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邓拓同志是我的福州同乡,又是高中同学,而且曾经一度同是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我和邓拓同志开始经常联系,是在一九五九年《光明日报》的《东风》副刊改版以后。由于我参加编辑《东风》副刊,曾向邓拓同志组稿,并请求他给予协助。在这中间,邓拓同志为《东风》写了不少  相似文献   

2.
“文抄公”不劳而获,固然可鄙。可是,“文抄公”也有“屡犯”与“偶犯”之分。报告文学《一个“抄袭专业户”》(见《野草》1986年第8期)中的“文抄公”秦汉,为了出名捞利,两年抄袭别人作品二十多万字,拿着自己的“大作”到处招摇撞骗,对这样的文坛败类应该严厉制裁.但是对于那种上稿心切的“偶犯”者,要以帮助教育为主,不一定要一棍子打懵,“再踏上一只脚”。朱伯儒同志抓到偷自己钱包的小偷之后,不是对他拳打脚踢,而是把小偷领到自己家里,进行耐  相似文献   

3.
我认真读了刊载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1第3期上的陈尔泰同志《答蔡长宁同志》一文和雷跃捷同志《学术争鸣应有科学的态度》一文。我赞成雷跃捷同志的观点,并接受他的批评。《学刊》在发表上述两文时加了“编者按”说:“我们认为,陈尔泰、蔡长宁、雷跃捷同志的文章,涉及到广播电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对待学术争鸣的态度等  相似文献   

4.
记得在去年1月,《钱江晚报》的同志向我介绍了《钱江晚报》的办报情况,听了为之振奋。《钱江晚报》贴近群众、注重引导,继承传统、又有创新的办报路子和办报实践,在全国新闻界特别是晚报界受到关注,被称为“钱江晚报现象”。我曾嘱咐《钱江晚报》的同志,要好好总结积累,要抓经验。 一年后,在《钱江晚报》创刊10周年之际,看到了永祚同志这本书的清样,我很高兴。尽管过去也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 读了《新闻知识》去年第11期李践同志写的《文责自负何必盖章》和今年第2期张源正同志写的《还是文责自负好》后,我发表一点个人的看法,我认为:既要重视加盖公章,还要注重文责自负。  相似文献   

6.
一次,我下部队了解学习朱伯儒、张海迪情况,偶尔听到两个战士在争论。一个战士说:“朱伯儒、张海迪这两个典型之所以在全国产生这么大的反响,主要是他们的思想好,事迹感人。”另一个战士说:“不对,主要是全国各家报纸宣传得好,文章写得好。如果没有人替他写文章,他的事迹再好,也不会有人知道”。两个战士各执己见,互不相让,请我作评判,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我们搞新闻报道以及搞宣传工  相似文献   

7.
近段时间,我认真学习了《工会法》、《劳动法》、《工会条例》、《劳动保护监察条例》,感触很多;特别是学习了李瑞环同志《学哲学.用哲学》一文,使我想  相似文献   

8.
我从事新闻工作半辈子,自(?)文思不足,自己动手写的通讯不多;更没有写过什么好的通讯. 但是,我爱读通讯(我相信广大的读者也会有同样的爱好),每当编发一篇好的通讯,总要情不自禁地激动起来。看到别人编的报刊上发表了好的通讯,我也总是乐于为它宣传,扩大影响,衷心地希望它能被更多的读者读到。通讯在新闻中是一种独特的文体.比起一般的新闻来,它能够更加淋漓尽致地状物写人,使读者能够多侧面地进行观察,从事情的表象一直追溯到它的背景,从人物的行动一直深八到他的内心。因此,它也就具有更强的感染力。从五十年代过来的人,大概很少有人不记得魏巍同志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八十年代的中国人认识张海迪、朱伯儒、华山抢险的英雄集体等等,也主要是通过报刊的通讯。  相似文献   

9.
7月15日,是我终生难忘的一天。这天我有幸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纪念《工人日报》创刊50周年座谈会。会议期间,经报社领导瞿祖赓、张宏遵的介绍,我作为《工人日报》特约通讯员的代表和齐齐哈尔市长跑爱心协会的代表,十分荣幸地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全国总工会主席尉健行同志简要汇报了工作。听后。尉健行同志高兴地握着我的手说:“好,好。《工人日报》和工人心连心。”随后我与尉健行同志手拉手留下难忘的瞬间。这也是会议期间,尉健行同志惟一同与会者的一次单独合影。  相似文献   

10.
在这篇文章里,我主要介绍边春光是怎样主持修改和审定《红岩》的。《红岩》这部书稿,最初是我社社长兼总编辑朱语今同志拍板组织的,1959年语今同志调离后,边春光同志任社长、总编辑,由此《红岩》就在他的领导下完  相似文献   

