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特殊商品”论──关于新闻是不是商品的对话杨思迅甲:老乙,我看你一篇文章谈到大众传媒要有市场观念,其中“新闻是商品”这个论点大概站不住。我最近在刊物上看到两篇文章都不同意新闻是商品。一篇文章说新闻“有商品属性”,但不能“等同于商品”;一篇文章说“新闻...  相似文献   

2.
读者之声     
△江苏淮阴县建设银行支行万建伟: 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校图书馆看到了《新闻与写作》。毕业分配到建设银行后,单位领导让我从事宣传工作。平时我认真研究贵刊每一篇文章,稿件采用率逐步上升,已在县、市报纸电台发表数10篇文章,被评为“优秀宣传干事”。我觉得贵刊在几个方面较有特色: 一、理论与实践结合得紧密。贵刊采用的稿件绝大多数是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写的。因而能使人“身临其境”,文章可读性强、简明扼要。  相似文献   

3.
一次组版时,看到大样上有一篇文章中提到美国城市圣地亚哥。我印象中圣地亚哥是智利首都,美国怎么也有个圣地亚哥?核对原稿,是“圣迭戈”,被看稿编辑改为“圣地亚哥”。孰为正确?我赶紧查了几本书:1958年出版的《世界地图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  相似文献   

4.
冯定华同志在今年第一期《新闻业务》“通讯员之声”专栏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一些报纸编辑,对农村通讯员另眼相看,总是盯着大机关单位的通讯员;用稿凭关系,凭熟人。”对此我想谈点管见。我也是一位在农村工作的业余通讯员,从八三年开始从事通讯报道工作。我的第一篇文章是在内部刊物《湖北农村金融研究》上发表的。说起这篇文章,我至今还感到对不起该刊编辑。因为稿件是  相似文献   

5.
保守的创新     
1996年我刚进大学,近十年来,看了很多文章,那一年有一篇文章至今在我的脑海里难以磨灭,那篇文章每一页的上半部分都有五个经过处理的照片,是:史蒂夫·乔布斯(SteveJobs)、比尔·盖茨(BillGates),尼古拉·尼葛洛庞蒂(NicolasNegroponte)、史蒂夫·沃茨涅克(SteveWozniak)、米奇·卡帕尔(MitchKapor),五个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大师。就在那次我知道他们同时是一批反权威、反主流文化、崇尚自我的“技术牛仔”。这篇文章的标题也很有意思:“我们把一切都归功于嬉皮士”在题记中,作者写道:“忘记反战抗议,忘掉长头发,60年代的那一代人留下…  相似文献   

6.
一次组版时,看到大样上有一篇文章中提到美国城市圣地亚哥。我印象中圣地亚哥是智利首都,美国怎么也有个圣地亚哥?核对原稿,是“圣迭戈”,被看稿编辑改为“圣地亚哥”。孰为正确?我赶紧查了几本书:1958年出版的《世界地图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有“圣地亚哥”;1978年出版的《世界地名译名  相似文献   

7.
我是医院的一名专职宣传干事,平时要给新闻媒体写写通讯报道,每年总有几十篇文章见报。同事们问我:“你怎么天天都有写的呢?”是啊,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那么我是如何发现新闻,如何动笔的呢?我细细想来有以下三点: 一、换个角度有新意 在采访中我发现,有些事情看起来是平常不过的小事,但认真思考一下,从一件小事也可以反映出一种新闻,关键是要多琢磨、多分析。1996年上半年,《襄樊晚报》刊登了我的一篇“车祸猛于虎,医院救人急——医务人员呼吁:市民要掌握自救互救常识”的文稿。不少熟人见了我就说:“你可真细心”,编辑也说我:“新闻嗅觉灵敏”。这是一篇小稿,但它的产生却使我悟出了文稿以外的道理。  相似文献   

8.
在瓜摊上,买瓜的人经常会问:“你这瓜甜吗?”“你看清楚,这是‘西农八号’!”卖瓜的也会经常这样回答,一脸的骄傲。“西农八号”西瓜已经吃了多年了,但是“王鸣”——“西农八号”培育者的大名,我是看到香港出版社的一份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以后,才渐渐知晓的。这篇文章的题  相似文献   

9.
科长已不止一次的“盯”着我说:“小刘,写一篇文章,参加‘我与档案工作’征文。” 我巴不得快些溜之大吉,故作无辜状:“可是我的档案工作生涯才一个月呀。” 科长毫不退让:“可是你是目前上海档案局馆系统第一个拥有本专业硕士学位的呀。” 我哑口无言。提到这个“第一”,不禁想起离校前,遇见的一位正在教档案专业本科生的女教师。她问我的去向。当得知我去了档案局,她笑了笑:“怎么去了那儿?这不是大  相似文献   

10.
对我来说,最困难的莫过于给文章做标题,可奇怪的是,这篇文章的标题我顷刻之间就想出来了:“壁障”。读完尼娜寄给青年报社的信后,我想了想:“可以写一篇批评文章了。他是个品行不端而又冷酷无情的人;她是位惊恐万状、悲伤已极、四处求救而又孤立无援的妇女。……”按我的设想,这篇文章可以由三部分组成:“尼娜”、“谢尔盖”和“壁障”。在同尼娜交谈后,我所掌握的事实、数字和情况已经足够写出两部分,甚至写第三部分也差不多够了。在汇集起来的素材中,唯独缺少同谢尔盖的谈话了。  相似文献   

