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庐隐是中国二十世纪第一代女作家群的杰出代表,她凭借"问题小说"与冰心齐名。庐隐的作品总是透出悲哀的意味,是一位悲哀的叹美者。本文试图从情与理、爱情与婚姻、传统与现代等几个方面,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女性性别立场来探究庐隐笔下知识女性的生存困境,并以此为视点来探视庐隐的女性文学创作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庐隐是一位富有浪漫精神的女作家,她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然而,严酷的社会现实粉碎了她的美好理想,使她陷入了巨大的失望和无边的悲哀之中。她借助手中的笔结合自己的经历描写婚姻恋爱问题,在创作中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表现当时青年知识分子在要求个性解放、追求理想爱情时的苦闷感伤情绪,藉此来抒发个人的感伤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3.
在《寄燕北故人》一文中,庐隐说,"因为这悲哀造成的世界,本以悲哀为原则。不过有的是可医治的悲哀,有的是不可医治的悲哀。我们的悲哀,是不可医治的根本的烦冤。除非毁灭,是不能使我们与悲哀相脱离。"庐隐是五四时期具有浓厚感伤主义色彩的一位女作家,正如苏雪林所言,她的作品"总是充满了悲哀、苦闷、愤世、嫉邪,视世间事无一当意,世间人无一惬心。"综观庐隐的人生及其创作,悲哀之情与感伤主义都充盈于其中。  相似文献   

4.
庐隐是五四时代具有叛逆精神也是极为悲情的女性作家。庐隐的很多小说都涉及到死亡这一敏感的话题,死亡意识始终贯穿庐隐的创作过程。苦难的身世和对生命的体验,让庐隐感受到人生的悲观与缺陷,感受到生活的艰辛与冷漠。爱与生、爱与死在庐隐笔下得到另一层的阐释,让我们感受到庐隐悲观的的人生态度以及在悲哀中进行精神家园重建的韧性。  相似文献   

5.
庐隐的短篇小说<丽石的日记>通过对两位女性之间的一段爱情悲剧的描绘.展现了觉醒的女性的婚恋爱选择在现实生活中的失败,文本体现出明显的女性主义色彩.试图立足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对<丽石的日记>进行再解读,并以此探讨庐隐的女性主义思想的历史成因及内在矛盾,反思当代女性主义者致力追求的终极旨归.  相似文献   

6.
庐隐《或人的悲哀》以书信体形式演绎了女主人公亚侠的一出生命悲剧,其沉湖自尽是她不得不走的无路之路。敏感脆弱的心灵使亚侠坠入感情的漩涡而终致病痛折磨;理想爱情的缺失令她茫然无助;探究人生究竟的不可得又使她陷入积极介入者与无用零余者的泥沼。  相似文献   

7.
庐隐是“五四”女作家中的翘楚。她通过小说表达了对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的追求,以及追求中的迷惘和困惑,她的作品中充溢着浓重的悲哀情愫。这种情调的形成,既来源于作者个人的生命文化体验,也源于时代大气候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庐隐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致力于女性写作的作家,她的作品绝大多数与女性有关,对女性悲愁、哀怨命运的咏叹是其作品的主要内容。庐隐是在“五四”时期登上文坛的,五四运动爆发时她刚好20岁,她从1921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她的第一篇小说《一个著作家》到1934年因难产去世,短短的十三四年间,她一直以一位“五四”时代女性的切身经历和体会,书写女性的生存窘境、灵魂的痛苦与挣扎。她的笔端流淌着五四女儿们一串串凄切哀婉的故事,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悲哀的女儿国。庐隐是五四女性悲歌的咏叹者。她把从悲哀中求索到的人生的本质以及各种悲…  相似文献   

