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波 《教育艺术》2003,(4):36-36,5
马克思曾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生活中的事物常常以其色彩,首先进入人们的视觉,唤起人们的美感.文学作品,要再现生活中的色彩,自然也离不开色彩词的运用.文学作品中的色彩描写,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鲁迅在<故乡>这篇小说中,不仅借助色彩词来增强文学语言的艺术魅力,而且还能恰到好处地把色彩词运用到绘景状物、渲染气氛和烘托人物上,发挥其良好的描写作用.让读者有享受不尽的美感.  相似文献   

2.
色彩是画家情感流露的记号,也是画家赖以表露心声的语言。而色彩感,正如马克思所说,“乃是一般美感的最普遍的形式”(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人们在感受色彩时会产生某种联想,赋予色彩以特定的内涵,从而产生美感。文学作品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人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五彩缤纷、万紫千红的世界,红彤彤的旭日,初春嫩绿的小草,湛蓝的大海,飘逸高远的白云……这一切不仅体现了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美,更使作家面对这一切时,不由得生发绵绵不绝的遐思,从而妙笔生花,色彩绚丽。因此,我们在审视文学作品中的色彩美时,文学作品中的色…  相似文献   

3.
语文书中的文学作品,都是从美感出发,反映生活,感染读者的。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有许多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有许多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可以说,  相似文献   

4.
“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马克思)鲁迅小说中的色彩描写,或绘景状物,或渲染气氛,或刻画人物,色彩斑斓,从多角度彰显了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以最朴实的形式给读者留下了享受不尽的美感。  相似文献   

5.
人们生活在多彩的环境中,对颜色非常敏感,作家们在文学作品中对色彩的描绘也高度重视。本文从初中语文教材中色彩词的运用这个特定角度对“着色”艺术作一分析。 调配色彩,刻画人物 鲁迅不愧是一位调色的高手。且看《故乡》中着墨最多、倾注了作者诸多感情的人物闰土,他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贫苦劳  相似文献   

6.
色彩在绘画中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与抽象的概念相联系,有着许多的隐喻意义。色彩不仅对于绘画很重要,对于文学作品来说也是如此。文学世界是复杂的,不同的词包含着不同的色彩。色彩在莫言文学作品中表现得也十分明显,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色彩,更是增加语言美感、营造整体气氛、表达人物内心的创作手法,它还可以联系作品和作者的内心世界,还原出作者的创造思维,让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文学作品、欣赏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7.
色彩词在文学语言中具有相当强的修饰功能,但旧有的手段趋于模式化,已唤不起人内心的美感。因此,色彩词在文学语言中的使用就会采用正偏离的手段,运用新的修辞手段。而色彩词的修辞手段无论怎样创新,都是要以四个世界为依据的。  相似文献   

8.
温庭筠作为"花间鼻祖",其词主要载于《花间集》。温庭筠词运用了丰富的颜色词,构筑了色彩的美感。温庭筠词中的月以一种无情无感的自然景观大量出现,被词人赋予了独特的情感色彩,与词情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9.
色彩是造成诗歌美感的重要因素。古代诗人在色彩描写上倾注了很多心血,表现出了卓越的艺术才能和很高的表现技巧。他们不仅把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五光十色真实地摄录在诗歌里,使作品异彩纷呈,美丽如画,而且还善于运用色彩的表情性、借代性等特性来渲染气氛,创造意境,抒发感情。古典诗歌不朽的艺术价值同它丰富精彩的色彩描写是分不开的。本文仅从三个方面对古典诗歌的色彩描写作一些探讨性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获得不断提高,生活中越来越追求色彩的美感。色彩美已成为人们物质和精神上的一种愉悦和享受。因此,设计者总是运用色彩这一特性给自己的设计作品中赋予特定的情感和内涵。  相似文献   

11.
<正> 马克思说:“色彩的感受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为虚摹事物的色彩的词即色彩词,自古以来都广泛地运用在文学作品中。我国古今许多著名作家、诗人、凭借他们所掌握的色彩知识,在其作品中巧妙地敷彩着色,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五彩缤纷,繁富斑斓的世界,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例如:李白的“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欧阳修的“红树青山  相似文献   

12.
爱情之所以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命题,其原因有二:1爱情生活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2文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宣泄和补偿功能使作家、读者对描写爱情生活的作品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在如何描写爱情生活的问题上,我们认为,应当掌握性爱描写的分寸,注意艺术的美感。同时,我们认为,艺术作品应当重点关注普通劳动者正常的爱情生活,应当宣扬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健康的、美好的爱情观念。  相似文献   

