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意义]通过搜集和分析国内外社交媒体网络谣言的相关文献,以期了解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谣言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及未来的研究趋势,为网络谣言治理和学术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过程]本文运用文献分析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方法,对国内外网络谣言研究的起源和发展、国内外研究热点及未来研究趋势进行对比和可视化分析。[结果/结论]从研究发展趋势看,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数量呈递增态势,国外研究主要围绕网络谣言的传播、社交媒体网络谣言的监测、社交媒体网络谣言的传播原因进行研究;国内研究主要围绕社交媒体网络谣言的传播模型、社交媒体突发事件网络谣言、不同类型社交媒体平台的网络谣言三个方面;从研究趋势看,未来研究会主要围绕区块链技术在社交媒体网络谣言中的治理、机器学习技术在社交媒体网络谣言中应用、老年群体社交媒体网络谣言治理等。  相似文献   

2.
网络谣言既具备谣言的基本特征,同时也具有很多自身的特点.网络谣言的内容基本都同那些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有关,并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如果处理不当则危害比较严重.因此,政府、大众媒体、网络媒体和网民应该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为消除网络谣言、净化网络环境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3.
李长月 《传媒》2015,(1):51-52
谣言自古有之,而现代媒介的发展、尤其是自媒体的发展则使谣言增添了滋生的土壤和传播的捷径.如何对其甄别和消解,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相比于传统谣言,微博谣言具有如下典型特征. 微博谣言的特征 第一,裂变式的传播速度,这也是微博谣言有别于传统谣言的主要传播特征.微博是一种高效的自媒体媒介工具,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电脑和手机发布微博信息,这在加快信息传播速度的同时,也助长了谣言的传播能力.尤其是一个“大V”微博主,通常会拥有成百上千的受众“粉丝”,其发布的微博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被大量和连续转发,百而千,千而万,进而产生类似核裂变的巨大效应.  相似文献   

4.
李茵 《东南传播》2014,(10):71-73
微博、微信等社会性媒体中的部分谣言为何具备长久的生命力?通过对2013年赣州小女孩走失寻人事件衍生出的"3岁女孩被拐"谣言的传播路径及文本演变特点进行分析,从心理机制、爱心救助成本、本土化模式三个维度探究该谣言具备长期生命力的原因,反思政府对社会性媒体谣言的应对及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5.
谣言新闻是当前媒体报道中常见的一种新闻类型,也是大众传媒对谣言在社会上传播的一种反应。文章首先阐释谣言及谣言新闻的内涵,并对当前媒体上的谣言新闻报道进行传播内容辨析和传播要素考量,以期对当前媒体谣言新闻的报道思路、报道方式等起着反思和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6.
谣言作为普遍的社会舆论现象,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对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近期闫德利“被艾滋”典型网络谣言案例,旨在探讨网络谣言的一般传播模式和过程以及主流媒体在谣言初发期、谣言持续期、谣言消退期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我国互联网的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同时,网络社交软件应运而生,无论是微博社交媒体,还是微信社交媒体,用户数量均快速增加.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谣言成本,而且还为谣言传播提供了速度和范围支持,谣言的传播机制也发生了变化.本文对社交媒体谣言进行了分析,探究了对社交媒体谣言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白皓 《传媒》2015,(2):75-76
当今我国正处在转型期,自然灾害和社会冲突等风险还会存在,这些风险发生时谣言容易泛滥.如何应对公共危机,消除谣言的恶劣影响,维护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已日益成为学界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本文研究了谣言传播的起因,并论述了主流媒体在破解谣言传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马天剑 《新闻知识》2012,(10):48-49,39
每当突发事件或重大事件出现时,都伴随着各种谣言的快速传播,谣言严重地影响了事态的正常发展。本文从甲流疫苗的谣言分析入手,对媒体的医学报道进行反思。本文认为,应当从议程设置、媒体报道技巧、健康传播意识、专门领域记者、整合传播等多方面,改善与提高媒体的医学报道,增强应对谣言的能力,正确引导舆论。唯有这样,才能强化媒体的公信力,提高民众抗拒谣言的意识,进而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张洪忠  沈菲  李昊  贾全鑫 《新闻界》2020,(4):48-56,5
有认识的人或者同一区域的人患有新冠肺炎,是否会更加相信疫情谣言?使用什么渠道会影响对谣言的信任度?本研究探讨新冠疫情中的接近性、传播渠道与谣言信任度之间的关系,在网络平台采集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五座城市有效样本813人份。建立中介模型研究发现:疫情接近性对谣言信任度没有直接效应,只有通过人际传播才产生显著的间接效应,通过新闻媒体和社交媒体的间接效应则不成立;同时,新闻媒体使用与疫情谣言信任度呈负相关关系,人际传播、社交媒体使用与疫情谣言信任度呈正相关关系;学历、年龄与疫情谣言信任度均是显著性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陈少波 《新闻界》2012,(15):50-53
自媒体环境下谣言借助微博传播,用谣言倒逼真相的说法甚嚣尘上,微博对谣言是自净还是泛滥,莫衷一是。本文从传播学专业视角分析微博谣言的传播机制,理性看待微博的工具性作用,即能传谣也能辟谣。同时对谣言产生后微博如何进行消解谣言、舆论引导、净化传播环境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网络谣言制造者“秦火火”、“立二拆四”等人,因涉嫌寻衅滋事和非法经营被北京警方刑事拘留,网络谣言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各类媒体对“秦火火事件”相继做出报道,网络谣言问题再次进入人们视野,本文并不讨论网络谣言问题的是非曲直,仅对媒体关于“秦火火事件”的报道进行分析,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探讨此例网络谣言黑手被刑拘事件的媒体报道得失。  相似文献   