9.
庐隐在十三、四年短暂的创作生涯中,以她富有个性色彩的创作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鲜活的生命印迹。本文从庐隐创作的审美心理活动、表达才能、真挚情感的流泻、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等方面,特别是就庐隐创作中所表现出的生命体验和生活经历的个体感受及其作品所显现出的悲哀情愫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0.
庐隐的创作生涯虽不长,但留下的作品却颇多.她的小说展现了"五四"时期觉醒女性的反叛、探索精神和悲哀、迷惘的心理状态,形成了悲郁、探索的精神特征.这种精神特征与西方"世纪末"情绪的影响和庐隐自身的情感经历、生命体验密切相关,也是庐隐独特的审美选择和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1.
万谊  乔建中 《文教资料》2008,(33):18-20
庐隐是中国现代文坛上风格独具的"感伤派女作家".她的小说中充满感伤情调和悲哀色彩,是时代文化心理和作家独特经历的综合产物.庐隐通过对悲哀的叹美来寻觅人类生命的底蕴.  相似文献   

12.
"五四"女作家庐隐以"不仅仅作个女人,还要作人"发出了对旧世界的呐喊,因此,很多人在探讨庐隐的创作时,往往只注意到了她的战斗性,却忽略了其创作的基调--悲哀.纵现庐隐的小说,感伤情调贯穿始终.本文仅从悲哀的情绪、清冷的意境、清幽的语言三个角度对庐隐小说的审美性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3.
女作家庐隐在强烈的抒情中形成了自己伤感,悲哀的艺术风格,有人认为是“只知伤感愤懑”,“是表现了她的厌世思想”,笔对此持不同观点,庐隐在伤感,悲哀的外表下包涵了丰富的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情调哀伤、幽怨,这不只是庐隐小说的读者和研究者对庐隐小说创作较为一致的看法,同时也为庐隐自己所承认。在《庐隐自传》中,她说:“我简直成了一个悲哀的叹美者。”统观庐隐的小说创作,从最早出版的《海滨故人》到三十年代问世的《归雁》、《女人的心》,其中创作集《曼丽》虽然曾露出“转向”的端倪,但“庐隐她只在她那‘海滨故人’的小屋子门口探头一望,就又缩回去了。”所以,就总的倾向看,哀  相似文献   

15.
作为五四第一代女作家群的一员,庐隐又是鲜明的具有自叙传性质的作家,本文主要从三方面剖析她的女性意识,并以作品为例探讨她的散发悲哀的女性视角的独特。  相似文献   

16.
庐隐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致力于女性写作的作家,她的作品绝大多数与女性有关,对女性悲愁、哀怨命运的咏叹是其作品的主要内容。庐隐是在“五四”时期登上文坛的,五四运动爆发时她刚好20岁,她从1921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她的第一篇小说《一个著作家》到1934年因难产去世,短短的十三四年间,她一直以一位“五四”时代女性的切身经历和体会,书写女性的生存窘境、灵魂的痛苦与挣扎。她的笔端流淌着五四女儿们一串串凄切哀婉的故事,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悲哀的女儿国。庐隐是五四女性悲歌的咏叹者。  相似文献   

17.
福楼拜的著名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爱玛因不满于婚姻的平淡而去追寻理想的爱情生活,她先是与人私通,被无情抛弃后,又与人偷情,后来也被遗弃,而她在追求所谓理想爱情的过程中,不仅耗尽了包法利的全部家财,也使自己债台高筑,在爱情的幻灭和债务的催逼下,只得服毒自杀。本文拟从爱玛对爱情的一生追求来探讨她这种理想爱情追求背后的悲哀,从而分析爱玛的爱情悲剧。  相似文献   

18.
凌娟  陈才斌 《文教资料》2007,(18):72-73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坚定的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贵族妇女形象,她的爱情悲剧是她的性格与社会环境发生尖锐冲突的必然结果。而本文将从她的爱情悲剧入手来探寻造成安娜这类女人悲哀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坚定的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贵族妇女形象,她的爱情悲剧是她的性格与社会环境发生尖锐冲突的必然结果.而本文将从她的爱情悲剧入手来探寻造成安娜这类女人悲哀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爱玛的爱情始于诗意的幻想,终于堕落的欲望。她一辈子以“爱”为理想和人生寄托,可在实践“爱”的过程中却逐渐迷失于情欲的满足和物欲的享受,与追求爱情的初衷背道而驰。爱玛对爱情的认识存在误区,她的爱情悲剧实质是异化的悲剧,即把爱的实现建立在物欲和情欲的满足之上,结果物化了爱情,也物化了自己,最终变成男权社会的牺牲品。她的爱情观及其实践对当代女性同样具有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