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茜 《声屏世界》2010,(8):27-27
"很高兴能感受一个女生的奋斗历程,也希望能给你至少精神上的支持。我会记住在世界杯的日子里,在北京,有这样一个女孩努力,辛苦,克服重重困难拼搏过。相信能挺过来,在以后的日子里任何困难你都能战胜,并成功。"这是7月12号凌晨,我的微博上收到的留言。看到这些话,我泪流满面。  相似文献   

2.
林衍 《新闻天地》2011,(5):67-69
父亲与王成 天刚蒙蒙亮,蒋庆泉就从住了20年的老房子里推出一辆满是铁锈的"倒骑驴儿"式三轮车,将几百双老伴儿缝制的鞋垫一点点塞进几个黄色的纸箱,再用麻绳将几块木板绑在三轮车上,勒紧,然后招呼老伴儿坐上来准备出发。为挣钱补贴家用,一周三天的集市,他一天也不敢落下。  相似文献   

3.
山水 《新闻前哨》2012,(3):102-102
"期间"被当作"其间"在句中错误地单独使用的现象,很是普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出版与印刷》2010,(4):38-38
2010年12月9日,由中国包装联合会与远东国际租赁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中国国际包装论坛一中国包装企业投融资战略论坛"在海南博鳌隆重举行。一项为中国包装企业量身打造的投融资计划——"远东50亿包装产业助力计划"正式启动。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包装工业基本形成了一个以纸、塑料、金属、玻璃、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文学的翻译与研究"文革"结束后中国作家们从"红色文学"的桎梏中解脱出来,而文学再生自始至今也已经过了30品是大学二年级时购买的教材——刘心武的《班主任》。当时莫说"四人帮",就连"文革"是什么概念我都不清楚。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媒科技》2010,(6):14-15
为了进一步增强媒体的标准化意识,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标准化专业水平,促进标准在媒体行业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应用,并为在行业内开展对软件开发和资料数字化有关标准的评估和资质评审打下基础,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和全国中文新闻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联合举办的"中文新闻信息技术标准"春季培训,于2010年5月26日至28日在湖南长沙举行,此次培训由媒体信息资料专业委员会配合举办,青苹果数据中心协办,分为"CNML培训班"和"分类标准培训班"两个班。培训由全国中文新闻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参与标准制订和管理的专家武国卫、刁毅刚,清华大学老师张鹏,研究分类标准的专家郭国荣、林红以及首家应用新闻分类标准并获得"王选奖"的青苹果数据中心的罗为老师讲课。  相似文献   

7.
时统宇 《视听界》2014,(5):122-122
我曾经把充满悲剧精神的人文关怀视为优秀主持人的首选。欧阳智薇和芮成钢出事了——消息传来,我的第一反应是:太可惜了!和这位"早七点,问冷暖,就在第一时间"的美女主持没有过接触,只是明显感觉到在节目中她的努力和敬业,几年前和赵赫在一起说起欧阳智薇,我还说你们用人也太狠了,逮住好用的就往死里用。和芮成钢倒是有过两次接触,也巧了。  相似文献   

8.
2003年3月,中国移动在全国范围内推出了新的移动品牌——"动感地带"。"动感地带"是中国移动通信针对年轻一族的生活特点和消费习惯推出的全新品牌,国内第一个专门为年轻人设计的移动带”进入市场仅仅15个月的时间就“俘获”了2000万目标人群.也就是说.  相似文献   

9.
从"可读"到"悦读"的变迁任何一家新闻媒体,能否实现"有效传播",最终在于传播链条的末端——受众。 上世纪30年代,范长江就曾说过,媒体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争夺受众。在网络新媒体秀出的今天,对纸质媒体而言,赢得“争夺战”,说到底还是让更多受众阅读。  相似文献   

