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康德在其《纯粹理性批判》巨著中提出的“人为自然立法”的著名命题,标志着康德所进行的是一场认识论的变革。他以宏伟的气魄,对传统认识论中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进行了根本的改造,实行了“哥白尼式逆转”,把认识论的中心从自然转到人上来,把主体在认识论中的被动的静态理论发展到能动的动态理论,确立了认识论中的主体性原则。康德的主体性原则意义极为深远,它的革命性精神已远远超出哲学认识范围而影响到人类文化思想领域。虽然它还具有先验唯心主义性质,但其理论价值和意义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曾经这样说:“在法国发生政治革命的同时,德国发生了哲学革命。这个革命是由康德开始的。”(《马恩全集》第一卷,588页)按本人理解:康德哲学的革命作用在于,不仅使哲学的重心由本体论转向认识论,而且使哲学由对认识客体的关心转向对认识主体的重视;康德哲学的主要贡献在于,对辩证法(认识论中的辩证法)的发展。直观与对象——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辩证建立康德认为,旧哲学由于陷入迷误而收效甚微,问题首先发生在对认识对象的错误理解上,他们把对象确定为超经验的、人的认识能力无法把握的“物自体”,这样一开始就将认  相似文献   

3.
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命题,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但却蕴涵着合理的内容。在认识论上,它反对了直观认识论,强调了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是康德“哥白尼革命”的开端;在本体论上,它反对了只从客观看待存在的机械物质观,强调要从主体看待存在。贝克莱的错误在于把这两个方面绝对化了。  相似文献   

4.
主体性原则是传统西方哲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解读西方哲学史的一把钥匙,追溯其思想渊源直到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标志其最终的确立,实现了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向,高扬了人的主体性地位,突出了理性与自由.这一原则的确立是西方哲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相似文献   

5.
主体性原则是传统西方哲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解读西方哲学史的一把钥匙,追溯其思想渊源直到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标志其最终的确立,实现了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向,高扬了人的主体性地位,突出了理性与自由。这一原则的确立是西方哲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相似文献   

6.
康德的三大批判第一次构建了人类知识的完整体系:知识体系、伦理体系、艺术体系。在认识论领域,确立了理性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哥白尼式的革命",完成了从认识对象到认识主体的转变;在道德领域,通过探讨自由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了以自由和责任为核心的伦理学体系;在审美领域,认为美与美感都属于人的判断力问题,判断力最完美最自由的体现就是审美,美学因而也获得了独立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纯粹理性批判》解决了康德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即“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但其最杰出的贡献,在于从认识论的角度阐发了能动的主体学说,强调人在认识中的主体能动作用,只有能动的主体才能真正正确地揭示人类认识的奥秘。能动的主体是认识的前提并贯穿在整个认识过程中,影响着认识的各个方面,主要集中体现在知识的构成和形成,知识对象的建立以及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关系等方面;并且,认识的主体性根源于“自我意识”或“统觉”的先验统一性。康德的主体理论对以后的各派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自我意识"是康德认识论哲学的核心和难点,蕴藏了康德认识论哲学的源头。康德创造性地提出"先验自我意识"概念,解答了休谟在认识论上的遗留问题,并突破了经验论和唯理论的藩篱,在认识论上实现了"哥白尼式的革命",由此影响了费希特、谢林以及黑格尔,开启了自我意识问题研究的不同流派。  相似文献   

9.
康德的哲学是在对近代英国的经验派哲学和大陆的唯理派哲学批判吸收的基础上形成的,他企图调解两派的矛盾,以先验理念为基础,在哲学上进行了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理性是其哲学的重要概念,尽管康德为理性划定了地盘,但理性仍然居于无上的地位,理性对认识、审美、道德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康德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是知识问题,它围绕着什么是知识,知识如何可能,人类理性的界限在哪里而展开。在康德之前,哲学家形成了关于知识来源的两类学说:经验论和唯理论。康德通过提出"先验感性论"对此实现了综合和超越,完成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相似文献   

