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战时期,由民间传统秧歌改造而来的新秧歌一经兴起,便迅速在陕北黄土地上闹腾了起来,成为了民族战争时期宣传政治、宣传抗战的重要工具。而在新秧歌的历史传承与发展中,秧歌的功能、内容和形式上的种种变化则现显出民间秧歌的审美空间已被边区意识形态彻底改写,红红火火的新秧歌热潮也已不再是民间意义上重在娱神娱人的传统秧歌,而是带有强烈意识形态性的革命秧歌。  相似文献   

2.
滁州市来安县的民间歌舞-秧歌灯,与当地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且对创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以及促进当地的旅游发展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胶州秧歌是流传于山东胶县一带的民间广场歌舞,俗称“跑秧歌”,又称“地秧歌”,民间称“扭断腰”“三道弯”,是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胶州秧歌以其辉煌的艺术魅力蜚声全国,并在2006年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舞蹈、音乐曲牌和情节剧在中国秧歌群体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4.
正在山西中部有一种民间戏曲叫"太谷秧歌",太谷秧歌以太谷为发源地,渐渐的影响到周围的各个县城,太谷秧歌是由当地的老百姓根据自己的生活习俗编写出来的戏曲和歌舞,这些东西能够很好和形象的表现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需求,而且太谷秧歌的曲调和表演形式也能被大众所接受,曲调旋律优美,表演形式多样。因此,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宋朝时期。在当时,这种以民间百姓兴盛起来的戏曲性活动就简称为民间秧歌,而到  相似文献   

5.
祁太秧歌,又称太谷秧歌。是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和祁县以及周边县市的民间戏曲艺术。其表演以当地的民间生活为表现内容,唱腔的特点在整个民族音乐中也是独一无二的,它是当地人民创作的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通过对祁太秧歌的调式音阶、节奏结构、唱腔衬词等方面,进一步对祁太秧歌的形态特点经行剖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东北秧歌、陕北秧歌,安徽花鼓灯和云南花灯,是“北歌南灯”的重要代表。“北歌南灯”的舞步、舞姿等动律特征和舞具特征反映了汉族民俗舞的南北差异。同时,通过各地区民俗舞之间的交互影响甚至是直接的播迁、传承,又使“北歌南灯”在许多地方保持了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太谷秧歌是源于太谷民间小戏,发展于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的小调,其曲调优美、通俗易懂、短小精干、琅琅上口,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在千余年的发展中吸收了南北民间小戏,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民间小戏.现有资料很少有将太谷秧歌舞蹈元素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章通过对太谷秧歌表演剧目的反复观看、记录与总结,发现其中具有夸张幽默的情绪化舞蹈元素、朴实自然的生活化舞蹈元素、物虚情实的情境化舞蹈元素,并对太谷秧歌舞蹈元素进行梳理与分析,进而为探索太谷秧歌舞蹈元素在学术上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由民间传统秧歌改造而非自然传承来的延安解放区新秧歌一改传统秧歌戏谑调笑、自在不羁的特色,而成为新的社会历史语境中激励鼓舞民众战斗激情的武器。作为意识形态的直接产物,新秧歌应时而生的意识形态特质已将民间秧歌的本质内核彻底改写,其在创作观念、文本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都体现出与传统旧秧歌截然不同的鲜明的意识形态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鼓子秧歌最初发源于山东省商河县,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民间为庆丰收而载歌载舞的一种艺术形式。本文对鼓子秧歌的发展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0.
原平凤秧歌是流行于山西忻州市原平一带的一种秧歌形式。据《崞县志.风俗》记载的"元宵,乡村稍有灯火;城市则鳌山灯海,秧歌社火,角抵之戏,喧阗街巷"推测凤秧歌产生于清初,经历了近400年的风风雨雨延传至今,它能够传久远而不衰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是因为它来源于人们的生活与创造,能客观地反映生活;其二是因为它独特的审美特征和价值。文章就原平凤秧歌的审美特与价值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秧歌与社火是我国北方民间一种舞乐、杂耍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其本质是人神结合的娱乐与神灵崇拜。秧歌与社火表演在各地都有基本固定的形式和内容,有些甚至两者相互结合,都以秧歌之称冠名。但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这两者是有严格区分的,在表演时间、地点、形式、内容、服装、道具等方面都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相似文献   

12.
陕北秧歌是植根于乡土世界与民众精神之中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传统民间文化形式之一。20世纪40年代,这一传统民间文化形式被发现并纳入中国共产党革命文艺建构与发展的全新轨辙。中国左翼革命对"民间"的发现以及借助对传统民俗活动的挖掘与利用来建构其文化新秩序的策略实施,使借鉴民间传统秧歌的表演形式而创造的新秧歌有了发生的契机,新秧歌运动在这一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下得以展开。  相似文献   

13.
马体亚 《文教资料》2005,(25):41-42
鼓子秧歌是山东民间歌舞种类之一.鼓子秧歌的流传与发展变化,是与人们的生产劳动、生活、民俗习惯和地理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4.
祁太秧歌是在晋中盆地,以祁县、太谷为轴的乡土小戏,是民间自编自演的小曲、杂说、歌舞的综合体艺术。祁太秧歌在民间广为流传,人们通过它的内容将它分为很多种,本文描绘的是正月十五,人们赶着观赏灯会的场景。  相似文献   

15.
在祖国北方的黑土地上,关东人创造出充满地域风情、艺术感染力的东北秧歌。在当今的舞台与民间,东北秧歌都广泛的活跃着,成为我国艺术界的瑰宝与民间娱乐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研究地域文化东北秧歌的风格,在于更好的传承这一民间艺术。  相似文献   

16.
秧歌,这门通俗易懂、深受老百姓喜爱的民间说唱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润城镇中庄村的秧歌具有典型的黄河流域民间秧歌艺术特征,2011年被山西省政府正式授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通过对中庄秧歌的调查与研究,对于其在晋东南地区表演性秧歌的典型性、代表性给予充分剖析,从而对其加以保护并拓展其更大的发展空间,使得这一经典的民间艺术形式得以延续,促进本土的精神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安乐秧歌,是一种在冀中平原上影响较小的民间乐舞品种。2009年,安乐秧歌被列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授牌。本篇文章主要通过研究衡水安乐秧歌的历史源流、艺术形态以及在衡水市的发展现状,阐述了衡水安乐秧歌在当地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8.
沁源秧歌,又称"沁源小调",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民间戏曲.它以农村生活故事为题材,具有较强的娱乐与教育功能.本文从沁源秧歌的历史渊源、发展及现状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了如何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沁源秧歌,为进一步促进沁源秧歌的发展提供了有关建议和措施,对保护沁源秧歌等非物质遗产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太谷秧歌作为一种民间艺术,生于民间,长于民间,同民间习俗相互重叠、相互作用.自产生起,太谷秧歌便不断受到社会生活、节日风俗、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其更新、发展也更多映射出太谷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民俗文化.《唤小姨》作为太谷秧歌的传统表演剧目之一,通俗接地气的唱词语言与简明灵活的调式旋律,都极大程度地吸纳了当地人民丰富的...  相似文献   

20.
陕北秧歌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民间舞种,秧歌与其它的地方文化一样,具有鲜明的地方主义色彩。自延安时期开展的"新秧歌运动"后,陕北秧歌就在全国得到迅速并且广泛的传播。伴随着陕北秧歌的不断发展,对中国舞剧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可以说,陕北秧歌在中国的民间艺术宝库中占据着关键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