;“中小学心理”帮您掌握处理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技巧;“教师心理”帮您正确审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家长心理”体现了“教育孩子,也是…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贫困大学生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行动在社会各个层面得以开展,然而“帮助贫困大学生,有比钱更重要的东西”,帮助他们心理“脱贫”,实现心理的成熟、精神的成人,才能为他们成长成才打下基础,成为人生受用不尽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3.
对于学生来说,“负担”不只是课业之“负担”,更有学习心理之“负担”,我们在提“减负”时,往往只简单的想到要减学生课业之负,而对其心理之负担往往忽视。学生每天要在课堂上坐六、七个小时,还有早晚自习等。如果教师教学方法呆板,语言干巴无味,把学生的脑袋当作盛知识的容器,只管往里灌,学生的心理负担必然极重,对学习会感到厌倦,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4.
高校中的经济困难学生因为家境的贫寒在求学道路上比其他人面临更多的困难和压力。这些困难与压力,既有来自经济上的异常拮据,也有来自心理上的沉重负担。“贫困”,成为这类学生心中“沉重的痛”。“助学解困”不仅要有经济上的援助,更需要有心理上的“扶助”。如何挖掘这一群体本身的力量,发挥和利用群体动力来有效地促进个人心理和人格的成长,是本研究的一个尝试。  相似文献   

5.
当前,一些媒体对我们的教育和教师有太多的指责,一些绝大部分由心理原因引起的学生自杀等个案被炒得沸沸扬扬,学校和老师往往成为第一“嫌疑人”,身在教育第一线的老师们都谈“罚”色变,为了自保,宁可对屡教不改者手足无措;或者以一种讨好式的奖励去放大其微小的优点,以求得“天下太平”,也不敢对其稍加辞色,而结果是:懒惰的更懈怠,自大的更傲慢,散漫的更张狂,不懂得尊重,不懂得感恩,心理脆弱而又惟我独尊。如长此以往,我们的教师恐怕真的要误人子弟.罪不可赦了。  相似文献   

6.
“末流”高校学生管理教育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高校队伍中“末流”高校的存在是客观事实,“末流”高校的学生来源于高考队伍中的低分层次,在心理和行为上都与其他高校学生各有异同,有针对性地对“末流”高校学生开展管理教育,是促进“末流”高校建设发展的重要环节,“末流”高校是客观事实,但“末流”高校的思想不能末流,管理上更要争一流。  相似文献   

7.
实施素质教育以来,人们都把“心理素质”、“心理健康”作为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给予专门强调。在国外, 50年代就已着手实施心理教育,到 70年代人本主义畅行后,“心理教育”更被视为中小学教育的重点课程。   心理教育的涵义   对心理教育及其任务存在多种解说。目前普遍可以接受的看法认为,心理教育就是心理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人格的教育。   心理健康的标准也各说不一,基本统一的大致有几条:第一,认知正常。能基本符合实际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和客观事物,正常评价外界,恰…  相似文献   

8.
引发教师“心理危机”的三大因素 种种迹象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到必须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的时候了!那么,是什么原因引发教师的“心理危机”呢?心理问题向来就被视为一个敏感的领域,而教师由于其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其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某种意义上就显得更复杂。有关专家认为,目前引发教师“心理危机”有三大因素:  相似文献   

9.
班主任在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中起着导师的作用,是一班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因此对学生成长中出现的不良习惯、错误言行,有碍于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甚至有悖于社会公德或违反社会法律的言行,班主任有权力和义务,而且更有责任对他们进行及时的、恰当的批评教育,或“惩戒”教育。但是“惩戒”不等于体罚,也不是心罚,更不是伤害。,我在班级管理中,注意了“惩戒”教育的科学性,即实行“惩戒”时,首先为学生着想,尊重学生的人格,顾及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学生在科学“惩戒”中警醒、自悟。实践证明:科学“惩戒”效果良好,魅力无穷。  相似文献   

