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有些同学可能一读到作文材料中的“传说有的雏鸟长大后.会衔食喂养衰老的母鸟。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反哺”’.心中窃喜.这不就是写感恩吗?如果这样认为,就大错特错了。这句话只是材料中的一个“兴”.命题者的目的是要我们写关于“文化反哺”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方瑞兰 《福建教育》2006,(11A):25-26
1.结合语境理解。有些词语单独理解起来较难,如果将词语置于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就会容易得多。在教学《蜜蜂引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果然”一词,我引导学生思考: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家的,他看到园子旁边的小房子,会怎么想呢?学生说蜜蜂都飞到园子里去了,说明园子旁边那座小房子一定是养蜂人的家。我问:“列宁所想的和结果是否相符?”学生纷纷抢答,有的说:“列宁想这所小房子可能是养蜂人的家,结果开门的真是养蜂的人。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有些历史距离我们非常遥远,学生在学习这些历史时缺乏直观感和认同感,往往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学习这些历史有什么用?”在这样的思想支配下,学生很难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将“古”和“今”联系起来,由“今”及“古”,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会觉得历史就在我们身边,近得触手可及,从而激起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那么,历史教学过程中,应当如何将“古”和“今”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4.
“预设生成”是每堂课必须经历的,我们课前的“预设”都希望在课中能够“生成”,一堂课能否得到丰富的“预设生成”决定这堂课成功与否。但是,并非所有的“预设”都能“生成”。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必须面对:当学生不能顺利出现“预设生成”时该怎么办?笔者认为要看预设的内容而定。如果是本节课中不可缺少的、比较重要的知识点或比较重要的方法等,那么一定要想办法促使其生成。那么,在课堂中怎样促其生成呢?笔者经深刻反思想到了以下几种途径。  相似文献   

5.
一、判断一个命题是简单命题还是复合命题的方法我们知道含有逻辑联接词“或”“且”“非”的命题是复合命题,不含有逻辑联接词的命题是简单命题,但在实际问题中有些命题不含“或”“且”“非”却是复合命题,有些命题含有“或”“且”“非”却是简单命题,这就使得学生在判断简单还是复合命题时常常出错,下面通过实例来进行错对的辨析。  相似文献   

6.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我同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卅“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公式。现在不少人在文章里或在会议上经常提到“反思”。可如果我们认真分析就会发现,有些人所谓的“反思”只是泛泛而谈、笼统空洞!反思为了什么?反思是为了让自己有“思想”;  相似文献   

7.
现在的人,大多数有“名”无“字”,所以当我们说到“名字”的时候,通常指的仅仅是人的名,或姓名,可是,在古代多数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识分子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名、字之外还有“号”。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名和字有什么内在联系吗?又怎样使用名和字?其实,了解这些,不但增长了我们的古文知识,更有助于我们阅读古文。  相似文献   

8.
若p、q表示命题,把“p或q”、“p且q”、“非P”形式的命题分别简称为“或”命题、“且”命题、“非”命题。要正确理解“或”、“且”、“非”的含义,只有掌握这三种复合命题的判定。  相似文献   

9.
人们经常把有些人办事或说话不符合实际或不符合规定称之为“胡来”或“胡说”。为什么要这么说呢?说起来它的历史渊源还真够久远的。  相似文献   

10.
在数学教学中,“且”和“或”可以把两个简单命题联结起来,构成一个新命题;“非”可以使一个命题变为它的否定.为了学好、用好这三个逻辑联结词,下面把它们聚在一起,作一剖析.  相似文献   

11.
在文学翻译中一方面要传播源语的文化,另一方面要力求译作通俗易懂。文学译作中文化的展示首先要从异国情调的角度来体现。其次在语言要素中精雕细刻,让人感同身受。同时还要注意译作的“意合”问题,使译作从“异化”、句际、段际关系等各方面与之相呼应。在文学翻译中,文化“传真”与“意合”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它们将有益于读者对源文化的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12.
小股东权益的保护问题已经引起了立法者的高度重视,彰显出强烈的以人为本的人文色彩,同时也体现了法律逐步追求社会公平。在研究保护小股东权益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小股东权益受侵害的主要原因,探讨《公司法》有关小股东权益保护的新措施。  相似文献   

