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列宁“当他宣布新经济政策时,他一刻也没有说这是战时共产主义的‘发展’或‘完成’。他非常坦率地说,战时共产主义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可以理解的一个错误,新经济政策是改正那个错误和完全改变方针。”——(匈牙利)卢卡奇 1921年3月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决议实行“新经济政策”,至1927年,这是前苏联经济学界讨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第一次高潮,它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关于经济问题广泛的探讨和理论的突破,也是史无前例。 讨论是由列宁引发的。列宁在研究了新的社会环境,已改变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回顾战时共产主义的一切联系中介后指出,战时共产主义不是也不可能是符合无产阶级经济任务的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实施约半年的1921年10月,他在全俄政治教育局第二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坦然地承认:“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受了严重的失败,这次失败比高尔察克、邓尼金或皮尔苏茨基使我们遭受的任何失败都要严重得多。这次失败表现在: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只有改变政策,才能使国家摆脱国内战争和武装干涉结束以后所处的“严重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列宁过渡时期学说的完整内涵包括新经济政策思想和战时共产主义思想中的合理内容,笼统地说列宁过渡时期学说仅指新经济政策思想而完全排斥战时共产主义思想,是不科学的;以新经济政策思想为主包括战时共产主义思想中一些合理内容在内的列宁过渡时期学说,为中国共产党人进行新民主主义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根据;不过,中国共产党人忽视了列宁关于发展商业和重视文化建设的思想,这是一个遗憾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论     
关于计划与市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争论,最早可以追溯到20年代初,俄国用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的时候,中国进入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界对此问题也开始了大讨论,至今依然是经济体制改革全部问题中所争论的一个焦点。长期以来,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入手,论述并评价了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过程,分析了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列宁思想的嬗变。指出,在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和“直接过渡”的痛苦摸索之后,列宁毅然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根本上改变了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  相似文献   

5.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标志着苏俄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反映出苏俄在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上的探索,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这一"探索"开始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相似文献   

6.
《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5、36、37卷收载的是1918年7月至1919年12月期间的列宁著作,相当于中文第1版第28、29卷和第30卷的前半部分的内容。在此期间,苏俄执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三卷中的文献,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提出到形成的全过程。一战时共产主义是苏俄在国内战争中执行的一整套非常措施。这种战时体制首先体现于经济生活,也涉及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7.
六十年前的今天,列宁领导的俄共和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完成了由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的急剧转变。1921年3月召开的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是这次经济政策的转折点。列宁是这个具有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的经济政策的制定者。改行的这个政策是列宁根据俄国经济状况和战时共产主义的实践经验而提出来的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8.
怎样看待战时共产主义?一种意见给予全盘否定。他们引证了列宁的部分论述,只提战时共产主义的“错误”和“失败”,把它说得一无是处。对此,我是不以为然的。我们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也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战时共产主义的概念,第一次见诸列宁的《论粮食税》。在这篇著作和其它著作中,  相似文献   

9.
林桂平 《历史学习》2007,(10):24-25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是十月革命以后,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党人在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上先后采取的两个截然不同的政策。  相似文献   

10.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决议,实现了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今天,我们重新研究这次经济政策的转变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苏维埃俄国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战略转变,具有其历史必然性。从“战的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直接导因于当时苏维埃俄国面临的严重的  相似文献   

11.
这篇纪念邓小平同志百年诞辰的论文对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跨越论",列宁的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毛泽东实行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进行了一定探讨.重点落在对马克思、列宁特别是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分析.文章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教学也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一次到石家庄市的一所学校听课,一位老师讲授《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课,主要内容是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组织等方面都很下了一番工夫,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但其间的一个小插曲让我回味:教师讲到战后苏俄坚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相似文献   

13.
一、选择题1.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根本不同在于A.影响上:加强了无产阶级对社会主义经济的领导B.目的上: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C.手段上: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D.背景上: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2.新经济政策在工业方面的规定要达到的直接目的是A.加强工业中的社会主义成分B.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C.改善工农关系,巩固工农联盟D.借用资金和经验发展生产3.有人称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义”;有人说美国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这两种看法的共同缺陷是:①没有从…  相似文献   

14.
<正>本世纪二十年代初期,苏维埃国家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于帮助苏维埃国家夺取国内战争的胜利、度过国际阶级敌人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结束以后的艰苦岁月,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随着形势的变化。在1921年举行的联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列宁作出了一个英明而有远见的决策;废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允  相似文献   

15.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是以列宁为首的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在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上进行的重大探索,二者原则相反,方向不同,影响各异。  相似文献   

16.
本世纪二十年代,是俄国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时期.从战时共产主义过渡到新经济政策,是一个成功的飞跃.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的改革的实践,不仅具有开创意义,而且对后世的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示范作用.尤其是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实行商品经济的尝试,从中可以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萌芽.以史为镜,研究当时所遇到的问题,对于今天正在进行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必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7.
一战后,列宁领导并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最初列宁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想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但实践证明这是不可行的,于是列宁根据俄国的具体国情实施了新经济政策,并在晚年对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进行了艰苦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一即将出版的《列宁全集》(第二版)第40卷,收载了列宁从国内战争结束到俄共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前夕(1920年11月—1921年3月)的著作,相当于中文第一版第31卷末至第32卷前半部分。这四个月,是苏维埃俄国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过渡的时期。1920年11月,苏维埃俄国反对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胜利结束。俄共(布)和苏维埃政府面临的任务是竭力巩固和平,千万百计地恢复国民经济。严峻的经济状况和政治形势表明,战时共产主义已不适应新状况,必须制定新的政策。收入本卷的列宁著作,充分展示了他为制定新经济政策所奠定的基础。阅读本卷可以着重抓这样几条线索:1、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向经济建设转移问题。列宁在本卷首篇《庆祝十月革命三周年  相似文献   

19.
十月革命前列宁认识到俄国生产力不发达,以农民为主体,不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是新经济政策理论形成的思想基础,列宁早期对市场经济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他后来以发展商品货币关系为核心,逐步深化对新经济政策的认识,寻取政权初期列宁关于谨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和政策,是新经济政策理论的重要来源,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经验由浅入深的总结,是新经济政策理论不断发展的思想动因。  相似文献   

20.
战时共产主义是苏维埃俄国于内战时期,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遭受到巨大困难的条件下,从1918年下半年到1921年初所实行的一系列战时非常措施的总称。苏维埃俄国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反映了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在思想上的巨大转变和发展,同时也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实践,总是不断地向人们提出新的问题,要求人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实践中不断把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推向前进。今天,重温这一段历史,对于我们加深学习和领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显然是很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