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好的化学课堂应该与生活"激情"对接,与现实"深情"拥抱。课前引入,应在生活印证中趣味连连;课中互动,应在生活联系中不断深入;课末拓展,应在生活探究中余音袅袅。优秀的化学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敏锐地捕捉化学与生活的联系点、交融点和延伸点,打造摇曳生姿的初中化学生活化课堂,并收获到沉甸甸的馥郁、花香和果实。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其实质是"真正的生活理论"、"真正的生活哲学"。对中国化马克思哲学形态的研究应该加强对马克思生活哲学的中国化研究,在与中国传统生活哲学结合、以解决重大现实生活问题为依据、以生活批判为手段等途径中,建构中国化马克思生活哲学。同时,以马克思生活哲学指导中国的现实生活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生活哲学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3.
"学校德育生活化"的特征在于"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生活中来"主要靠体验,"到生活中去"主要靠实践。在学校生活中,学生"体验与实践"的方式一方面表现为与同学和老师的接触、沟通、交流;另一方面,则是在活动实践以及大量地了解生活事件的过程中进行。  相似文献   

4.
杨霞 《考试周刊》2013,(14):73-73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捕捉"生活素材",再现"生活情景",回归"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5.
采用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185名初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初中生的生活满意度水平在中等程度以上.(2)男女生在总体满意度、家庭满意度、学校满意度、学业满意度和环境满意度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女生在家庭和自由满意度方面得分高于男生,而男生在学校、学业和环境因素方面,有更高的满意度体验.(3)生活事件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4)初中生的各种生活事件中,"家庭矛盾"、"考试失败"、"讨厌上学"、"失窃"和"升学压力"这五项生活事件与初中生的生活满意度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6.
在日常教育生活中,教育者往往以"告知"的方武要求学生追求一种应然的生活状态,这不利于其美好生活的实现."可能生活"是每个人都想要实现,并有可能实现的一种生活状态,它应成为教育的新诉求.要实现"应然生活"向"可能生活"的转向,教育应具备三个立场,树立三种意识:生活立场和主体意识、价值立场和发展意识、过程立场和生成意识.  相似文献   

7.
"生活即教育",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都要用到语文;语文教学内容源于生活,和生活紧密联系,通过语文课堂生活情境的创设,可以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生活,在实践中延伸课本,创造生活,营造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教育环境,真正实现"活"的教学。  相似文献   

8.
罗世识 《广西教育》2014,(29):101-101
正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提倡一切以儿童为中心,落实"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等教育思想,就是要求教师把"教"与"学""做"结合起来,让学生把课堂教学实践和实际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在生活体验中发现语文教学之美。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从生活细节出发,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探索,以达到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知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林爱平 《职业技术》2012,(3):114-115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命之所在是"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紧紧抓住"生活"这一主题,让生活走进思想政治课堂,将思想政治课堂引向生活。在教学实践中做到关注生活,激发兴趣,正视问题,提升认识,回归生活,使政治课堂最大化地追求它的生活效用,使思想政治课充满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0.
正"让课堂融入生活,让教学回归生活"是新课程强调的理念之一,也是当下教学论研究的重要论题。然而,在已有的众多理论探讨中,人们大多将研究的领域集中在"教学回归生活"问题的肯定与否定上,滞留在"为什么要回归生活"的论证上,鲜有对"教学回归生活"再作深入追问。事实上,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教学向生活回归的步伐明显加快,在  相似文献   

11.
中学生的生活思维是"沉睡"的,生活思维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得到很好的应用。对于中学生来说,生活思维及其能力的准备是必须的,应唤醒学生的生活思维,培养学生的生活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渗透和嫁接上下功夫,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12.
对"生活世界"的关注必须具体落实到对生活在世界中的人的"生活方式"的关照,才能彰显"生活世界"之所以存在并超越现状的魅力."生活方式"是生活在"生活世界"中的人的生存形式和内容,是对"生活世界"话语的关注性超越.可以把学生在一定空间中展现出的流动的"生活方式"分为认知方式、理解方式、体验方式、行为方式、话语方式和交往方式,从而在对学生独特的"生活方式"加以考察的基础上要求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方式".如果说"回归"是从教育不注重学生的生活现实出发走向学生的本真存在,那么"超越"不但是对教育"回归"本身的超越、学生本真存在的超越,更是一代新人对成人所代表的现世的超越、是基于回归学生的"生活方式"从而在达成成人和学生的"视界融合"的同时对人类生活的超越.  相似文献   

13.
<正>"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之一。在他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且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下丝万缕的联系。冈此,美术教学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即美术教学要取之生活,用之生活。一、美术教学要取之生活从生活中取物。在美术教学中,有些抽象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由于幼儿家庭教育具有奠基性、权威性、生活性和及时性的特点,所以其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活世界"理论认为,"生活世界"具有直观性、真实性、基础性、整体性和主体性,在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宝贵的教育时机。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生活世界"的意义,重视幼儿的"生活世界",使家长和幼儿在"生活世界"中彼此相依,互存共生,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每个学生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因此教育必须建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我们认真学习地理课程的性质以及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我们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生活经验,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让学生理解地理,感受地理。以下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6.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人们把回归生活世界视为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以克服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脱离的现象。但什么是"生活世界",回归"生活世界"仅仅是机械地回到生活细节、生活事件、生活经验甚至整个日常生活中吗?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我们更应该关注什么?本文试图重新审视和反思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这个话题,以便正确理解和把握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内涵和实质。  相似文献   

17.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18.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公共生活是人们在公共领域中,通过参与公共事务而形成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同生活。公民是公共生活的主体,公民在公共生活中得以成长。学校要实现公民培养的目的,不只依靠公民教育课程的知识传授,更需要依靠公民生活的滋养。只有过一种公共生活,才能够真正地成为公民。以公共生活的特性衡量和审视学校生活,学校不仅具有成为公共生活的可能性,而且因学校公共性的阙如,更具有成为公共生活的必要性。学校公共生活不是社会公共生活的简单照搬,它是一种特殊的公共生活,其特殊性表现在:学校公共生活是一种"准公共生活",是一种以培育学生公共性为目标的"教育公共生活",是师生自觉建构的"好的公共生活"。  相似文献   

20.
生活即教育,教育来源于生活,"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缺乏生活素材的积累,其关注局限于语文课堂与家庭生活,忽视社会生活中生活经验与语文习作的联系。基于"生活教育"思想,作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积累习作素材,从而真正达到"教学做合一"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