11.
“笨人先起步”,是我从“笨鸟先入林”感悟而来.我笨,我笨得甘愿吃苦受累.回首细看,我这个笨人这几年走过的路,虽然慢,却也留下了一行行脚印.1990年,我从《中国记者》的一篇文章里看到,一段写“穆青的内疚”,那是他对往事的追忆:  相似文献   

12.
前一段,一些出租车上,都插着一面小红旗。我以为出租车在搞服务竞赛,而这些插红旗者是表现优秀的。觉得这个办法值得赞扬。于是凭着“推断”,很快写就一篇文章。第二天,我恰巧有事坐了一辆这样的车,顺便和司机聊起来。司机说:“插红旗是为了我们公司的车子联络方便,每个车上都有……”  相似文献   

13.
传媒小幽默     
《今传媒》2004,(5)
奇妙的汉文有位美国人访问中国后,对翻译说;“你们的中国太奇妙了,尤其是文字方面。譬如报纸上登的‘中国队大胜美国队,‘是说中国队胜了;而‘中国队大败美国队,’又是说中国队胜了。总之胜利永远属于你们。” 不是剽窃“你写的长篇文章,我好像在哪里见过。是不是剽窃别人的?”“这怎么可能呢?”“肯定一样,我可以把那篇文章给你找出来。”“不用找了,署名就不一样嘛!”商人赴宴一位商人的朋友应邀赴一位教授家的晚宴。席间,一位当记者的客人问他是否喜欢莎士比亚。他回答:“喜欢。但我更喜欢威士忌。”众人哑然。回家的路上,他的朋友说他:“你真蠢!干吗提威士忌?谁都知道,莎士比亚不是酒,而是一种奶酪。”独家新闻一个记者抢先向报社发回一条关于煤矿事故的报道,开头是这样写的:“上帝看到这幅惨景,他落泪了。”编辑回电:“不要去管什么矿井了。立刻采访上帝。”买书架甲:“啊!你的书架多漂亮呀!只可惜上面一本书也没有。”乙:“以前我倒是有很多书的。可为了买这个书架,我把书全卖了。” 惊人的发现两位朋友在一起聊天。他们谈论小说、诗歌。其中一位说他发现俄国小说家和诗人有一个共同点,这共同点在每篇作品中都体现出来了。“哪是什么呀?”另一位问。“他们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有一次,与几位青年编辑交谈,他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做一个好编辑.能否说出个一二三四来。事后,这个题目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促使我开始回忆我的编辑生涯,试图能从切身编辑实践中概括出几条来。我琢磨了好长时间,方觉得有点眉目,才拿起笔来写这篇文章,题目就叫《做个好编辑的一二三四》,即一“职”、二“像”、三“心”、四“会”,期望对青年编辑能有所启示。一“职”:多编好书多编好书,是一个编辑的主要“职责”,也可以说是一种“天职”,必须永记  相似文献   

15.
赵:昨天看到一篇文章,有一个观点吓了我一跳。作者竟然将记者与IT业程序员、促销员等一起归入到吃“青春饭”的人中!当然,作者也有解释,此“青春饭”并非那种靠脸蛋、年龄吃饭的“青春饭”,而是指对体力、精力要求比较高的职业。  相似文献   

16.
查阅专业资料时 ,我时常碰到同一作者的同一篇文章在两种刊物上发表的情况 ,有时有所改动 ,有时基本一样。这种“一稿两投”现象 ,很让人感慨。“一稿两投”当然远非今日才有。“一稿两投”责任到底在谁 ?怨作者吗 ?似乎不妥。我也是一位写作者 ,也有投稿的经历 ,深知投稿的滋味。我认为 ,大多数作者学术态度是严肃的 ,也有相当的职业素养 ,明白“一稿两投”的危害 ,绝不愿意随便损害自己的学术声誉。且发文所得稿费少得可怜 ,多发一篇文章也没有多大的实惠。因此作者实在是有自己的苦衷。“一稿两投”怨编辑部也不妥。现在国内专业研究队伍…  相似文献   

17.
思想性第一     
去年在乌鲁木齐开会的时候,《武汉晚报》准备复刊,要我写一篇文章。我借杜甫的《春夜喜雨》写了一篇短文,今天再从这里讲这首诗的前四句,可以用来比喻一张好晚报的特点,最重要的是两句:“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今天我想再强调一下,这个“雨”是什么?我想把它解释  相似文献   

18.
吕慎 《新闻实践》2002,(12):24-25
今年北京最热的一天,我正在中国人民大学“闭门”苦学英语,朋友打来电话:“你得了中国新闻奖!”我知道这一定是杨荣老师采写的那篇消息《交口县委大院竟挖出升官符》获了奖,作为编辑之一的我不过是沾了他的光,忝居此列。不过,惟一值得“自满”的是,在编辑这条消息时,我就感觉:如果这篇文章能去参加中国新闻奖的话,肯定能得奖。  相似文献   

19.
《中华工商时报》文章说,某大学教授因几篇文章受到质疑,该教授不服气,反问道:“经济学家一定要替百姓说话吗?”继而又说:“我不知道百姓是谁!”据说,这一下子犯了众怒。本文不介入这一争论,孰是孰  相似文献   

20.
有时在同一句话里,用不用“的”字都可以。如“死的狗”,也可说成“死狗”。但在有的地方,少了一个“的”字,就会产生误解。例如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是: 不要吃死团鱼、螃蟹、鳝鱼(《知识窗》1982年第1期第31页)当时我看了这个题目就纳闷儿:“死团鱼”固然不能吃,“螃蟹、鳝鱼”怎么也不能吃呢!当看了文章内容以后,我才明白:原来是指“不要吃死的团鱼、螃蟹、鳝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