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自我控制能力,是指个体在道德意志行为中善于自觉地掌握和支配其情感与行动的能力。日本排球教练大松博文曾说:“对人来说最困难的莫过于战胜自己。”所谓战胜自己就是自己控制自己的一种能力。自我控制是人的心理活动最重要的调节机制,也是心理成熟的最高标志。一般而言,自我控制能力较强的人,善于控制其情感,支配其行动;善于克服困难,抗拒内外诱因  相似文献   

2.
积极的精神态度积极的精神态度被列为十大财富之首,因为所有的财富——物质的或其他方面的都始于一种内心状态。内心是一个人所能完全的、不可夺取地控制自我人生的唯一东西。健康的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良好的体格始于一种“健康意识”。保持积极的精神态度、加强锻炼、均衡饮食是避免疾病的最佳途径。和谐的人际关系有两种形式的和谐,即:自己与自己的和谐及自己与他人的和谐。个人首要的责任是建立“内在”的和谐,保持积极的心理态度、设定人生大目标。只要自己保持内心的平静,就会很容易地与别人建立起和谐的精神关系。未来成功的希…  相似文献   

3.
所谓“自我”,指的是人们依据周围环境发展而形成的有关自己的情感和态度。而“健康的自我”指的是人们依据周围环境的反应而形成的有关自己的正确认识及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如果幼儿形成了健康的自我,就会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价值、有力量、有能力、有位置、有用处和必不可少的。公正的自我评价,为他们人格的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反之,就会使他们产生自卑之感,丧失基本的自尊与自信,并导致自我知觉失真、自我意向消极、自我评价不准,从而使得人格的发展陷入混乱状态。在幼儿自我的发展中,由于受自身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特…  相似文献   

4.
林丹 《中小学校长》2023,(4):7-9+50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之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的践行方向。在此背景下,德育应培养人的敬畏自然之心,除了培养敬畏自然之心,还应培养敬畏他人生命之心和敬畏自我生命之心。唯有秉持“天人和谐(处理好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人际和谐(处理好人与社会、他人的和谐关系)—自我和谐(处理好人与自我的和谐关系)”三位一体的生态观念,才是全面的、完整的、正确的培养敬畏自然之心的德育。  相似文献   

5.
心理和谐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的重要保证,它是指一个人能经常处于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和谐是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处理好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软件与硬件的关系以及中国与外国的关系。心理和谐也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出了如下几种新的指标体系:人类发展指数、幸福指数、信任(信仰)指数、儿童青少年发展指数以及教育发展指数。心理和谐为自主创新营造了文化氛围,有利于人们创新意识、创新活动和创新才干的发展,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创新热情。通过"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的心理和谐方法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与自主创新扫除障碍,加大几类重点人群的"人文关怀",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使人们更好更快地达到和谐心理。  相似文献   

6.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与鉴赏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生活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不难看出,新课标关于阅读与鉴赏目的这一根本性的要求,是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角度提出来的。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关于人的发展的模式。今天的教育提倡人的全面和谐有个性的发展,这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机会和个人选择的权利。人的全面和谐有个性的发展(即人的身体、知识、情感、意志和心理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并有自己的个性特长),即“整体的人”,这是当代教育追求的…  相似文献   

7.
一个人在生理、心理成熟的过程中,若能得到几位知心朋友的指点、帮助和开导,那是十分有意义的。从小学开始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它有助于从小培养一个人认识自我,调整自我与他人、自我与集体的关系,以健全的人格积极地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8.
自我意识是人类在从事社会交往和劳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并且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它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我教育等多种形式。自我意识是人的心理发展的核心,人的兴趣、能力、性格、情感、意志和道德行为,无不受自我意识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9.
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分析(一)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1)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不成熟自我意识是指人对于自己和自己、自己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的认识。他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和自我完善等等。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他们迫切要求深入了解自己和发展自己,他们经常把自己分为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力图从现实与理想的关系中把握自己、认识自己、要求自己,以追求完善自我。其次,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增强。大学生既能借助一定的社会体系评价自己,又能不完全依赖别人的评价,表现出较明显的独立性、自主…  相似文献   

10.
“自我开放”,又叫做“自我表露”、“自我揭示”等等,指教师公开地暴露自己的某些经历、经验、思想、情感,包括自己曾经有过的负性体验或经历,来与学生分享。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向另一个人做出一定水平的自我表露之时,通常会引发另一个人做出相同水平的自我表露。伴随着这样一个过程的进行,双方的个人关系就会变得愈来愈密切。  相似文献   