11.
文学题材并非是简单地对文学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作出分类,它本身就是文学发展变化的历史产物。它不仅是文学史研究的对象,而且某几类题材被命名、被反复阐说、被赋予特殊的意义,这本身就形成了特定的文学史范畴。基于这一理论前提,本文对“乡土文学”和“农村题材小说”这两个现有文学史范畴并不当作一种既成事实进行接受,而对它的生成与使用以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动机进行考察,力图从一个侧面获至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信息。  相似文献   

12.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但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效果不尽人意,其原因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没有深刻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复杂的主客体关系"有关。拟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探讨它们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效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归纳目前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的基础上,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特殊矛盾及其他学科研究对象的特征,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以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观点,并从四个角度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14.
在学校生活中,未成年学生不仅生活在学习探究、劳动创造的环境里,而且还生活在一个人与人思想、品行相互示范的示范环境里。因此,建设良好的示范环境是当今学校加强未成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建设"就是对示范环境各要素(示范主体、示范客体、示范载体)的完善强化、改造限制、创新发展,从而保障未成年学生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郭嵩焘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同时也是一位颇有建树的学者。学术界对郭嵩焘的研究多集中在政治、外交思想方面,对其学术思想较少关注,本文尝试对其学术思想作一初步归纳。其特点是求真敢疑,不迷信权威;汉宋兼采,不分门户;经世致用,学以为政;研读经史,以养身心。  相似文献   

16.
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来展开讨论英汉两种语言中分裂句在信息内容上先后顺序的不同:汉语分裂句从已知信息到新信息,而英语分裂句是从新信息到已知信息。同时,对语序的不同所引起的句法结构上的差异也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罗国杰是我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家,也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学科体系建设的重要奠基人。他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深入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特征、研究任务、研究方法及其形成过程。对作为一门学科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研究和概括,推动了这一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有助于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繁荣和普及。  相似文献   

18.
审美制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具体表现,它较其他意识形态所具有的优势和特点就在于它形成于并且深深地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之中,人们把它当作“自己的法律”(禁忌)而自觉地遵循并成为对其行动给予暗示和支配的内在的化指令。因此,在“禁忌”意识形态凝视下,审美制度必然通过一整套表意系统保证主体的欲望表达,但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主体混沌欲望渴求得以全部表达的冲动必然要求通过审美变形对禁忌主题进行重新表达,同样进入审美制度的保护性机制中。在这里,日常生活就因包蕴着这两种复杂的欲望表达机制而成为审美制度的具象,因此问题的关键便指向了对“日常生活”化内蕴的阐释。  相似文献   

19.
阿多诺在马克思对商品二要素辩证运动分析的基础上,识别出资本主义商品交换的本质是理性主体对感性客体、社会先验主体对个体主体的僭越和支配,将对交换原则的批判转化为主客体批判,为同一性批判奠定了历史与社会语境;然而,由于割裂了商品交换同生产力发展、生产领域同交换领域的关联,他的批判彰显出理论与解放实践之间的紧张.  相似文献   

20.
美不是在知觉之前就已现成地存在着的(不管是在客观还是在主观),只是随着知觉行为的发生,由于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的重组,美才产生了,而且就产生在知觉中。在这种情况下,知觉不仅仅具有审美的功能,而且美直接取决于知觉;知觉直接地孕育了美,直接地成为美产生和存在的处所。只有在知觉中,客体对象才因为主体的加工而成为审美对象;也只有在知觉中,人才把符合条件的客体对象感知为审美对象。审美知觉和一般知觉所不同的是它不仅为主体提供信息和对客体作出加工,更重要的是还提供了一种肉身的身体———主体的享受。从知觉传递信息到通过知觉获得享受,这是人的知觉意义重大的一次分化。自此,知觉不仅具有认知的功能,同时还形成了审美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