10.
写了几年时评,听得最多的表扬话,是"犀利"二字;报社每天考评,如果评上当天的"好稿",评语也多用"犀利"。听得多了,心里有点发毛——犀利,就是言辞锋利,离"尖刻"不远了,虽然尖刻不好,但写时评谁没有尖刻过几回。今年1月初,一个读者发来短信,说我的时评"体察细致"。这句话,我很爱听,短信在手机里保存了好几天。"体察细致",确实是我的有意追求。大概很多写时评的人都要经历这么一个阶段,即论述比较表面化、粗线条的"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1.
"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刚到外交部翻译室那天,主任过家鼎就这样告诉张维为。"总书记啊,总理、副总理啊,还有人大委员长、副委员长……"老过呷了一口茶,"当然了,还有邓。"  相似文献   

12.
每一个成功者都是一个阅读者。每个台湾文化人的成长轨迹都是不一样的,但是他们都在某个时候受到了一本书或很多书的自我启蒙,比如李欣频。除去她台湾广告界的“文案天后”、诚品书店的金牌文案的诸多光环,她给自己的每一天都是精彩的:与文字调情、跟创意恋爱、和旅行结婚、还孕育了很多书娃娃。天,这样说是不是过了,想想,只要有她心仪的书为伴,她就这样生活。  相似文献   

13.
话语     
《新闻世界》2010,(8):3-3
我有个问题想问很久了,你们知道"局部地区"在什么地方吗?那儿差不多天天有雨。 ——一位喜欢听气象预报的老太太的提问 小鞋嘛,穿一穿就松了! ——作家贾平凹戏说领导给下属穿小鞋  相似文献   

14.
乡村味道     
韩旭 《湖北档案》2013,(11):27-27
最喜欢乡村的味道。在乡村里,一株大树,一棵庄稼,一碗米饭,一碟酸菜,一坛老酒,一坝稻田、一条溪水,一道山坡,一个池塘,一杯清茶,一缕炊烟,一个眼神,——只要你仔细闻闻,这些都是有味道的,或香,或酸,或辣,或苦,或甜,它们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乡村的味道。"味道"一词,就和那"吃了吗"一样,在乡下人的嘴里使用频率最高。乡下人一见面,嘴巴还没有完全张开,"味道"一词就从嘴巴里蹦了出来。  相似文献   

15.
晓方 《新闻前哨》2011,(1):85-85
前些时,"蒙牛伊利事件"闹的沸沸扬扬,当事者的下作行为理所当然受到了人们谴责,而少数参与其间的媒体表现似乎也不大光彩。  相似文献   

16.
甄西 《出版参考》2011,(36):47-48
三、放弃"产业梦",走好"事业路",才是重新振兴之希望所在 实际上,与欧美大学出版相比,二战之后的日本大学出版,可以说从来就没有"风光"过,更没有"巅峰"过。在日本大学体制的框架内,日本大学出版仅仅是教学科研的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17.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新闻靠"眼睛"传神。古诗云:"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一个人有了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就会精灵许多。一个亮眼的标题,能在最短时间内吸引读者,抢得先机。成语说"画龙点睛",鲁迅说过:记人,最好记他的眼睛,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18.
娄炜栋 《新闻实践》2012,(10):52-53
细节失真就离"虚假新闻"近了一步 新闻稿要避免"千事一样"、"千人一面",细节便成了吸引受众目光的关键。艾丰先生说:"有特色的细节,常常成为一篇报道最生动、给人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有了一个个生动的细节,让新闻稿有血有肉,画龙点睛,也就是常常挂在我们嘴边的那句名言——细节决定成败。去年10月,我省成立虚假新闻投诉中心,至今已有10个月,受理投诉700余件,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的中国,社会安定、经济稳健,人们的财富不断积累,物质生活日益富庶。有道是"饱暖思淫欲":当生活过得丰衣足食时,人就会不思进取,开始贪图享乐和不务正业。人们对金钱与权力的盲目追逐,成为当今社会部分人群的生活全部。面对这一现象,大众传媒必须在意识形态领域有所作为。之所以要强调传媒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作用,是因为自传媒诞生那一刻起,就与意识形态有了天然的关联——正是通过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20.
万春 《大观周刊》2012,(7):141-141
“灌输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本原理。"灌输论"实际上是一种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与革命实践关系的理性认识,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在新时期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灌输论",提高灌输的效果达到灌输的目的,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