10.
有位美国商人去印第安人的居住地旅游。他见那里的编织草帽很漂亮,于是就问:“买一顶多少钱?”“10元”,“如果买100顶同样的草帽呢?”“每顶20元”,“为什么我买批发反倒更贵了?”“因为做一顶时,我们很新鲜,做10顶同样的,我们就要耐着性子了。”最终,这笔生意未谈成。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笔生意流产了呢?是心理饱和。心理饱和是指心理的承受能力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一旦心理饱和产生,人们便对所做的事产生极大的厌烦,从而导致效率低下乃至事业失败。 请看下列镜头: 镜头一:周五晨,某班教室门口,低头站着五六…  相似文献   

11.
“导师”相对于“讲师”和“教师”而言,除了具备扎实而宽博的知识和熟练的教学方法之外,更善于营造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心理氛围。实现从“讲师”、“教师”向“导师”的转变,是人文主义教学的追求,实现这一追求,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腐败断想     
(一) 眼下,腐败遭到两种人的咒骂: 其一为贪官污吏本身,各自怀着阴暗心理,或自我“表白”,或借机发泄。急于“表白”、乐于“表白”.乃是继续腐败之必需;而发泄则是因为心理不平衡,他明知道比自己更贪,且贪得更卓有成效者比比皆是,于是边骂边贪,愈骂愈贪。  相似文献   

13.
关于对●青春期●性教育●的思考●与实践薛海林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生理上的巨大变化,会引起心理上的种种矛盾。因此,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被认为是“关键时期”“危险时期”,更确切地说是心理上的“危险期”。在这个时期,他们不仅在神经和内分泌等系...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中学生来说,对知识的“记忆”是学习的基础和关键,相信每位同学都曾有过“记住过,又忘了”的烦恼,在心理学领域,记忆作为人类心理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已经得到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本文就从心理不的角度出发,就“如何更有效地记忆”这个问题提几点小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诗浩如烟海,我在长期阅读古诗的过程中,陆续发现了一部分在描写儿童生活方面的佳作。现撷取几例加以说明。唐朝胡令能《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有“蓬头”之外貌,有“侧坐”和“招手”之动作,更有“怕”的心理,画出了一个顽皮却不失礼貌,明明是生手却假装垂钓老手的小孩形象。因为“学”,所以选择地点很有特点;因为“学”,才误以为鱼会受惊不咬钩,其认真和谨慎着实可爱,但其稚拙又不得不让人失笑。有情节有场面更有丰满的人物。[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心理歧视”是比体罚更严重的惩罚,“心理歧视”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损伤了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严重影响。提高教师素质是消灭“心理歧视”现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只要有认知,就会有错误,它包含了认知个体大量的信息和已有的经验,客观地反映了个体的心里特点。“错误”更接近个体(教师,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学实践证明,“错误”可以激发学生的心理矛盾和问题意识,可以引起学生的思考与探究,“错误”如果使用得当,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和发展。因此,如果教师善于挖掘并运用教学中形形色色的“错误”,将会给课堂教学带来蓬勃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8.
儿童“心理理论”研究是当前社会认知发展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该文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历史进行了初步梳理,介绍了“心理理论”的提出、概念界定、研究意义、经典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及相关研究成果,还介绍了有关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三种理论和“心理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以期使读者对该研究领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一个小枕头,小女孩会把它抱在怀里,柔情地摇,轻轻地拍,认真地哄它“睡觉”。幼儿的这种“幼稚”行为,人们通常把它看成是孩子模仿和想象的结果。其实,除了模仿和想象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在起作用,这就是幼儿的“泛灵”心理。什么是“泛灵”心理?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时期的“泛灵”心理乃是把事物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倾向。在幼儿心目中,一切东西都是有生命有思想感情的活物。“泛灵”心理是幼儿时期所特有的一种心理倾向,它不同于成人艺术中的“拟人化”。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以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经验都极为有…  相似文献   

20.
艺术心理教育即通过整合艺术教育与艺术治疗的资源所实施的面向所有学生的心理成长指导。它以心理健康教育和艺术教育为基础但又不同于普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一般的艺术教育,其实施过程是以活动者为中心,通过化身于角色世界的“复演”,帮助他们清除心中淤积的负性情绪和心理冲突,引导他们通过对艺术世界的认知,调整、重组自己的心理经验,以积极合理的、有建设性的态度认识生活的本质和自我的生命意义,以使其心灵更敏感,情感更丰富,情操更高尚.更具有创造性,进而拥有一个健全和谐的、富于诗意内涵的人格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