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三年了,带着这班学生一起度过了三年的学习生活。我不敢说对每个孩子都了如指掌,但是,对于孩子们的脾性和做事的习惯、态度,我都已经很是熟悉了。这个学生写字不好,不是因为他对笔画的控制不好,而是因为他做事心浮气躁,我要纠正的不是他的笔画,而是他的心性;那个学生总说他被别人欺负,也不是因为他真的胆小怕事,而是他很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而且自身的情绪容易失控导致了同学对他的不友好,所以我要在他的情绪管理方面多些引导。那几个成绩不理想的孩子,有个别确实是因为学习的接受能力不行,但大部分还是因为懒惰和做事的马虎应付,知道了这  相似文献   

2.
道歉言语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召锋 《考试周刊》2007,(18):58-59
道歉语属于补救性质的言语行为。恰当地使用和解释补救性话语是交际能力的一个较复杂的方面。知道何时进行道歉和如何道歉在许多言语社区里都是礼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道歉言语行为也就成为话语分析家和社会语言学家着力研究的一个课题,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对道歉言语行为的含义、道歉的功能、道歉的策略三个方面来对此项课题进行研究,以期对人们的日常交流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提高学生的化学问题解决能力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目标。然而,实践表明,中学生独立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并不令人满意。这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同一类型的问题,即使是接触过多次,稍微变换,就不知如何解决;解决问题时多次出现同样的错误;看到问题,尤其是不熟悉的问题,不知从哪下手……这些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学生化学知识的缺乏,而是因为没有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灵活选择和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关键,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化学问题解决可以采用哪些策略呢?如何培养学生掌握这些策略?本文依据化学问题解决的机制,谈一下个人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乞讨权”的法理分析——从人权和自由的角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乞讨权"的提法不甚科学,乞讨不是人权或权利,而是一种"自然自由"和实现"救济权"的手段。自由的行使都是有限度的,即不能侵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手段的行使也有合法与非法之别;这为政府"限制乞讨"提供了道德基础和法律基础。乞讨不是人权,也不是目的,但以乞讨为手段实现的社会"救济权"却是人权。容忍"乞讨"是行善和文明的表现;适度地"限制乞讨"则是一种更大的文明,而且也符合国际人权公约的原则和规定。  相似文献   

5.
通过调查,大学生普遍认同法律的重要性,但对法律的认知能力不强;相当关心法制建设,但对法制现状缺乏信心;知行不统一,缺乏法律思维方式;具有维权意识,但法律的运用能力欠缺;对法律的价值评判受制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重要的不只是传授法律理论和法律知识,而是要增强法律的权威意识,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宽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一天 ,一位同学把我的课桌弄倒了。老师看到这一切 ,却在一边窃笑。我尽量控制自己不哭出来 ,默默地扶起课桌。老师、同学都没有对此向我道歉。这一天 ,我都很难集中精力学习 ,一直在想 ,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事。处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人空间来容纳身体与财产。外人侵犯了他们的私人空间 ,就应当道歉。这与我们社会的传统相符。不道歉、不表示忏悔是不礼貌的态度、粗鲁的行为。它也传达着这一隐藏信息———被冒犯的人不重要。当教师宽恕粗鲁的行为、不要求道歉时 ,他们是在他人的示意下对这个人表示不尊重。教师嘲笑学生的不幸 ,说明他不…  相似文献   

7.
一题多解对于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教材和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但一题多解的最终目的不是来展示有多少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也不是所有的题目都需要用多种方法去解决,而是要寻找一种最佳、最近的途径。也就是  相似文献   

8.
哥德巴赫猜想简要证明不是哥德巴赫猜想完备、充分的证明,而是想把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的方法交给大家去掌握、讨论。该证明揭示了哥德巴赫猜想与生命计算机原理的关系,即这是属于数理形式本体论中哥德尔计算机类型的既可证又不可证的数学问题,而不是形式主义的可证或不可证类型的数学问题。  相似文献   

9.
你会道歉吗     
啦啦啦……阿可,我们去玩纸飞机吧,我们来一场空中大决战!阿可……你怎么不说话?哦,我知道了,一定是糖吃多了,把嘴给黏住了,哈哈哈……恐怕不是人家小气,而是你不会道歉吧!这你就不知道了吧,做了错事儿可不能只用“对不起”三个字来当挡箭牌你的道歉一定要得到别人的原谅才算是成功呢。我是有名的捣蛋大王,一天到晚得向别人道歉,很有经验哦,还是让我来教教你吧。 闹闹法宝一:道歉时态度一定要真诚,如果你满不在乎地或是笑眯眯地去和别人说对不起,别人一定会更生气的。道歉有什么难?不就是说“…  相似文献   

