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协商民主是在批评现代民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代表着当代民主的新形态。它强调公民的平等参与、理性思考和协商对话,对公民提出了协商民主素养的要求。培养公民的协商民主素养,需要一种特殊类型的公民教育——协商民主教育。协商民主教育就是让教育体现协商民主的精神,建立一种以协商为核心的民主教育模式,包括建立以协商为核心的教育治理机制,建设以协商为核心的学校和班级治理组织,构建协商课程,开展协商对话教学。  相似文献   

2.
公共服务中的公民参与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上的民主及其发展必然要求公共服务的民主参与。政府自身的缺陷、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以及政治现代化是公民参与公共服务的原因,而“治理与善治”理论、公民社会理论和行政民主化理论则为其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使公民有效地参与公共服务,需要建立起公民参与公共服务的显示机制、聚合机制、选择机制和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3.
在世纪之初,协商民主理论吸引了具有敏锐洞察力的国内学者的关注,他们以不同的角度分别从协商民主理论阐释、协商民主与政治协商、与公共治理、与民主建设以及与和谐社会构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西方现代民主缘于代议制的“少数人统治”而陷入困境,面临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主题变迁,其变迁的总体路径就是通过公民政治参与空间的转换即协商民主来寻求民主发展的突破。基于中国现实考量,协商民主之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价值内核是党群协商,其意义在于通过执政党与群众的直接对话与协商,将政治参与的主体从社会经济精英扩展为人民大众。  相似文献   

5.
参与民主和协商民主作为两个相互联系但又有所区别的理论和机制,在当前的理论和实践探讨过程中有时被混为一谈,这种情形不仅不利于二者的各自发展与借鉴融合,也可能对其产生错误的指导,阻碍民主实践的深入发展。因此,应当从两者对自由代议制民主的共同批判中初窥两者对负责任的公民、常态参与、实质平等、公民自治的共同追求,在协商民主论者对参与民主失败的反思与批判中审视和剖析两者在社会背景、发展策略、实现目标、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区别,在总结参与广度和协商深度之间区别的基础上,初步探索构建"参与性协商民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面对协商可行与民主理想间日益突出的张力,协商系统理论以更具包容性的系统视角来思考和矫正协商民主的“微观倾向”,成为西方第四代协商民主的标志。协商系统理论通过价值整合来突破精英协商的封闭性,从而有效吸纳普通公民的积极参与和新型平等观的建构;通过边界突破来拓展协商概念内涵和观念界限,以正式协商机构与公共场所的连接、正式与非正式协商方法的并用来牵引协商重心回归宏观场域;借助互动平台并运用多种方法,通过子系统间的分工合作与反复协商,使普通公民的声音和主张在不同场域间展开交流和互动,实现协商民主正当性与有效性的提升。协商系统理论不仅为协商民主适应复杂社会高速发展态势提供操作路径,更有助于将系统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可行思路和方案。  相似文献   

