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4年5月17日,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光临北京教育学院,与干部师生代表200余人欢聚一堂。杨先生80高龄亲临教师培训现场,凭借他数十年海内外丰富的教育和研究经历,为大家带来了他对中美教育差异的哲学思考和对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的展望。杨振宁先生认为,中国经济能够有今天的发展,教育功不可没,特别是中小学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作为一名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应该为此感到特别欣慰。  相似文献   

2.
杨振宁教育思想初探王云鹤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教授的教育主张和做法已越来越受到欢迎和重视。他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认真学习与研究。笔者深感在他的教育思中,有关跨文化的教育价值观、现代科技人才的素质观、...  相似文献   

3.
2004年5月17日,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光临北京教育学院,与干部师生代表200余人欢聚一堂。杨先生80高龄亲临教师培训现场,凭借他数十年海内外丰富的教育和研究经历,为大家带来了他对中美教育差异的哲学思考和对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的展望。  相似文献   

4.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联袂获诺贝尔物理奖,成为首次获此荣誉的中国人。杨振宁的成功,是中西文化共同熏陶的结果。他自小生活在中国,其中小学、大学、研究生教育都是在中国完成的。1945年,23岁的杨振宁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师从物理学家泰勒和费米,以后长期在美国纽约石溪州立大学物理研究所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1979年中美建交后,杨振宁频繁回到祖国访问,并常常以一个科学家的眼光,谈论他对中美教育的一些看法和感受。  相似文献   

5.
泽月 《教育家》2004,(5):7-8
诺贝尔奖获得杨振宁先生曾在西南联大学习、工作七年,在那段令他难忘和感动的岁月里,西南联大给予了他良好的教育,使他对整个物理学的判断,有了自己的“taste”。  相似文献   

6.
继上次杨振宁和翁帆的婚姻之后,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杨振宁又一次成为舆论的焦点,这一次乃是因为他关于“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非常成功”这一番话。他列举的主要理由是,清华大学一年级学生比美国大一学生基础更扎实,学习更努力,连“三角方程式”都能脱口而出。所以他不仅断言中国大学教育很成功,对社会贡献很大,而且认为“中国对学生的中学时代基础教育是成功的”。杨振宁的话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另一位享有国际声望的华裔数学家丘成桐有关大学教育的看法,他说:“以目前国内的本科教育模式,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中国大学生的基础水平,尤其是修养和学风在下降。”  相似文献   

7.
李政道的治学经历对科学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政道的治学经历对科学教育的启示叶松庆李政道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26年出生于中国上海。1957年,他与杨振宁共同提出的在基本粒子弱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宇称不守恒定理,曾轰动了当时的整个物理学界,使物理学因之进入了一个新纪元。他的...  相似文献   

8.
不论在海内还是海外,美籍华人杨振宁的名字都是很响亮的。杨振宁1922年出生在安徽合肥。父亲杨武之曾留学美国攻读数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厦门大学和清华大学任数学教授,是最早将西方近代数学引入中国的先驱都之一。聪颖的天赋,加上家庭的熏陶,使杨振宁从小就很有“异禀”。他不但书念得好,而且兴趣广泛,还在读中学时,他就对父亲说过:“我长大了要争取得诺贝尔奖!”在理论物理学上,杨振宁创造了许多辉煌。他的最高成就是1954年与R·L·密耳斯共同提出杨-密耳斯规范场理论。开辟了非阿贝耳规范场的新的研究领域,为现代规…  相似文献   

9.
在2001年“新世纪科技论坛”上,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就科学与人生、教育与成才,发表了自己充满智慧与哲理的精彩讲话,博得与会者潮水般的热烈掌声和一致好评。在人才培养方面他的许多独特见解很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极具现实指导意义。如: “让孩子到国外读二三流的大学不如在国内读一流大学。”这些年,杨振宁教授回国的次数很多。他看到,许多家长急于将孩子送出国,  相似文献   

10.
时评     
点评:祝俊初杨振宁比较中美教育体制优劣杨振宁9月13日在沈阳师范大学谈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时认为,中国学校和世界一流学校之间还是存在差距的。他还说:“中国的教育态度与美国的教育态度截然不同.最大的区别是中国偏重于灌输式教  相似文献   

