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2年5月25日,中国西部博览会开幕,人们打开电视,或者到网上看视频直播,与往常不一样的是,成都“西部网链”直播室里一位身穿中国旗袍、长发披肩的“虚拟主持人”正流畅地用中、英、日等多国语言向观众直播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她”,就是中国首位网络互动电视虚拟主持人“江灵儿”。  相似文献   

2.
电视新闻直播报道可以说是对电视特性和新闻特性的双重回归,它的同步性、现场性和不确定性形成的吸引力,牢牢地抓住了受众的眼球。据调查,北京申奥成功之夜的直播的收视率超过了70%,“9.11事件”发生后的24小时里,美国CNN有线电视网和美国其它的几大广播公司的电视收视率最高达到了创记录的86%。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现场直播带来高收视率的同时,也伴随着不和谐的音符,电视现场直播的“忽悠”现象便是其中之一。2002年9月17日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向全球142个国家和地区的亿万观众直播对胡佛金字塔的考古活动。结果“近乎空白的探查”让观众颇…  相似文献   

3.
1997年,中央电视台先后对香港回归、大江截流、十五大进行了现场直播。大跨度、多视角、纵横捭阖、从古到今的形式,让许多观众和电视工作者认识到,除了文艺晚会和体育比赛以外,电视在重大新闻事件中能扮演无可争议的主角地位。那一年也被称为“直播年”。之后,新闻性直播在全国各地升温。1998年齐鲁电视台(现山东台齐鲁频道)开始对3.15消费者权益日、大学生供需见面会进行现场直播。在  相似文献   

4.
从央视的伊拉克战争直播到新闻界的“非典”报道,我们看到了我国新闻媒介在2003年发生的突破性变化。特别是在与我国民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非典事件”中,翔实、具体、迅捷的新闻报道让观众真正认识到了电视传媒的强大和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的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和经验积累,让电视直播越来越为中国观众所熟悉,电视直播成为了一种重要媒体报道形式,但在不同时期,媒介机构与观众对于“直播”的观念有很大差别。早期的电视直播强调提供事实,随着电视重大报道的增多,电视直播不仅提供事实,更是一种“媒介仪式”。近几年来,随着电视直播的常态化,其仪式功能有所下降,“直播”成了满足大众好奇心和观看癖的娱乐节目。  相似文献   

6.
白兰 《新闻前哨》2012,(7):69-69
一、电视新闻直播优势 “电视是一种即时传真的媒介”,鲍列夫认为“电视的一个重要审美特点是叙述‘此时此刻的事件’,直接播映采访现场,把观众带进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历史事件中,这一事件只有明天才能搬上银幕,后天才能成为文学、戏剧和绘画的主题。”电视的这种“现在时态”的本体特性使它有别于电影、报刊等媒介,广播虽然也属于现在时态的媒介,但它只能传播听觉形态的信息。所以,电视声画结合传播信息的特点又使它优于广播媒介。而最能体现电视即时传真特性的方式就是直播。与录播相比,直播节目的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7.
电视·广播     
《视听界》2007,(4):14-115
卫视市场的五大趋势,香港电视收视战打响.CCTV中视购物拒绝“黑五类”,整容节目女选手裸体手术被直播引争议,央视经济频道释放夏日激情,《艺术人生》毫无起色,年底可能告别观众,夫妻上电视“演”试离婚引争议。  相似文献   

8.
电视直播或电视节目直播,顾名思义,就是运用电视的技术手段,通过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将现场发生的事件,同步地演示在观众的电视屏幕上,让观众有亲临其境的现场感甚至参与感。电视直播不但要求组织策划者有相当娴熟的艺术功底,还要求他(们)能够运用电视的高科技特点,把“软件”与“硬件”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节目内容通过综合制作切换,技术运用,向千百万电视观众奉献精彩纷呈的图像画面和悦耳动听的电视伴音。电视直播的技术要求电视节目直播是图像艺术和电视技术的运用,技术的运用在于充分发挥电视设备的功能,而艺术就是电视…  相似文献   

9.
电视作为一种现代电子传媒,能把栩栩如生的图像和声音真实再现、记录还原,让观众如身临其境.现场直播更是电视传播的第一优势,无论是新闻事件直播、文艺活动直播还是体育赛事直播,都体现了电视媒体的独特价值和非凡的影响力.电视可以使观众产生强烈的现场感、参与感,可以让观众接受直观的视听形象信息,排除阅读文字材料时想象的差异性,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在众多的传媒手段中独领风骚.  相似文献   

10.
谷坚 《新闻实践》2011,(7):58-59
电视媒体区别于其他媒体的最大特点就在于直观,即所谓的“眼见为实”。而直播又是最能够体现“眼见”的手段。我们距离真相越来越近电视媒体在所有大众传媒中也许是最具客观性质的媒体,就像这次日本大地震展示给我们的画面一样,它甚至可以不加任何解说,单凭视觉和听觉,拉近观众与真相的距离,让观众产生真实、信服的感受。  相似文献   

