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儒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的文学审美观念是以伦理道德为本体,而着眼于政治教化。其主要特点是强调文学的伦理道德审美价值,突出文学的功利性。受此影响,中国古典小说作家自觉地以政治伦理作为小说的审美定位,以此去观照人生,反映社会现实。中国古典小说以政治伦理为审美定位,对发挥小说的社会政治功能,使之形成古典小说的民族传统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却限制了作家的创作视野,使小说反映现实生活多停留在伦理道德审美的层面上,导致作家审美思维狭窄,作品立意浅露,故事叙述充满浓厚的说教味,人物形象塑造出现类型化,模式化的倾向,从而降低了小说的艺术品位,探讨儒学文学观念对古典小说审美定位的影响,对指导古典小说的艺术审美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小说与西方传统小说,由于文化土壤不同,在结构艺术上呈现不同的特征。中国古典小说深受史传文学的影响,其结构艺术呈现出以事件为中心结构全篇的态势,形成了以顺叙为主的封闲性系统。西方传统小说受神话与史诗的影响,以人物为中心结构全篇,形成开放式格局。民族文化心理的不同,又使中国古典小说在结局的处理上,多以喜剧来结束全篇。而西方传统小说却多是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小说与西方传统小说,由于文化语境的差异,在艺术呈现上各具特色。中国古典小说深受史传文学的影响,而西方传统小说受神话与史诗的影响,民族文化心理的不同,使得中西小说在创作上有各自的特点。本文试从叙事视角出发,对中西小说之间的这种异同做出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4.
以《窦娥冤》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古典悲剧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传统文化的伦理特质和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机制深刘地影响着戏曲作家的创作动机,规范着他们的创作手法,从立意到构思再到艺术表现,中国古典悲剧创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找到民族文化精神打下的烙印。  相似文献   

5.
考察八十年代的中国当代文学,一个重要变化便是视角的扩展。随着文学主体意识的加强,作家们在审视生活时,审美主体对客体的把握获得了较为深沉阔大的背景和多样化的视角。传统的阶级斗争模式被突破了,社会政治不再是观察生活的唯一视角。伦理道德、爱情友谊、大自然等部进入了文学。不断的文学实践使作家们真正认识到生活是个纷繁复杂的多面体,单一地表现任何一个层面都显得浅薄,要在有限的艺术空间尽可能展现生活的完整性,文化正是一种最佳视角。  相似文献   

6.
赵树理、孙犁两位作家对中国二十世纪文学有着重要影构。农民作家赵树理的小说反映了农民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创造了一种知识者缺席的农民化的小说范式;而坚持人文品性的作家孙犁传承了中国古典诗性文学的精华,创造了荷花淀派的诗化小说。  相似文献   

7.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翻译小说对我国小说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变革的影响有四大作用:(1)使中国小说的地位提高,改变了“小道”之说,使读者了解到小说作家在异域地位甚高;(2)使中国小说由“教诲劝诫”向描绘社会人生转变,成为近代小说革命和“五四”文学革命的先声;(3)使中国小说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变得多姿多彩;(4)使中国小说走向现代白话、通俗化。这些作用与当时社会的文化发展、文学的商业化有联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小说真正的美丑对立描写自明代始,在此之前,我国古典小说讲究古典的谐美,丑还没能成为独立的审美范畴;明以后形成了不同于古典美范畴的崇高美,而丑亦必然包含在其中,冲破了和谐统一,偏重于矛盾对立,这使我国古典小说审美趣味和趋向发生变化.其原因,一是对真的追求,二是社会经济条件变化对人们的思想意识的影响,三是与小说的读者对象——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有关.  相似文献   

9.
《废都》的文本话语与两性话语、道德话语、文学审美话语、政治话语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背离与冲突。以男权为中心的文人士大夫自恋心态导致对女性话语权力的践踏,对两性关系的主观病态扭曲;同时,作家艺术真实尺度把握不当,是对文学审美话语的挑战;“废都人”自私自利、见利忘义、虚伪做作的言行举止和两性关系的扭曲、变态,是对中国传统优质道德话语的颠覆;作品中以宣泄基调反映出来的社会各阶层间差距加大、利益分配不公等问题,是对主流政治话语的讽刺;作家历史理性的深度匮乏使《废都》难以承担指引读者对真、善、美的追求这一使命:作家艺术技巧的牵强降低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作家“审丑”尺度不当,忘记了对丑的批判。  相似文献   