7.
网络协商是协商民主在新时期的重要实现形式,公民可以通过网络政治参与"近似地"实践协商民主的理想。鉴于网络协商民主中参与主体身份的开放、地位的平等、话语权的开放及网络本身的即时性等特征,公民参政的途径得以扩大,参政的热情和能力得以提高,这些都有助于我国的公民参政逐步走向成熟,并最终促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但是,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网络协商民主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正视这些缺陷,并通过进一步加大互联网硬件设施建设、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促使政府自觉发挥在网络协商民主中的功能等举措,使网络协商民主最终成为当前实现民主治理应该选择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8.
公众参与环境司法能够从公民环境权等思想资源中寻求到理论支撑,也能够从协商民主、合作治理等理论框架中得到自足性解释。但在我国的环境司法实践中,公众参与面临诸多制度困境,需要从理念上塑造和强化民主、权利和责任观念,在制度上放松对非政府组织的行政管制和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9.
协商民主是20世纪末期西方政治学界兴起的一种新的民主理论范式,是在对自由主义民主和共和主义民主的批判吸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协商民主理论传入中国,激起了中国政治学界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反思与探索。协商民主制度激发了政治参与和公民自治,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因此,仔细梳理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家关于协商民主概念的论述,理清协商民主作为一个政治过程所应该具备的要素,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西方的协商民主理论,吸取协商民主理论的精华来指导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是有基础性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来看,协商民主理论对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首先它能推进政治结构分化,提升政治主体能力;其次是扩大公民有序参与,再造政治运行过程;再次是有利于提升公共政策理性,推动政治关系和谐.与之相应,协商民主理论对中国政治发展也存在至少三个漏洞:在结构上,可能被借用为政府扩张的动因;在过程上,可能被稀释为无果而终的对话;在政策上,异质为"强势集团"为自身争取政策利益的"白手套".要发挥协商民主理论对政治发展的促进作用,需要做到:盘活体制内的政治存量,提高政治主体协商职能,培育公民社会,促进社会协商"结构增长";通过"赋理协商"和"赋权协商",实现利益有效表达与利益综合的有效衔接;开放媒体和社会监督,建立健全协商制度程序.现实情况下,政治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浸润协商理念比单纯地追求协商实践形式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11.
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民主范式在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社会治理中起了重要作用。近些年来,协商民主在新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的实践,创新了我国的基层民主制度。随着农村村民民主参政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提高,协商民主适应了我国新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政府与村民互动机制的要求,同时它也是解决农村治理中民主困境的途径。协商民主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运用有利于保证乡村事务决策的公正性,有利于控制权力滥用、防止腐败,也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协商民主理论强调公共协商和对话的重要性,倡导以必要的对话协商程序来实现民主的实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实现协商民主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它可以让协商民主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大公民参与广度的同时提升参与的质量,打破精英对话语权的垄断以实现政治平等;但同时通过网络的协商民主也面临着诸如"数字鸿沟"、"网络暴力"以及群体极化等风险。  相似文献   

13.
伴随公民意识的觉醒,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在全球兴起。我国的公民评议政府绩效经过十余年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最突出的就是政府绩效评估中公民参与往往流于形式,公民参与难以保障。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公民评议政府绩效研究的梳理,文章认为只有通过公民评议政府绩效,才能达到改进政府绩效的目的,完善政府管理,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从而最大程度上提高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增加政府的公信力。才能从比较中探求我国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未来的发展思路,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公民参与和宪政民主的巩固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公民参与研究:历程、问题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二十年来,公民参与在我国作为一项新式的民主理论与实践,已经成为国家民主政治发展和地方治道实践和变革的重要内容,促进公民有序参与已成为政界和学界的共识性话语。试图系统回顾和梳理我国公民参与研究的历史进程,探究其研究的缺陷与不足,并结合新形势新背景对我国公民参与研究进行展望,以期对公民参与治道变革实践与公民参与理论研究带来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民主的发展、全球化的国际形势等,都要求我国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实现更多的公民参与。公民参与已成为世界政治民主发展的热点,公共政策制定则是国家治理社会的重要环节,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已是大势所趋。分析了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背景、意义、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以期进一步促进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制定出有效的公共政策。  相似文献   

16.
国家实力的增强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则要依托一个稳定有序的政治环境,而公民政治参与的程度是衡量政治民主化水平的一个重要维度。少数民族政治参与是公民政治参与重要的组成部分,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特殊省份,而土族是青海独有的一个少数民族群体,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基于对互助县大庄村和下李村的实地调研,在对两村土族青年妇女的政治参与状况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影响其政治参与的诸种因素,以期为该地少数民族政治民主化水平的提高提供一定的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7.
政治决策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协商民主对政治决策的发展和完善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为政治决策提供“和而不同”的人民利益的价值取向;为政治决策提供公开化的信息和民意;为政治决策提供自由平等的民主参与;为政治决策提供合法性基础上的责任性。  相似文献   

18.
在英文文献中,城市研究所涉及的议题非常广泛,越来越成为研究者所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为此,本文对英文文献中的城市政体理论、城市制度研究、城市街区治理、城市治理与公共财政研究、公民参与等研究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以期为中国的城市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路。  相似文献   

19.
“民主恳谈”是在台州农村地区兴起的一种协商民主治理模式。自其诞生以来,经过各大媒体、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传播以及地方党委政府的不断规范与完善,使得现代治理理念深入人心,乡村政治生态得以改观,公民意识逐步形成,在民主实践中充分发挥了社会利益协调与基层矛盾化解新机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