11.
5月20日晚,湖南经济电视台本该直播的《幸运2000》综艺节目却被一档录播综艺节目《星际大联盟》替代,这表明曾缤纷五载的《幸运》系列节目走完了它生命的旅程,将永远成为观众记忆中的一个段落。《幸运》节目的“下课”,出人意料,观众和同行为之惋惜。曾记否,1995年12月23日,大型直播综艺节目《幸运3721》一开播,便给湖南电视观众送去了一股清新之风,一时间成为观众津津乐道的热点节目。它不仅成了湖南电视综艺节目的“点火”者和领头雁,而且为促进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繁荣和火爆起到了催化作用。之后,《幸跳》…  相似文献   

12.
电视现场直播以最快的速度、最逼真的形象同步向现场观众传递信息,把观众带到第一现场,在第一时间亲历“正在发生的历史”。据有关专家统计,直播和录播的收视率相差10个百分点左右。 尽管大家都知道现场直播是提升媒体核心  相似文献   

13.
在当下的电视语境中,"现场直播"早已为观众所熟悉。2001年的"9.11"事件、2003年的"非典"和"伊拉克战争",如催化剂一般推动着我国电视新闻直播的发展。2005年,中央电视台对"神六载人飞行"、"连宋大陆行"、"十运会"及"两会"的直播,不但让观众记住了一个个历史的瞬间,也再一次证明了对重大或突发事件的直播,对  相似文献   

14.
李森 《新闻传播》2009,(6):87-88
中国电视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实现了从“独唱”到“合唱”的跨越(独唱:指媒体单向播出:合唱;指媒体与观众的互动)——直播节目成为实现这个跨越的标志、正是在这种大趋势下.各类直播节目纷至沓来.各层次的嘉宾走进了直播间.电视节目实现了“合唱”的跨越  相似文献   

15.
贺蕾 《新闻窗》2013,(4):33-34
体育解说评论,顾名思义就是对体育比赛进行的解说与评论。观众习惯了看电视或听广播体育赛事直播时听到解说评论员的声音,然而少有人会认真地问一问:为什么体育赛事直播总要配备解说评论员?体育赛事直播一定得有解说评论员吗?答案显然并不总是肯定,下面的回答或许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优秀的解说员可以让观众随着比赛进程的发展或喜或悲,或惊呼,或捶胸顿足,他的话语与见解甚至能够成为球迷在赛后谈论赛事时反复引用的‘经典’;而糟糕的解说员则会让球迷反感,甚至产生想关掉电视声音的想法。”  相似文献   

16.
刘敏 《传媒观察》2004,(8):17-18
今天。凡有世界性的体育大赛,电视的全面直播已经成为体育迷的首选,电视以及网络的赛事直播无疑把观众带到了现场,几十秒钟的延播丝毫不影响观众置身赛场的冲动,仿佛赛场被扩大至整个地球村,让电视及网络观众与现场观众同步喜怒哀乐。进入信息时代后,新兴媒体蓬勃兴  相似文献   

17.
透视"平民化娱乐节目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4年 4月 2 6日 ,江苏电视台综艺频道对其颇有口碑的《超级震撼》栏目予以改版 ,全新推出一档日播型直播综艺栏目———《震撼一条龙》。这个以普通观众参与竞赛为最大卖点的“一条龙”节目集竞猜、互动、娱乐于一身 ,开播一个月即吸引当地观众逐步追捧 ,成为继“电视民生新闻”后电视节目形态上又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一、电视体制改革视野中的“平民化娱乐节目现象”体制改革是中国电视业孜孜以求的目标 ,这里面既有市场诱因 ,也不乏新闻理念变革的内生动力。但是 ,在这个渐进的体制变迁过程中 ,一度普遍的集团化声浪因为“形式主义”…  相似文献   

18.
“电视问政”节目是一种利用电视媒体直播问责官员的电视节目,自2010年在湖北、广东、浙江等多个省市兴起之后,凭借着搭建政府部门与百姓沟通的桥梁作用,吸引了观众的支持和长期关注.不过,电视问政火爆电视屏幕的背后,制作者也应未雨绸缪,其节目的发展之路该如何走得更稳当?本文拟通过对“电视问政”节目的策划、制播以及取得的社会反响进行分析,探讨该类电视节目如何获取受众的认可,进而产生最大化的辐射效果和影响力,最后对问政类节目未来的发展提出思路.  相似文献   

19.
经过“97现场直播年”之后,中国的电视新闻类节目在制播形式或节目构成上有了较为重大的突破,现场直播报道方式在探索与求新中不断走向完善和发展。打捞中山舰、柯受良飞跃黄河、小浪底工程截流、世纪奇观──海尔·波谱营星与日全食同现苍穹、香港回归72小时直播以及98年的克林顿访华报道等等,多次成功的直播报道已逐渐在新闻界同仁和观众中形成共识,即重大新闻事件采取现场直播报道方式可以充分展示电视跨时空传播的优势。电视语言的时空关系,作为电视理论的基本命题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被提了出来,而电视现场直播由于具有即时…  相似文献   

20.
拯救生命永远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跨越海峡的拯救生命行动更因其难能可贵的同胞亲情吸引了众多的电视观众。2001年6月13日,两岸三地电视台的全程直播,华语电视名播吴小莉、刘海若、王佳婉的倾情演绎相信使这一天的“生命20小时——两岸拯救陈霞行动全直播”成为那个夏天亿万观众魂牵梦绕的记忆。捐献骨髓、救助生命也因此成为中国民众新的爱心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