11.
颜华 《课外阅读》2011,(8):290-290
“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情商”的内容包括正确认识自我和准确评价他人,充满自信;热爱生活,关心他人,善于倾听和沟通;有与人热情交往、和谐相处和不怕挫折,顽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良好的自我激励能力;目标明确,兴趣强烈,具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顽强拼搏精神。  相似文献   

12.
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指向性,有时指向外部世界,有时则指向自己本身。由此,我们可以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两大部分:客体心理——人脑对外部客观世界的反映;自我心理——人脑对自己本身的反映。(一)当人把心理活动指向自身时,“自我”便出现了。自我心理的特点在于反映者与被反映者是同一实体,即“自我”。“自我”有两个侧面,即“主体我”和“客体我”。“主体我”对“客体我”的反映则构成了自我心理的庞大系统。那么,“自我”都包括些什么?也就是说,“自  相似文献   

13.
我所理解的青春期心理,主要是指面临“第二次断乳期”的中学生容易出现的各种心理状态、心理现象和心理疾病,当然也包括他们性意识的萌发。青春期心理辅导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有针对性地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消除可能出现的心理疾病,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学生能真正认识自我、把握自我,从而更好地塑造自我。对此,我做了以下一些尝试。一、创造和谐环境人的情绪、情感或态度.与环境的关系极大。因此,一个集体,生活丰富多彩,人际关系和睦友好,无疑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并使可能出现的异常心理减少到最小程度。我一直比较注重班  相似文献   

14.
心理和谐是心理各种要素和关系相互融洽的状态,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系统,它涉及自我、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等多重关系。通过文献综述、开放式调查、专家咨询等提出了大学生心理和谐维度结构的理论构想,包括自我和谐与社会和谐、人际和谐与自然和谐四个二阶因素和积极性、适当性、敏锐性、认同性、和睦性、融洽性、亲近性和相融性八个一阶因素。以此为基础自编了大学生心理和谐问卷,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大学生心理和谐维度结构,表明该结构可作为今后深入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交互作用分析理论认为,人们在沟通交流过程中会采取三种被称为自我状态的心理定位中的一种。高职院校辅导员在与学生沟通交流中,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将学生的心理状态从“父母自我状态”或“儿童自我状态”向“成人自我状态”引导,并用自己的“成人自我状态”与之相配合,达到理想的“A—A”型,架起一座通往“和谐师生道路”的桥梁,使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畅通无阻。  相似文献   

16.
生态一词在生物学领域特指生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环境的坏决定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否和谐,而“文化生态”是指教师、学生之间在精神、心理、情感、价值以及行为等方面的互动关系。理想的师生关系是“文化生态”的核心,是良好教育的内在因素。布贝尔指出:师生关系本身既是人与人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更是教师和学生作为人而存在和发展的独特方式,具有无可比拟的教育力量。所以,“文化生态”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师生的身心健康和教育教学的效果。建立和谐的“文化生态”,教师的作用非常关键。笔者多年来就怎样处理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文化生…  相似文献   

17.
领导者的自我管理主要是对自身心理的修养和提高,这与领导者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方面的心理因素有着紧密的关系,与其自身心理修养息息相关。高校领导者要提高自身修养,关键是自身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人贵有自知之明,唯有具备自知之明的领导者才能正确运用自己德才学识的影响力,因为自知之明可以有效地将人的知和行统一起来。高校领导者理想的自我管理心理活动包括自我角色的正确认知、评价、调控和呈现等四个方面。一、高校领导者自我角色的认识高校领导者在高校中扮演管理者、引导者、领袖人物的“角色”,其言行必须符合正…  相似文献   

18.
<正>自我觉察,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自我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认知、体验和评价,是个体关于自我全部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的总和。自我觉察的结构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控,其发展历经一个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要掌控和改变命运,自我觉察非常重要。自我觉察的知识与技术于人于己在实践应用上意义深远。花时间觉察自己的  相似文献   

19.
所谓教师的人格中崇高与世俗对立统一,是反映主观与客观的和谐,表现了对外部刺激所持的情感、自我控制和理智升华等一系列心理活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心理健康的人能将对立的、二分的整合为统一。他所谓的心理健康的人,特指“自我实现者”,是那些将所从事的工作作为自己的需要,尽其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的“自我实现需要”的人。教师人格要达到以育人为自我实现的高度,心理健康是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我们应该努力提倡教学过程的情感化 ,努力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 ,使课堂气氛处于一种融洽、宽松和谐、开放而又相互合作的状况之中 ,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活动 ,树立自信。情感活动的核心是“真诚———理解———接受” ,教师要把握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防止放任自流和失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