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还记得那是三年前的深秋,我写下了第一篇有关河北音乐广播的文字——《我和音乐广播在一起》。那时候,我刚刚来到这里不到两个月。如今,来到了三年后的今天,日子仿佛是在飞行中度过的。忙碌中突然停下脚步回眸,才发现,走过的那条路已经望不到尽头。如果,让我给这三年时光一个形容词,我会选择温暖。如果给现在的我一个形容词,我会选择幸福。  相似文献   

2.
春华秋实     
俸莉云 《云南档案》2013,(12):12-12
18岁那年夏天,我怀着对档案工作的渴望和好奇,来到临沧县档案局,从此与兰台结缘,一走就是28年。在这里,留下了我成长的点点滴滴:在这里,留下了我无悔的青春和浓浓的档案情缘。  相似文献   

3.
我是2007年4月来到档案局工作的,在档案战线上我只能算是一名新兵.三年多的工作实践,让我对档案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在这里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我想谈一点自己对档案工作的认识,也算给档案工作做点宣传,让更多人能够了解并支持档案工作.  相似文献   

4.
阳坡 《今传媒》2005,(5):18-19
1997年10月,一个秋阳灿烂的日子,告别了工作八年的延川县城,我拎着铺盖来到古都西安,在位于药王洞的一家专业报纸做了打工记者。跨入报社大门,我无限兴奋,心儿仿佛要从胸膛里跳跃出来。因为,对记者这个职业我爱得要死。记得,读初中一年级时,语文老师出了一个题目叫《我的理想》  相似文献   

5.
1986年10月24日下午,我国第一个新闻出版专业纪念馆——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落成开馆典礼在清凉山上隆重举行。近百名当年在延安从事新闻出版工作的老同志,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参加这一盛典。我望着在落日余辉  相似文献   

6.
东文 《青年记者》2004,(5):22-24
记者:请问,您是什么时候到《中国经营报》工作的? 李佩钰:我是1986年来到《中国经营报》(当时叫《中国农村经营报》)工作,从这里开始了我大学毕业之后的第一次职业经历,而这一职业一直伴随我至今,已经17年多了。记者:您是学什么专业的?新闻是您最开始的本行吗? 李佩钰:我在大学里学的是纺  相似文献   

7.
2011年7月1日下午,我借因公赴台湾出差的机会,在台湾朋友的陪同下,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樊希安总经理一起,来到台北的马场町纪念公园,这里原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马场町刑场,1950年6月10日下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老前辈朱枫烈士就在这里被杀害。朱枫烈士生前是新中国成立前我党在国民党统治区革命出版机构"老三联"的骨干,当年曾经在我父亲沈静芷负责的新知书店工作。1949年11月25日,她奉命自香港赴台湾从事情报联络工作,  相似文献   

8.
李朱 《中国编辑》2008,(3):84-86
一 2004年7月,我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来到人民出版社下属的《新华文摘》杂志社工作。2005年9月,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我策划出版了励志图书《做最好的自己》,截至目前该书发行量已接近80万册。这里,我把策划该书的一些经验教训写出来,希望能对同行的年轻朋友们有所启发.更希望得到出版界前辈们的批评与指点。  相似文献   

9.
2004年夏秋之交,我在拉萨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连续半个多月,每天清晨,我习惯地打开收音机,收听西藏人民广播电台的《西藏新闻联播》节目,总能在广播中听到这样一个声音:“听众朋友,我是广播电视记者百乡行阿里采访组的记者甘韵琪,我们现在来到了……”随着这清脆悦耳的声音,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令我魂牵梦萦的阿里高原,走进了那熟悉的措勤、改则、革吉、狮泉河、日土、普兰和札达,又来到了神山圣湖和我曾经生活了3个多月的纳木那尼峰脚下,又来到了淳朴善良的阿里农牧民中间。  相似文献   

10.
10年了,许多可以被称之为历史的事件,在时间长河的冲刷下,正悄然灰飞烟灭。而有些留在坚硬河床上冰凉的、温暖的、令人感动和深思的事情,却一直植根于我的心中,常思常新。 2001年1月3日,当我站在一个新世纪的起点前,再次遥望着那座神秘的雪山,我仿佛穿越时空隧道,看到十年前在这里上演的人类与自然交流中最为悲壮的一幕。也仿佛倾听到,来自雪山深处发出的  相似文献   