13.
一、文学作品具有形象美 语言是没有形象性的,但它能够启发表象,也就是能够唤起形象,又由于词(概念)的概括程度不同,有些词较具体,有些词较抽象,而比较具体的词就容易引起鲜明生动的表象──形象。这样作家在运用语言材料进行形象塑造时,就要着力选用较为具体的词语,使之显得鲜明、突出。语言作品中对人物的外貌描写,只有做到“瞻言而见貌”,才能使人获得美感,请看果戈里《死魂灵》中的这段描写: “他(泼留希金)下巴须朝前突出得挺厉害,因此,一开口他就得用手帕把它捂住,免得唾沫横飞;一双小眼睛还没有失去光泽,在翘得…  相似文献   

14.
张凤花 《中国教师》2009,(Z1):291-291
文学世界色彩缤纷,文学作品中作者铺陈色彩,赋予色彩以生命。无论动作描写、环境刻画,还是人物的衣着打扮,无不与人物的性格命运,与主题的表达相协调、相统一。诗歌情感更是通过一幅幅生动可感的色彩画境寄寓情感。读者惟有多思考,多联想,才能充分体会作者的匠心,获得阅读美感,把握文章主题。  相似文献   

15.
孔庆萍 《学周刊C版》2014,(12):225-225
色彩,总给人鲜亮、醒目的感觉。所以,诗人和画家都喜欢运用色彩表现生活,但手法却不尽相同。画家是在画纸或画布上直接用色彩表现,给人直观的美感;诗歌却通过语言描写色彩,唤起读者的联想,展示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画卷。诗人通过对色彩的描写,或烘托气氛,增强诗情画意;或提供丰富的想象余地,激发人的情感,达到抒情、言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说主题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情节是文学作品的骨骼,那么细节则是文学作品的血肉。解读文学作品,不可忽视细节的作用。所谓细节即是与重大情节相对而言的细小动作和细微的生活情节。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有典型意义的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细节描写主要运用在写人记事的作品中,是刻画人物的一种重要方法。这种典型的具体的细小动作和生活情节描写不仅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感,还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尤其重要的是可以写出一个人独具个性的特点,表现出人物与众不同的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17.
正色彩,总给人鲜亮、醒目的感觉。所以,诗人和画家都喜欢运用色彩表现生活,但手法却不尽相同。画家是在画纸或画布上直接用色彩表现,给人直观的美感;诗歌却通过语言描写色彩,唤起读者的联想,展示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画卷。诗人通过对色彩的描写,或烘托气氛,增强诗情画意;或提供丰富的想象余地,激发人的情感,达到抒情、言志的目的。古人写诗时,很善于运用色彩这种绚丽的视觉语言,表达内心的情感,如用明亮而轻快的色  相似文献   

18.
色彩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喜爱色彩是人的天性。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喜爱“蓝天自云”、“青山绿水”、“红花碧草”、“白雪红梅”,这是因为这些景物的色彩及色彩构成的画面能给人以美感。在诗歌中,尤其是古典诗歌,非常讲究诗的色彩美。诗的色彩美是诗歌三大美(音乐美、色彩美、建筑美)之一。在古诗创作中诗人们十分注重抓住景物的色彩来状写景物,抒写情感。在描写景物之色时,充分运用色彩学原理,讲究色彩词的选用和画面色彩组合,既写自然中固有色,又充分表现一定光线下呈现出的条件色,使所写之景鲜明突出,给人以美感,又寓情于景,丽景抒浓情,从而展示出诗的色彩美。  相似文献   

19.
人们在充满颜色的环境中生存,对色彩有着极其敏锐的感觉。仅对色调人们凭肉眼就可以分辨出一万七千多种。而色彩对人们的感觉又有特殊的影响作用,与人民的思想、性格、爱好、食欲乃至健康等都有一定程度的联系。色的感觉与人们的内心观念、情绪、想象、习惯连在一起,能发生种种不同意味的感情(即色彩具有表情象征),例如白色,使人感到高雅、神圣、朴素、善良……;而黑色,却象征黑暗、阴森、寂寞、恐怖、严肃。由于以上原因,文学家也同画家画画一样,在自己创作的描写和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中,都十分注意色彩的运用。  相似文献   

20.
如果说主题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情节是文学作品的"骨骼",那么细节则是文学作品的"血肉"。解读文学作品,不可忽视细节的作用。所谓细节即是与重大情节相对而言的细小动作和细微的生活情节。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有典型意义的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细节描写主要运用在写人记事的作品中,是刻画人物的一种重要方法。这种典型的具体的细小动作和生活情节描写不仅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感,还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尤其重要的是可以写出一个人独具个性的特点,表现出人物与众不同的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