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众声喧哗于中国高速发展之际必须将反腐进行到底,加强公众舆论监督,中国已经不自觉步入了中国式的“后扒粪时代”.面对网络的辅助与冲击,全民皆成信息传递者,享有议程设置的权利,但在打造公民新闻与创造公共领域的道路上,践行“后扒粪运动”需步步谨慎,且不忘提醒公民自行小心.本文旨在讨论开创中国式的“扒粪时代”,致力于强化舆论监督的可行性,及其防范过激不当的后果,进一步为觉醒中的部分不理性公民意识设立防范规制.  相似文献   

2.
轰轰烈烈的美国新闻界"扒粪运动"虽然过去了一个多世纪,但作为媒介监督社会的序幕影响至今。网络媒体随着自身的发展,也开始发挥其舆论监督的巨大威力。网络揭丑与美国的"扒粪运动"有很多近似之处,但也有许多不同点。  相似文献   

3.
扒粪运动曾在美国世纪之交的社会变革中产生重要影响,鉴往知来,中国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环境,是否以及如何发挥新闻舆论监督作用是一个值得重新思考的议题。对扒粪运动及其与美国社会改良间关系的回顾研究,对当前我国的新闻舆论监督及发挥其对社会改良的正面促进作用,具有很切实际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金海鑫  梁芷铭 《新闻界》2013,(17):16-20
舆论"扒粪"具有表现形态的公开性、发展过程的曲折性、讨论空间的开放性、社会影响的轰动性和主题发泄的多样性。它促进公民意识的觉醒,推动全民监督的互动,构建舆论生态的和谐,有利于新闻舆论的独立和网络反腐的生成。但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它又陷入缺乏法律保护、关注范围相对较小、非理性发泄色彩浓厚、易受利益集团利用等困境。  相似文献   

5.
媒体的社会责任——新闻史上“扒粪运动”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郭钦 《新闻前哨》2003,(2):42-43
一、追溯历史:拯救美国的“扒粪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南北战争后的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空前富裕,进入所谓“镀金时代”。但急剧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使社会结构短期内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也产生了种种社会问题。美国处在一场巨大变动的前夜。就在这一关键时刻,美国新闻界开始的“扒粪”(muckraking)运动却有力地制止了腐败的蔓延滋生,促进了美国社会的改良,使其躲开了一场重大危机。记者林肯·斯蒂芬斯是这场“扒粪运动”的重要人物。他的自传《林肯·斯蒂芬斯自述》对  相似文献   

6.
娱乐新闻战线上的"狗仔队"凭借一追新闻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狗仔精神",为"娱乐圈"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反观中国的新闻舆论监督,为何总是"只打苍蝇不打老虎"?笔者以为,开展舆论监督也需要像"狗仔队"一样"一追到底"。  相似文献   

7.
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与来势汹汹的"公民新闻"竞争受众有限的注意力,电视媒体的重点在于运用自身独特性去战胜对手的不具备。深度报道无疑已经成为中国电视新闻深化主题、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一种全新的报道形式。优秀深度报道出自精心策划,黑龙江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进行了多次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孙藜 《当代传播》2012,(4):15-19
进步时代新闻业的种种变迁,作为美国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整体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形成的制度及思想遗产影响至今。"公民共和主义"和"民主现实主义",是对这一遗产进行建构的两种重要但不同的理论路径。凯瑞与舒德森分别作为代表人物,其对进步时代新闻业理解的差异体现在三个具体方面:扒粪报道与客观报道的紧张;全国与地方之间的联结关系;授权专家还是授权公众。作为历史建构的理论出发点,对"公众"的不同想象,是构成不同建构方式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程悦 《今传媒》2014,(7):63-64
"三反""五反"运动是一场自上而下展开的全国性运动,中国的媒体在这一时期对此有集中的报道。但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从媒体报道该运动的角度来研究此时中国舆论监督的文章还相对较少。本文对于"三反""五反"的研究以当时中国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为切入点,以搜集到的史料(当时被报纸曝光的贪腐新闻)来研究这一时期中国的舆论监督以及媒体集中的贪腐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0.
网络时代下,舆论事件引发大众关注的频率也来越高。一些从前属于司法层面的案件,从发生到结束甚至结束之后,媒体的报道持续不断。这期间,一些本来很平常的人名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张金柱"、"孙志刚"、"许霆"、"邓玉娇"、"许霆"、"彭宇"……这些名字甚至已经成为传媒界、法学界研究的"标本"。标本背后,其实涉及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舆论监督VS新闻审判。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审判现象已在当前我国的社会中普遍存在,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舆论监督代表着社会进步,唤醒民众维权意识、推动法制社会发展;但当前现状下,舆论监督却似乎"一不小心"容易走向了"新闻审判":预设立场、引导舆论、干扰司法独立,严重的甚至用利用舆论和民意"绑架"司法,造成了司法困境。作为新闻机构以及新闻从业者将如何正确辨析"舆论监督"和"新闻审判"之间的关系?新闻从业者如何让"舆论监督"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不陷入新闻审判怪圈。本文将具体展开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11.
文章梳理了中国电影大片的7年流变,分析了成败得失,认为当下中国电影进入了"后大片"时代。合理的产业结构、主流形象的优化、资本与文化的接轨是"后大片"时代必须直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近日读《新闻记者》今年第3期上关于舆论监督应否“与人为善”的争论文章 ,双方都有一定的道理 ,也各有不足。为了今后舆论监督的健康开展 ,我以为值得作进一步的探讨。关于舆论监督的对象 ,这些年来经过新闻界和理论界的讨论 ,已经基本取得共识 ,即主要是针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当然也可以包括一般的社会批评。我国的宪法在赋予公民言论自由的同时 ,也赋予了公民对国家机关与国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这是因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拥有强大的行政、司法的权力 ,普通的公民作为单一的个体 ,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政府机关运…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新闻界曾出现过一场声势浩大的舆论监督行动,即所谓“扒粪”运动。 这一称谓,源自罗斯福的一次讲话。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他把那些专门揭丑的记者比作小说《天路历程》中的“扒粪者”,只知道手拿粪耙朝下挖,满目都是秽物,看不到任何美好的事物。这一称谓虽然带有贬意,却在公众中大大提升了记者形象。历时十余年的  相似文献   

