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文学批评在今天的尴尬,原因之一来自于这个时代中阅读惰性的空前膨胀。这样的惰性要求文学批评提供判断(即福柯所谓"下判决的那种批评"),越直接越好。很多读者对"现实"的认识与理解,往往被惯性与惰性的阅读期待所腐蚀。在这样的时代中,我更愿意保持一颗虚空灵动的心,以这样的心去承接、感悟文学作品复杂的审美肌理,兴许能更加体贴入微、更富创造性。这颗"心"在20世纪初鲁迅的笔下被描述为"厥心纯白""白心"(其反面则是"精神窒塞"的"伪士",参见《破恶声论》),两个概念都来自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是大规模输入西潮的时代,也是一个名词爆炸的时代,各种口号、学说、主张、思潮、主义如过江之鲫,但真正进入中国人主体世界内部并且对中国社会与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作用的不在多数;而直至今日,空洞的名词堆砌与冷漠、不及物的符号操作依然屡见不鲜。这其中名教膨胀正是一大原因。本文由此讨论胡适“名教批判”的题旨、关怀与意义。“名教批判”不仅出自胡适对新思潮的反省,亦可视作“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展开过程中返身自省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3.
1.个人化写作:以个体的生命直面人生 "个人化写作"这个概念通常用来描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当代文学,尤其是女 性文学和"新生代"小说的变化与趋向:作家们不再按照对社会、时代的共同理解来进行 创作,而是以个体的生命直面人生,从每个人互不相同的经验与方式出发,描述对世界与 生活的理解、感受。这一创作潮流可以视为社会变迁的折射:当时代包含着重大而统一的 主题时(20世纪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几乎都存在着如此涵盖时代的主题,比如"五四" 时期的"民主与科学"、"反帝反封建",抗战时期的"救亡图存",50、60年代的"社会主  相似文献   
4.
这期组稿实现了我一直以来的想法.缘起是三年前在一次"‘80后’作家群研讨会"上,听到上海译文出版社赵武平先生的发言,赵先生运作出版了一系列国外年轻人的文学,让他很觉奇怪的是,在国外"80后"作家(我估计应该是指一些欧洲的作者)的写作中,对于人的命运、对于终极关怀的思考十分常见,他们不迎合出版社、不讨好市场,因为有公共图书馆、学院和大量基金会都能够给他们提供写作资助,这为他们的独立写作提供了良好基础……听着赵先生的发言我心头一震.  相似文献   
5.
海派文学不仅指建立在特定地域基础上的文学空间(包括作家作品、风格流派……);也包括文学生产和传播方式以及整个文学生态所构成的文学制度和环境。施蛰存既深受上述制度和环境空间的影响,也以自身的实践丰富了海派文学的土壤。本文通过讨论施蛰存文学创作、翻译的多元面向,文艺理念的核心(“无意思文学”、“轻文学”观与“伴侣”编辑理念),以及主持《现代》时期借水行舟、灵活机变的实践,来彰显其代表性。  相似文献   
6.
一人带一人     
我在班里当学习委员,可是任凭我怎样尽取,各方面管得很严格,但总有那么一些同学作业不完成,还理直气壮地找各种借口。因为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差,所以老师三天两头把我叫进办公室,说我管理不严。  相似文献   
7.
《话语与文学》是文贵良教授新近付梓的论文选,所录论文集中在其多年潜心钻研的话语研究领域.正是敏感于从晚清到21世纪的中国文学是在文学话语嬗变与现代汉语生长这二者间血肉交融的状态中发展的,所以文贵良择定这一议题,从语言的基本层面人手,清理话语范式的各自面貌与嬗变过程,进而勾画现代汉语、话语范式与20世纪中国文学彼此间的关联与同构特质.这一研究的意义不言自明;不过说实话,这实在不算一门热门的学问.  相似文献   
8.
论文旨在探讨现代名教的成因、危机,它何以成为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发展中的一大隐疾。重点是:在抵抗现代名教的过程中,几位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的思想与实践所提供的启示意义,以及文学所提供的反抗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民间立场的观照,为解读《边城》这个悲剧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虽然沈从文是在都市中为现代人想象乡土描绘图景,但是每每潜心于自己笔下的民间世界时,那种“自愿作乡下人”的意愿总会自动发生效力。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出生于湖南风凰县,地处湘、川、鄂、黔四省交界,又是苗、侗、土家等少数民族聚居之所。1923年,他带着湘西明秀山水铸就的自然灵性和少数民族血统中积淀的沉痛隐忧的独特气质,只身来到北京。手上没有文凭,囊中空空如洗,生活的困窘以及都市人自以为是的优越感,无不让沈从文体会到一种深刻的心理压力和被排斥感。这一心理压力和被排斥感一方面促使他对都市人的性情、趣味进行猛烈抨击,另一方面又是一种反作用,越是被排斥,越是想进入,他非常羡慕、渴望进入现代社会和文坛主流。城市对他的轻慢更激起他向别处寻找精神支柱的冲动,而正是在湘西的民间天地中,他发现了迥然有异而又足以与都市价值标准相抗衡的精神支柱。“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也不在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