11.
1952年,爱国斯坦在读了李政道和杨振宁合著的两篇统计力学的文章后,请其助手找他们询问,可否和他讨论。李政道和杨振宁高兴地答应了。  相似文献   

12.
杨振宁这位华裔科学家,因与李政道发现“宇称不守恒定律”而获诺贝尔奖。传记作者不但描述了杨振宁的科学成就,而且还展示了他的内心世界。与此同时,作者对杨振宁的治学方法也进行了评述和介绍。  相似文献   

13.
适奉杨振宁教授七十华诞之际,愿借《复旦教育》一页,探索其治学方法论思想,並谨此以志祝愿。作为一名大物理学家,杨振宁的学术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他于1954年与米尔斯一起创立非交换规范场论,许多人认为这是继相对论,量子力学之后理论物理学上的最大成就;他和李政道因发现宇称不守恒而荣获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成为炎黄子孙中最早  相似文献   

14.
2000年3月4日,一代物理学宗师吴大猷逝世。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和李政道都是他的学生,然而吴大猷从不把功劳记在自己账上。 曾有记者问吴先生:“杨振宁是你的学生,你是否给他一个良好的训练?”吴先生笑答:“他主要得益于西南联大。那时,西南联合大学集聚了北大、清华、南开的师资,他自然能接受比较好的训练。他自己本身也是一个天资极高的学生。”他还特别提到一位教过杨振宁、早在1962年去世的马仕俊老师,连这样一位名气并不大且谢世已久的同事也不忘记。  相似文献   

15.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发现其长子杨振宁孩提时即极具数学天赋且早慧 ,然而1928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数学博士学位的数学家杨武之 ,没有在数学方面给杨振宁过多的指导 ,却常常给他讲历史故事和科普知识 ,而且在杨振宁读完初一的那个暑假 ,特地请了一位教师为他讲授《孟子》。杨武之认为 ,儿子既然有数学天赋 ,就不必超常地10岁就教他学习微积分 ,倒是以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遗产丰富其文化底蕴 ,能使他受益终生。杨武之先生的家教显示其高远的目光 ,也充分体现了家教的互补性原则。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人的均衡、和谐、…  相似文献   

16.
1945年8月28日,日本宣布投降后的第13天,23岁的杨振宁办好了留学美国的手续。那天,在西南联大教书的父亲送他到昆明西北角乘黄包车。一路上父子并无太多话,到站后,杨振宁急匆匆地上了机场的公共汽车,然而,1小时后,车还没发动,杨振宁从车窗中瞥见了依然站在车下的父亲。  相似文献   

17.
(2004年)9月13日,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清华大学第六教学楼为大一新生讲了一节普通物理的课程。杨振宁认为在清华教课应该不是太困难的事,他对在清华教课抱有很大的希望。  相似文献   

18.
1957年,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由于贡献突出,他被世人称为“自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出类拔萃的设计师。”1971年,杨振宁又作为华裔美籍科学家第一个访问新中国,叩开了中美之间关闭了20多年的科技交往的大门。杨振宁所取得的成就,与生他、养他、教他的父母亲,有很大关系。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曾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留美归来之后,先后执教于厦门大学、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等学府。生长在教授之家的杨振宁,从小就知道“诺贝尔奖”这个概念。因此,早慧的小振宁还在读中学时,就曾认真地对父亲说:“爸爸,我长大了要争取得诺贝…  相似文献   

19.
杨振宁是当今世界著名的美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他在中国大陆完成从小学到硕士的教育,后赴美攻读博士并从事科学研究和教育工作至今。1957年,他与李政道一起因创立宇称不守恒理论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65年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士,1995年又荣获了美国富兰克林学会颁发的“鲍尔科学成就奖”,表彰他“在提倡中国和西方  相似文献   

20.
物竞天存争朝夕——杨振宁博士访谈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振宁,一个让炎黄子孙自豪的名字。他赢得科学界最高荣誉——诺贝尔奖,是缘自他和李政道博士于1956年发现的“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规律”。但他对20世纪物理学的另一贡献“杨振宁——米尔斯规范场论”,恐怕未必广为人知。正像相对论于爱因斯坦,规范场论于1954年的提出,确立了杨振宁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