10.
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文体,是最能充分表现中华民族的地域特色、生活特色与民族精神特色,也是最能反映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与审美方式并最富民族欣赏习惯的艺术形式.它以自己浓郁的民族特性呼应着世界、人类的进步潮流与文化发展进程,融人世界文学之林,为丰富世界文学做出自己的贡献.就我国的优秀古典小说名著来说,它所体现的我国民族特性可以说是最充分的了,而且大多带有普遍意义,成为我们民族文学的可贵艺术传统,即便在今天仍有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我们民族文学的根本性心理特征与审美机制.我们就试以我国优秀古典小说名著为蓝本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小说脱胎于史传文学,其中有“史”的因素,自是文化传承与变革规律之所在。然而结合中国的社会历史尤其是文化政策,在中国传统文学诸文体中,小说被视为末流,封建统治者的文化高压政策更是无情地虐杀了文人创作的心理动因与可能性。此外,中国传统的恋“史”审美心理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儒学对中国古代小说有多方面的影响,而最能体现儒家文学观念的"文以载道"思想,对古代小说的总体构思更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与"道"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但从文论的角度看,"文"一般指文学,"道"一般指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教化、伦理道德、纲常名教等。儒家"文以载道"观念,对古代小说的创作意图、人物形象设计、情节构筑、审美追求等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繁荣时期。这种繁荣不仅是文学自身的繁荣,而且表现着中国文化的一种革新倾向。明清小说的崛起得力于市民文化的崛起。相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市民文化具有着明显的革新性,显示了同以往的士大夫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念与人生观念。这种变化对小说内容的最大影响是导致一些适应新兴的社会思潮的生活题材的出现。这些题材,经过许多作家的重复创作,形成了具有时尚性的题材模式,在它们之中包含了反映着这一时期社会生活变动和人们思想心理变动的某些特定的文化涵义。  相似文献   

14.
《追风筝的人》是近年来一部产生广泛影响的小说。伦理道德冲突是小说情节发展的中心线索。从文学伦理道德角度对小说进行解读,可以看出小说的作者卡勒德?胡塞尼成功地再现了阿富汗独特的伦理图景,将读者引入一个充满伦理困境的故事世界。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思想与行为不仅与普什图族根深蒂固的传统道德标准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而且受到民族、宗教、习俗等因素的影响,民族与宗教歧视对普什图人道德产生了巨大侵蚀作用。胡塞尔以温柔沉着的笔触主张对话、张扬宽容并追求和谐。而作家将抽象的伦理道德建设以小说这种通俗易懂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仅显示了他对人类前途和福祉的关切,也彰显了文学作品为人类提供道德指引的社会现实功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一些短篇小说作家纷纷转身向后,从中国古典小说传统中汲取养分,极大丰富了短篇小说的叙事技巧和艺术表现方式。另一部分作家则从中国现代文学传统中的写意小说中取法,使得短篇小说具有典型的本土韵味和行云流水的优雅形式。还有一部分作家依旧执着地从西方现代主义小说中采摘营养,并努力地将其融化为自己血肉的一部分,用以丰富短篇小说创作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些多向度的探索和实践,使新世纪以来的短篇小说呈现出多样化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6.
古典小说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它集中了我国语言文字的特色,吸收了诗词戏剧的文学特色,将中国书画艺术审美融入小说创作中,所以古典小说是中国文化和审美的集大成.统编版小学语文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从五年级开始,将我国四大名著中的精彩片段选为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语文教学,了解古典小说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中学语文学习做衔接.  相似文献   

17.
王旭烽是一个持守人文关怀的作家,90年代王旭烽的小说创作场由前期的"迷江"转向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杭州.在长篇小说<茶人三部曲>和"西湖十景"系列中篇小说里,作家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文字功底得到了充分展现,彰显了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王旭烽在对现实的质疑和对传统的回顾审视的创作观念指引下,积极吸收传统文学的养料,探索现代小说的民族化创作道路.在民族化创作的探索过程中,中国古典小说对其影响深刻,尤其是古典名著<红楼梦>的艺术熏陶.  相似文献   

18.
无论是作品阐扬的主题内容、题材风格,还是作家采取的表现手法、艺术技巧,张爱玲的文类意识均相当固定,即倾注于市民文学的书写。由于作家"化腐朽为神奇"的笔意翻新,促进了新市民小说的极致发展,影响深远。这种新市民小说以蕴藉欧美文明的现代都市生活为底子,以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和民间资源为衬里,从而形成充满张力的范本。顺便提及的是,它与政治意识形态绝缘。  相似文献   

19.
中西古典小说在人物心理描写的不同表现为:中国古典小说家对人物心理描写少而简略,西方古典小说家对人物心理描写多而自觉。这种差异的形成,在于中西古典小说家对人类精神活动不同的理解和观察角度,在于各自的学传统对小说家的影响,在于伦理道德和审美价值取向对小说家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性格的命运——中国古典小说审美论》内蕴丰厚,对其所论古典小说人物性格的文学逻辑和文化逻辑作一阐释,旨在进一步揭示:中国古典小说人物性格的文学性发展在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同时,它的文化内涵之衍化则是古典英雄主义逐渐走向倾覆而萎缩。此文学逻辑与文化逻辑之反差所体现的历史宿命,颇是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