14.
据不完全统计,短短3年时间,中国的微博用户数量已经超过3亿。有人称现在是一个“人人拥有话筒”的微博时代,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要摆脱正在逐渐边缘化的命运,只有一条路:遵循规律,自我革新。近年来,苍南县广播电视台《苍南新闻.调查》栏目,通过财务一些可行性手段,进行新一轮新闻变革,按“新闻规律办事”,做“正确而好看”的新闻。  相似文献   

15.
媒体的舆论监督被视为继立法监督、司法监督以及行政监督之外的第四种监督,它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媒体的权利,也是每一家有良知的媒体所应具有的基本职业操守。正确地行使媒体的舆论监督权,可以有效地弥补其他三种监督的不足,从而更好地保障民众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舆论监督既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题中之义,也是公民基本权利,当家作主地位的延伸。然而,近年来,恶意阻挠媒体监督的事件却屡次曝光。这当中既有当事者民主法治意识淡薄的原因,也有媒体自身报道失实、职业理想偏离等方面的原因。笔者以近日的"记者黑名单事件"为例,以期对我国的媒体舆论监督做一较为全面的"把脉"。  相似文献   

16.
王美英 《新闻世界》2012,(10):170-171
我国已经进入了“大众麦克风”时代。在麦克风效应下,网络反腐呈现出一些特征:借助技术手段晒腐败行为的作用机制;官方与民间相结合的反腐主体;网络反腐力度大,成效显著。与此同时,网络反腐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网络反腐开辟了舆论监督的新战场;是我国公民政治权利的重要实现形式,给党和政府的反腐工作带来了考验和机遇。  相似文献   

17.
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重要截面来探讨党的新闻舆论宣传工作在新媒体时代的制度创新. 第一,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的一个重要创新,是将舆论监督纳入党内法规,以制度规范的形式确立舆论监督的重要地位,明确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应当重视和支持舆论监督". 第二,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报告均对公民"四权"作出各有侧重的阐述,这些表述虽...  相似文献   

18.
刘小燕  秦汉 《新闻大学》2015,(1):119-125
政府回应民意的逻辑起点在于民意的产生,而民意表达的根本动因源自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三重距离:即天然距离、现实距离与"理想"距离。本质上,政府对民意的回应就是政府对三重距离的回应。在"后新闻传播时代"或社交媒体时代,政府回应民意的理性选择是要在尊重民意的基础上,明晰民意的公共性与公民性,善用"双螺旋"模式——通过话语回应与行为回应这两个维度来回应民意。旨在促使"弱公共领域"的进一步活跃以保证"强公共领域"的有效运转,并最终服务于全体民众。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必须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而在我国,反腐倡廉建设任重而道远。党和国家赋予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中的社会责任。对社会不良现象关注;对权力腐败和滥用职权现象的揭露;对政府工作建言献策。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舆论监督工作,必须承认"深喉"在公民舆论监督中的特殊地位。同时,也是我国宪法保护的言论自由权利一种延伸。"深喉"与新闻记者;公民舆论监督权和新闻舆论监督相结合,是一种特殊的监督模式。本文从法治新闻的角度,深度论证"深喉"的法律地位和"主权在民","以权利制约权力"分权制衡的法律关系;旨在推动我国的法治建设,廉政建设,即人民有权监督政府,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需要受到民众的监督,公民是舆论监督的主体,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职责使命。  相似文献   

20.
刘胜 《新闻前哨》2003,(8):11-12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媒体不仅成为了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成了实现舆论监督的有力工具。新闻媒体在实现公民的知情权、保证公共利益的正确使用方面表现出了越来越巨大的作用。同时,法制观念也不断深入人心,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