13.
鲁迅在《破恶声论》中提出了"伪士当去,迷信可存"的论题,本文从这一文献中抽绎出三组对比,以揭示"伪士"所指:以种种不健康的主体态度去接受、操作现代知识的人;进而指明鲁迅的批判如何击中中国这一后发国家在现代化中的困境:"伪士"所操持的种种口号、学说、主义、思想只是"外在于己身"的"半生不熟的名词",由此引导的启蒙是不合法的;最后通过对《伤逝》的解读,来讨论如何通过"抵抗"以避免"伪士"而实现"真的人"。  相似文献   

14.
小说是由人物组成的符号系统,如果将《家》的人物置于一个坐标系中,那么,觉新或可作为这个坐标系的原点。觉新及"觉新类"原点性格的塑造,为《家》的其他人物的塑造提供了基点,点明了人物性格发展的脉络,而且在扩大作品内涵以及表现社会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也是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5.
天台智者大师基于大乘佛教立场,提出性具善恶说,把传统上对善恶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他把恶分为人心先验本具的形上之恶和障碍心灵自由的现实、形下之恶,并提出转化、消除形下之恶的具体方法。探讨这一命题,不仅有学术价值,而且对于社会伦理建设与个人心灵净化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文的写作基于这样一个“问题”:在从“伤痕”到“先锋”这一脉络成为文学史“共识”的当下,“50-70年代文学”居于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新时期”有怎样的调整?既有的“一体化”的冲动是否依然存在?基于此,论文尝试从“社会主义新人”这一被“历史”所“忽视”的概念或运动入手,分析“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如何藉此重生。通过对“社会主义新人”所命名的一系列“典范文本”的细读,笔者认为这一调整的艰难以及最终的失败,既是“文学成规”之转移的必然结果,也包含着自我的瓦解——借助左翼“革命+恋爱”的模式的结果,反而是“恋爱”压倒“革命”,从“新人”转变为“畸人”。然而,这一历史性的失败,某种程度上是一次“扩大化”的运动,如何更为平和地检讨“社会主义”的“文学遗产”,打捞“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与精神操守,这一问题对当下的文学现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语气词“啊”发音时往往受前字读音的影响而产生音变,但通过调查,发现在朗读或说话时,音变的正确率很低。提高语气词“啊”变读的正确率可采取以下几个措施: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就应该有所提示;将“啊”的音变结果用相应的文字书写出来;逐步渗透音变知识;加强口语教学,提高普通话水平。  相似文献   

18.
“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存在,目前有数量增多、涉及面扩大、暴力和危害程度增强的趋势,其成因主要有经济、社会、文化和国际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如何化解这类矛盾,一些国家在宏观理念和政策上都积累了丰富经验。研究和借鉴国外的这些矛盾和经验,对全面把握我国的“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现状、主要成因及在宏观上如何化解这类矛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社区”一词在汉语中侧重于“地域性”,而教育技术学领域中的“learning community”更强调“共同归属感”.翻译为“学习共同体”更为合适.“学习共同体”应具备“活动场”、“一定数量固定的人群与频繁的互动”、“共同的社会心理基础”三个基本要素,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类型。  相似文献   

20.
《汉宫秋》的主题可以从作品、世界、作者、读者这四个角度来分析:第一层是"爱情"层,叙述汉元帝和王昭君的帝妃爱情故事;第二层是"政治"层,即通过《汉宫秋》中的政治事件来隐含地表现当时的一些政治问题;第三层是通过戏剧故事含蓄的表达出才士不遇的情怀;第四层则是通过戏剧中的冲突和矛盾而反映出的人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