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如何整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核是将自然视为自然物,把一切现象“物本--物化--对象化”,寻求自然界客观规律的认识途径和对自然的征服、开发和利用,坚守工具理性、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人文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核则是以人性为出发点解释一切现象,把一切现象“人本--人化--主体化”,形成从对客观世界的求索转向对人自身的体司,坚守价值理性、道德主义的价值取向。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整合途径是:尊重科学,承认科学思维的价值;反思知识内涵,强调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统一;理解知识的发展与劳动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同一的历史过程;关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建构新的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2.
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健将基本上都是科学主义的信奉者。作为这次运动的主将之一的胡适,提出了历史的文学进化论,消解了传统文化的合理性存在。同时,他的实验主义文学观,又为新文学的建设找到了科学的方法论。无论是进化论还是实验主义,都打下了自然科学的深刻烙印。科学主义是胡适文学观的本质内涵所在。  相似文献   

3.
心理学研究中的科学主义取向和人文主义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学是研究的人心理与行为的科学。由于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因此心理学研究在保持自然科学取向的同时,亦将保留人科学取向,在新的科学视野中体现人的价值.关注人的本质;同时又在新的人视野中追求科学的价值,实现人类的幸福。最终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实现科学主义和人主义的结合,实现人类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思潮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杰 《江苏高教》2002,(3):51-54
科学主义教育是与人文主义教育相对立的教育思潮,它渊源于西方古典主义时期。在近代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发生之,科学教育在学校中逐渐取得“霸权”地位,人文主义教育和科学主义教育思潮构成了教育史上绵延不绝的紧张关系。后者最终获得了事实上的胜利,并舍弃了早期所具有的人文主义色彩,使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明显偏向于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机械主义。  相似文献   

5.
把自然科学原理或旧唯物主义哲学等用于解释分析文艺现象和本质而形成的各种各样的文艺理论都可以被称为泛科学主义文论。以摹仿说为核心的古、近代科学主义关于文艺本质论、典型论和文艺真实论启示并催生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文艺观。西方近、现代科学主义文论实际上是古典科学主义文论的延续和变异。随着文艺创作的发展和对文艺认识的深入。科学主义文论的局限性也应正视和超越。  相似文献   

6.
本认为,传统化是一种化的创造物,它有丰富的内涵,在西方科学主义思潮影响和我国现代化崇尚科学精神的化背景下,传统化开始出现陷入科学主义误区的迹象,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语言等都有所体现。走出传统化的科学主义误区,应走科学精神和人精神协调发展之路尊重科学精神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位。  相似文献   

7.
超越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教育走向科学人文主义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作为两种对立的立场、视角和方法长期支配着人们的思维,以至在许多领域中都形成了截然对立的两大阵营,如教育领域中的科学主义教育和人本主义教育。科学主义哲学与人本主义哲学及其教育观都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历史局限性,我们必须结合今天的时代特点及其需要,认真审视这些思潮,超越其局限性。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了强调二者融合与统一的科学人文主义思潮,教育也开始走向了科学人文主义的理想。  相似文献   

8.
论科学主义与科学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主义与科学精神是科学史上两个比较重要的概念,它们都源于科学,但是又都对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和作用。从本质上看,科学主义不但不符合科学精神,而且与科学精神相抵触。弄清它们的本质及差异,有助于我们克服极端科学主义的缺陷,弘扬科学精神,促进科学事业向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心理学发展史上,存在着人主义和科学主义两种相对立的研究倾向。人主义倾向的心理学具有其本身的特点。每当科学主义倾向的心理学发展面临危机时,人主义倾向的心理学就能得到蓬勃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科学主义对科学本质的误解,导致对科学课程本质和课程理想的误解。在科学主义的背景下,斯宾塞“功利主义”的科学课程理想是,以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来进行“训练”和“指导”,为学习者广泛意义上的“完满生活”做好准备;赫胥黎在“自由教育”的旗帜下提出的科学课程理想是,通过科学课程对人的“理智”进行训练,从而实现人的“自由”;杜威的科学课程理想自然已经由“物质生活取向”转向“人文”取向,但他的这种“人文”关怀终究是“技术兴趣”的,通过训练人的理智为控制自然和社会。这些建立在对科学及科学课程本质误解基础上的科学课程理想必将遭受严厉的批判。  相似文献   