11.
一腔纯情谢春泥范敬宜《新闻战线》举办“我与《新闻战线》”征文,编辑同志约我写稿,我欣然答应了,因为我与《新闻战线》确有一段现在已经不大为人所知的因缘。不料因为工作太忙,加上自己的疏懒,好几个月没能交稿。这笔文债,使得我每次接到《新闻战线》同志的电话就...  相似文献   

12.
春节前夕,到政协礼堂参加《新华日报》《群众》周刊史学会举行的茶话会,在聆听张友渔同志讲话时,心头忽然涌出一句唐诗:“遍插茱萸少一人”——我想起了逝世不久的田伯萍同志。1980年5月,我随同石西民同志到重庆搜集《新华日报》  相似文献   

13.
1997年12月29日,李鹏同志视察中央电视台时来到《焦点访谈》节目组,他笑着说,我每天看《焦点访谈》,大家都爱看这个节目。临走时,李鹏同志写下这样几个字:“表扬先进,批评落后,伸张正义”。其实,不光李鹏同志,朱镕基同志也爱看《焦点访谈》。他曾说,《焦点访谈》非常好,我天天看,不看是例外。1998年10月7日,朱镕基同志视察《焦点访谈》时送了四句话:“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以《焦点访谈》为代表的电视舆论监督,确实有不少可圈可点之作。在这里,我们不妨举几个有代表性的实例:其一、…  相似文献   

14.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实施《西安市档案管理条例》动员大会,主要目的就是学习宣传《西安市档案管理条例》,动员全市各级档案管理部门按照《条例》要求,进一步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刚才,凤萍同志宣读了《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学习宣传、贯彻实施〈西安市档案管理条例〉的通知》,喜全同志就学习宣传、贯彻实施《条例》工作进行了部署,永欣同志就《条例》有关问题进行了说明,这些安排部署我完全赞同,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相似文献   

15.
疑义相与析     
1997年12月24日,我收到山西大同矿务局马脊梁矿宣传部武昌山同志的来信。来信说,他读了《新闻三昧》1997年第11期上《写完“至少看两遍”》一文,在新闻写作方面得到很大的帮助,同时善意而中肯地指出了文中的两个数字差错,这是武昌山同志对《新闻三昧》和我(作者)的爱护。我被他的爱心行动所感动,于是,把这封信的内容和我的感受告诉了《新闻三昧》的主编张淑华同志。  相似文献   

16.
在我的案头,放着一摞厚厚的已经编审完毕、正待发排的书稿《新闻采写诀要》。这是曾亚春同志以他们举办的《飞龙杯奖》征文活动的获奖作品为基础,加上所编《南阳日报通讯》中的优秀文章结集而成的一本新闻业务性专著。曾亚春同志向我简要介绍了编辑这本书的缘由和构想,要我给它写个前言,我欣然接受了。因为,第一,这将  相似文献   

17.
胡真同志的《我的出版观》自1995年由湖南出版社出版后,1997年7月又出版了增补本,可见读者是很喜爱这本书的。我感谢胡真同志亲自签名赠送我一本学习。那时候《书屋》刚刚创刊,编辑部陆续收到了宋木文、孙五川、鲁之洛、李频、傅岩山等同志对这本书的评介文章,我们刊登了宋木文同志为该书作的序文,充分地肯定了胡真不仅为湖南而且为全国出版事业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今年四月中旬,我到成都、重庆等地采访.《四川日报》社的同志告诉我:他们在收集整理报纸史料中,发现了胡耀邦同志于1950年10月3日写给《川北日报》的亲笔信,并已征得作者同意,即将在四川记者防会和《四川日报》主办的《新闻界》第二期发表.  相似文献   

19.
《张家口日报》社总编辑、高级编辑刘勇同志所著《见证与思考》一书,已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春节前夕,我到张家口办事顺便到报社探望一下老朋友刘勇。他将已准备好、刚刚出版的并亲笔题写赠言的《见证与思考》一书送给了我。同时,他还赠给了他的老朋友——我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郝斌同志一本书。  相似文献   

20.
编辑同志: 首先,对您们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有了这本《文摘》,我就可以省得翻许多政治、经济、哲学方面的杂志了,特别是各地的《学报》。对于取材,我同意曾彦修同志在《出版工作》上发表的那篇谈话(编者按:指《坚持马列,坚持双百,荟萃精华,读者云集》一文,见本刊今年第一期)的精神。对栏目等等,我提不出什么意见。一、我还是希望能登一点有争论性的文章,同时登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