10.
当代大学生求学、求职、求发展的压力都很大。面对琳琳种种的问题,用哪种心态面对?用什么方法解决呢?“智者无惑”!不是说智者没有问题,而是因为他们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智慧,总能把问号变为一个感叹号,让问题迎刃而解。我曾写过这样一句话:“生命就是一连串的问题,假如你不是解决问题的一部分,那你就成为问题的一部分。”如何智慧地解决问题呢?人说:“四十不惑”。我虽不能如此自诩,但四十岁时,在一部书里写下了如下一些解决问题的感悟:生命就是不断向问题挑战的历程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问题的世界,问题可以说是无时无刻不存在。从某个角度讲,…  相似文献   

11.
新形势下,语文作业已经不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的重要内容,学生的每一次作业都是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通过作业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知识的不断运用中,在知识与能力的不断互动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  相似文献   

12.
道歉的艺术     
☆如果你觉得道歉的话说不出口,也可用别的方式来代替。吵架后,一束鲜花或许就能让你们冰释前嫌。☆切记道歉并非耻辱,而是真挚和诚恳的表现。伟人也有道歉时,丘吉尔起初对杜鲁门的印象很坏,但后来他告诉杜鲁门说自己很抱歉以前低估了他——这句话其实是以道歉方式表达的赞誉。  相似文献   

13.
自学能力包括能独立完成学习活动的能力、组织学习的能力、自我检查和自我监督的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培养学生能力”的主张,吕淑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但传统的“应试教育”重升学轻能力,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同绕“升学考试”这个核心转动,围绕着高考、中考和各级统考、会考的指挥棒转,学校的教育管理目标普遍带有急功近利的倾向。  相似文献   

14.
所谓问题教学法,就是通过设疑置难,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分析问题症结所在并尝试解决问题,以问题的解决来锻炼学生主知能力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从其心理机制看属于探究性的,使用这种方法时。学生掌握的知识不是教师直接提供的,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的。  相似文献   

15.
一个明的社会,不仅是基于法律的,更是基于道德良知的。但中国的现实是,几乎很少有人把道歉作为一种道德要求,也几乎不会有人因为良心的声音而站出来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16.
浅析法律移植与法律全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移植是法律全球化进程中最重要且最富成效的发展手段。但由于各国的法律传统、国情、法制现代化的动力等不同,因此,在全球化时代进行法律移植,更应该关注的不是具体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条文,而是他国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目标价值。  相似文献   

17.
智力是什么智力是什么?我国古籍中无此名词,虽然在日常用语中有很多同义语词,然而对智力却没有一个总的说明。国外也是如此,几乎每位著名的心理学家都有自己对智力的定义,但是也都不能说明智力的实质。于是有人就悲观地认为“根本不存在智力这种东西,因此要给它下定义,当然是徒劳的。”我认为智力是客观存在着的,不能因为现在还不能完全了解它的全貌就否认它的存在。要搞清智力到底指的是什么,首先要明确智力属于认识范畴,因此有些属于技能技巧的东西就不能列入其内。例如平时说的朗读能力、写作能力、运算能力等等,这些“能力”更多的是属于技能技巧的性质,不是智力。明确这一点有它的实际意义。譬如一个学生由于受过训练,因此心算速度很快,另一学生因为缺乏这方面的练习而表现出心算有些笨拙,但不能据此就判断后者的智力发展水平较前者差,因为心算主要是技能训练的问题。其次,应该  相似文献   

18.
余蕊之所以留意起麦暄,不是因为他的帅气,不是因为他精湛的网球技术,更不是因为他是班里的问题少年。余蕊看人从来都是站在对等的角度,不仰视,也不俯视,不羡慕,也不鄙夷。但那天麦暄把小姨给他的毛毯从楼上扔了下来,砸中了刚好经过男生宿舍的余蕊,一切就发生了微  相似文献   

19.
杜强  马兆敬 《考试》2003,(6):51-52
纵观整个科学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科学上的许多重大发明不是由解决问题的人促成的,而是由发现问题的人在平常中看出异常而促成的。人类的认识就是在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社会实践中向前发展的。实际上,提出一个正确的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因为它是发明创造的前提,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源泉,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先决条件。从目前历史教学情况来看,对学生发现问题意识的培养还欠缺,学生因而形成了等待老师向他提出问  相似文献   

20.
美国著名人类文化学家玛格丽特·米德通过对萨摩亚人和三个原始部落的田野调查研究,就青春期女性心理发展特点的决定因素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认为青春期女性的反叛,不是因为生物因素,而是完全决定于文化因素.原始部落的少女没有文明社会中的反抗现象,根本原因在于两种文明的不同.她的理论对女性心理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也受到许多实证主义心理学的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