13.
朱贺 《新闻世界》2023,(1):20-23
网络谣言的传播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同时,还严重威胁着社会和谐以及民生安定,成为了一项必须给予足够重视的社会问题。5G、光宽带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自媒体网络分享形式的兴起。在自媒体用户爆炸式增长的背景下,网络谣言的传播形式和危害方式体现出新的特征,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本研究基于社交平台自媒体用户发布的谣言信息,运用数据分析法、文献研究法,从信息呈现方式、信息内容类别以及谣言发布源头的角度分析自媒体网络谣言传播的新特征,揭示其对政治秩序、社会运行成本、群体矛盾等各方面造成的深层次的危害,提出了自媒体背景下的政府、个人、媒体以及社交平台相互联动的网络谣言协同治理的新方案,以期对谣言传播的遏制以及治理提供可供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6·28瓮安事件与信息公开——关于群体暴力事件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贵州瓮安"6·28"事件的分析解构群体暴力事件的诱因和特征,试图探究在突发事件中,政府和媒体等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以及如何准确有效地发布权威信息来消除谣言稳定民心,引导舆论,尽力促使事态的影响最小化.  相似文献   

15.
正本质上,人们传播一个未经证实的消息是在试图理解这个世界。错误消息的大市场里,合格的谣言像流行病似的流存下来。成功的谣言有哪些规律呢?规律:成功的谣言让我们焦虑和情绪化。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袭击了新奥尔良,城市被洪水淹没,也被谣言淹没。在焦虑的氛围里,滋生着可怕的谣言:体育馆里躺满了被杀的婴孩和成堆的尸体。更不幸的是,国家级媒体把谣言当作事实报道了出去。为什么这些故事蹦出来了?恐惧滋生谣言。一个群体的集体焦虑越严重,就越容易变成谣言工厂。我们通  相似文献   

16.
自媒体时代下,社交媒体的环境监视功能越来越突出,同时其告知客观环境信息并塑造舆论的"流"发生了异化。信息传播中的情绪不仅作为讯息的伴生符发生流动,其本身也作为传播者为达到预期效果的手段发生作用。本文旨在将"情绪流"从传播流中单独列出研究,并总结谣言传播中"情绪流"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7.
刘丹丹 《新闻世界》2014,(6):303-304
本文通过对我国和西方媒体关于"马航事件"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媒体在本次事件中暴露出诸多局限,如缺乏"独家消息"、报道过度煽情、谣言大行其道等。并对产生这些局限的原因进行反思,探讨我国媒体应如何提高国际传播力。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在社交媒体迅速发展的媒介生态环境之下,网络谣言事件愈演愈烈,主流媒体凭借其权威性与公信力应该在治理网络谣言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特定的作用与功能。但是在社会转型期,网络谣言呈现出越来越多新的特点,加大了对其治理的难度。2016年春节期间发生的"上海女孩逃离江西"的网络谣言事件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主流媒体在应对该网络谣言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缺失现象,这些缺失正是很多学者所忽视的一个问题,应及时反思、总结经验,笔者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几条主流媒体应对网络谣言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孙海文 《新闻通讯》2011,(11):14-15
在微博当道的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谣言的制造者、传播者和受害者。本文旨在分析微博谣言传播的过程:从众流瀑中的虚假信息传播,并对谣言发生后如何进行谣言消解和沟通辟谣提出一些浅显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张哲 《新闻世界》2014,(3):108-109
新媒体环境下,谣言传播有了新的途径。控制谣言传播,首先要认识到利用媒体进行信息公开的重要性;其次,要发挥媒体的议程设置作用,提高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善用新媒体辟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