11.
我和云福春     
吴春丽 《大观周刊》2006,(34):59-59
“云福春”一个很好听的名字,云南的“云”。福气的“福”,春天的“春”。就是这样一个美丽而好听的名字。让我和“大益”普洱结下了一世的情缘。回想。来到云福春已快有一年的时间了。还记得第一次来到茶庄时候的情景。这里独特的装修格调。简单而不失高雅。这里每一个员工都有一个灿烂的笑容和好客的喜悦,突然之间我就产生了一个念头。在这样一个环境典雅。气氛温馨的茶庄里工作。尽情享受着生活的浪漫。我的人生将会是怎样的美好和快乐。也许,是老天对我的厚爱。也许,是我对茶的情有独钟,也许……让我成为了这个快乐家庭中的一员,我感到荣幸,并享受着工作带给我的每一天。  相似文献   

12.
我来到了英国人彼得·梅尔写的一本《普罗旺斯的一年》书中所描述的那个吸引彼得·梅尔住了一年的普罗旺斯. 秋末的普罗旺斯美得醉人.蓝天、白云、红叶、黄叶以及静静矗立的石头古堡小城、色彩明艳的山丘,无一不是美不胜收的画面.走进她,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阳光味儿的全新世界.普罗旺斯依山而就,小巷弯弯曲曲,一座座古建筑随着地势重叠起伏,错落有致.这里的路是坑坑洼洼铺就的石板路,沿石板路而建的一切,则让人感到历史的厚厚尘埃覆盖的景象.  相似文献   

13.
《新闻导刊》2009,(6):32-33
我在大学的专业是会计,毕业后从事出纳工作,但我从小喜欢写作,儿时最大的梦想,就是当一名记者。1999年,我辞掉了银行的工作,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垫江,成为垫江报社的记者,200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来到重庆晚报。  相似文献   

14.
一九六一年四月,刘少奇同志来到湖南长沙县天华大队,进行调查研究。在这以前,我们中央调查组已经在这里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调查。少奇同志来了以后,我们又在少奇同志直接领导下继续调查。我那时参加了这个调查组的工作。少奇同志联系到一九五八年来的报纸宣传,对如何进  相似文献   

15.
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晓蓉 《图书馆论坛》2005,25(3):228-229
时光如梭,转眼间我从事图书馆工作已经10年。在一次偶然的工作调动中.我随爱人来到了我现在就职的学校。由于我学的是会计专业,在原单位从事的是审计工作,到了新的单位,由于种种原因,没能从事本专业。改行来到了图书馆,加入到高校图书馆工作的行列。在图书馆工作的这10年里,我先后在流通部,学生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工作过,最后来到了我现在就职的部门采编部工作。回顾10年的工作历程,自有一番感慨涌向心头。  相似文献   

16.
我叫尤聂尔(Neal lllevich),是美联社北京分社的摄影记者,在中国工作已经4年多了。当我在美国还是学生的时候,对中国不了解。后来大学里开设了中国历史课,通过学习,我对中国产生了兴趣,所以今天我才能来到这里。本世纪60年代,美国新闻记者不可能在中国居住,也不可能来这里采访。直到1983年,我才来到了中国。在中国,人们向我提的最多的问题是,“外国报纸喜欢什么样的中国照片”、“外国人对中国什么样的新闻有兴趣”、“外国新闻照片与中国新闻照片有什么区别”……。由于报纸不同,读者各异,所以很难简单地回答这些问题。总的来说,无论是在中国或在海外,好照片一般是要被采用的。好照片应该给人们提供一些信息和知识,因  相似文献   

17.
位于宝鸡市以南22公里的秦岭北麓,以“宝钛股份“上市公司为龙头,在世界钛领域享有良好信誉的“宝鸡钛“命名的宝钛集团有限公司,活跃着一支基层档案工作队伍,他们既是企业档案工作的管理者,又是档案法律的执法卫士,履行着为企业的生产、技术、科研、经营等各项活动保驾护航之使命.……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有企业资产重组,企业规模的加大,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增多,房地产营销档案在房地产企业档案工作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是企业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我结合首开集团营销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工作实践就如何管理营销档案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9.
2010年暑假,我从兰州来到北京,在《京华时报》实习一个月,回顾一个月的实习历程,作为在校大学生,从书本到实践的跨越,有失落、有无知、有惶恐,最后都变成了收获,受益匪浅.融入团体需主动2010年7月26日,北京正被高温高湿的"桑拿天"蒸烤着.这天,我来到北京,只身走进京华时报社,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假期实习.实习记者规定上写着,这里没有固定记者带实习生.记者愿意的话,会在采访时叫上你.这里的所有人我都不认识,怎么办?我拿着我的作品集,择机向在座的记者一一自我介绍,希望记者们多多关照.当天下午,记者孙雪梅喊我一起出去采访.在赶往现场的路上,孙老师告诉我,在这里实习要主动与记者交流,如果记者们都不喜欢你的话,就很难学到东西.  相似文献   

20.
周思嘉 《新闻天地》2004,(12):42-43
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滑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