11.
论大学英语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文精神反映了人的内在价值和社会的普遍正义,是大学英语教育的灵魂。重建大学的人文精神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英语人才的办学目标,为人文精神的形成提供自由宽松的思想环境,建立有效的人文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12.
法律人文主义强调对社会中个体人的权利的尊重与保障,体现为制度设计人性化的关怀品质,其实质是对社会个体人的生存与生活、价值与尊严、人格与身心、现实与理想的殷情关切,在于对个体人追求自身幸福诸多努力的认可与支持,在于对个体人的权利的充分确认与全力保障。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制度设计体现了对人的基本权利的重视与关怀,社会主义法律人文主义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法律的根本价值取向。法律人文主义是社会主义法律产生和不断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人文主义在制度设计中的充分体现是法制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3.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契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两个系列的价值观念 ,是人类精神的两个维度 ,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两种精神指向 ,是人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遗憾的是 ,人们以前并没有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契合起来 ,协调和发展好两者的关系 ,致使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与社会的危机。本文从多个角度探讨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契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并在对知识经济社会的分析中指出了这两种精神契合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4.
奥林匹克主义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哲学基础和思想核心。它是伟大的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为现代竞技运动所确定的最高原则和价值体系,其目标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促进和平社会的建立。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如此辉煌地延伸,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它所创立并不断完善的古老文明价值体系和文化思想体系。当我们今天将这一文明价值与思想体系与奥林匹克主义相比较的时候,竟惊异地发现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体系与近代奥林匹克思想体系同样作为人类文明的精华,在内层结构上有相通性和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构建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都把发展教育放在首要位置上,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落后的原因很多,然而,如果我们深入到认识论层面进行反思,唯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长期对立是我们今天的教育模式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作为资产阶级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运动灌注着一种人文主义精神。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正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特征。分析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特征,能使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莎士比亚作品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7.
希腊哲学对当代哲学、科学思维和人文思想在两大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是首开先河并已臻成熟的抽象思辨逻辑思维和推理形式及其内在奇异的动力因素;其次是充满人道精神的人文主义和人文关怀.充分发掘古希腊哲学在这两大精神领域的基质并与我们中国哲学相比照应该有很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的独特性表现在具有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即物性与心性的双重属性,人的精神属性是其本质属性;大学世界的主体构成是师生两类人,由此决定了大学世界的“属人”性,既然大学世界是一个有别于自然世界的属人世界,那么便可推断出大学世界的根本属性,即大学世界的精神属性,因此,大学的精神世界在大学世界中就具有了根本性、决定性的意义。大学世界是人的世界、精神世界,人的精神属性决定了大学精神世界的构成;大学中人之为人的精神是大学精神世界的根本构成,大学科学(求真)精神与人文(求善求美)精神为大学精神世界的支柱,对大学精神的坚守应是大学发展的永恒主题;大学精神教育便在相应的三个层面上展开,一是精心构筑净化大学精神世界的人为环境,二是突显大学中人之为人的精神教育,三是强化大学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教育。  相似文献   

19.
大学人文教育的思考--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七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人文精神关注人的生命及其价值,强调人性,人道,仁爱和人的尊严。科学精神提倡实事求是,鼓励独立思考,反对盲从和迷信,不论是科学的方式或精神,还是人文的方式或精神,其本质都是追求自由。它们为人类理性地追求自由和幸福提供了不同的实践方式。今天谈论大学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教育,应该思考:什么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市场经济下“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生存空间有多大?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