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阐述了默会认识论对两种意识——辅助意识和集中意识——相区分的基本观点,在意识维度上解析其中蕴含的"from-to"动态结构和"认识者"的理论地位,在身体维度上以人在身体中的"寓居"为基础,凸显了人类知识的身体根源和新的身心二元论,继而在运动技能的层面落实默会认识论的各个元素,实现对运动技能的作用过程进行默会认识论层面上的诠释,并以"范例"概念为基础,解析从运动技能到运动技艺的跨越中所蕴含的认识论内涵。结论:在体育哲学角度应用默会认识论,一方面能实现当代体育与古希腊哲学、古希腊体育运动中蕴含的"实践智慧"相承启的哲学史价值,另一方面发现体育运动中"经验"的哲学认识论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2.
在体育哲学中,对"技艺"与"体育技艺"概念的讨论由来已久。在神话考据与哲学认识论-本体论辨析的基础上对"技艺"与"体育技艺"概念进行"考辨",有助于形成对两者更为全面的理解,认清其中的差异。在神话考据维度上,挖掘在神话中蕴涵的"普罗米修斯-代达罗斯"的技艺之知的人类知识线索,确立"技艺"在人类知识中的核心和源始地位及"体育技艺"对其的承袭关系。在认识论-本体论维度上,海德格尔、德雷福斯与波兰尼的思想与理论创见,确定了"体育技艺"在体育哲学中的本体论与认识论地位,"体育技艺"所呈现的色彩使之更为契合体育实践;最后实现"体育技艺"在体育哲学中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上的进一步整合,挖掘"体育技艺"对古老身体技艺之知留存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描述了在西方体育社会学中两种主要的体育产生根源——"体育起源古典时代说"和"体育起源近代说"的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这两种体育起源说的基本争论和身体与社会、个人和体育间的关联,形成身体维度介入体育起源说分析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由此在身体维度的视野下,凸显了体育起源古典时代说的身体机械论的特征,凸显了体育起源近代说中后现代思维模式下,对身体的理解及身体中介性、场域性的特征.最后,通过反思古典时代说与近代说中存在的对身体"虚化"抑或"实化"的两种预设,检讨两者对身体的认识遮蔽.在此基础上,以布迪厄惯习理论为理论出发点,借助体育惯习的概念对身体功能与身体意义的融合作用,尝试构建体育起源惯习说的理论解释框架,阐明体育起源是一种惯习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高强 《体育与科学》2012,33(2):16-20
本文首先阐析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说,具体展示了实践智慧中蕴含的实践知识性中的权衡和直觉这两个概念和实践智慧区别于理论智慧的身体性特点,将其落实在伦理学和政治学层面上的个人的善于国家的善这两个维度上。继而,从古希腊体育运动中蕴藏的身体——自然、个人——国家这两个隐喻出发,揭示古希腊体育运动中包含的实践知识和与实践智慧的相互契合。最后,以体育与知识的关系为基础,凸显古希腊体育运动中的实践智慧在体育哲学的认识论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体育与科学》2017,(1):52-57
教会女学打开了封建思想对女性身体的禁锢,西方体育成为近代女子身体思维转向的逻辑中介。梳理津教会"兴女学"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从西方审美、社会意识和性别差异视域解读近代女子体育身体观,分析身体观生成的内在逻辑。研究认为,津教会"兴女学"中的体育教育大致可分为初创、发展和鼎盛三个时期;西方"身体—主体"审美哲学及身体思维"体现逻辑"成为近代中国女子体育发生、发展与延续的内在张力;西方教会平等、自由、博爱的社会意识成为中国近代女子体育价值观转向的逻辑中介,教会女学推进了近代女子体育的勃兴;西方哲学对"男性中心主义"的思维批判对女子体育身体观的历史生成起到规范、导向和动力作用;近代津教会"兴女学"思潮影响下女子体育身体观生成逻辑表现为"工具理性→情感理性→个体自由和自我价值理性"的演化程式。  相似文献   

6.
《体育与科学》2017,(6):22-26
法国体育哲学有着自身发展的逻辑轨迹与思想历程。与法国巴黎笛卡尔大学教授、泛法哲学学会主席Bernard Andrieu先生的访谈勾勒出法国体育哲学的基本轮廓:区别于英语世界与国内体育哲学的发展轨迹,法国体育哲学源起于法国体育史的研究,历经了"体育教育史"、"身体史转向"与"现象学化"三个阶段。在其中法国三代体育哲学学者对身体概念的思考与身体历史展开是基本逻辑线索。困于语言与研究理路的差异,法国体育哲学研究与世界体育哲学主流的交流与合作存在一定隔阂。作为第三代法国体育哲学学者代表的Bernard Andrieu教授致力于形成体育哲学研究专门机构与宽泛研究议题下的国际合作研究,试图将法国体育哲学的研究进一步推广,与国际体育哲学展开对话与交流。  相似文献   

7.
体育科学研究认识论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当代科学发展规律的认识探讨,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结合体育科研工作实际,提出了体育科研仪器的悖论,分析了微观研究的主要特点,指出了数学方法在体育科研中的局限性,强调根据具体研究情况正确选择适当的科研方法等。  相似文献   

8.
高强 《体育科研》2016,(1):52-56
本文首先概述了茅鹏所提出的体育智慧学说,分析了其对体育运动中“技艺”的智慧禀赋,探讨了“技艺”与“明智”的关联,趋向于“科学化”的过程,以及对“简单论”、“二元论”的批判;再者本文引入了亚里士多德的“技艺”学说,在“技艺”概念在体育运动中的适用性和“技艺”、“明智”的辩证关系维度上考量体育智慧说的哲学内涵,发扬体育智慧说对传统认识论的反思和知行观的把握。最后本文引入了“技艺的实践习惯”和“科学的技艺内涵”两个概念,尝试在当代认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体育智慧说形成补益。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因社会背景、教育体制与教育理念、体育的不断发展与丰富等因素的影响,其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等有了更丰富的内涵,体育的标志性物质载体--身体,倍受体育课程的关注,身体、体育、体育课程的研究也变得异常活跃和复杂,这个时期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必须有所选择,简化身体活动背后派生的丰富内涵,挖掘出学校体育可以且应该承载的内容,遵循课程的"知识"本质.  相似文献   

10.
我国妇女体育发展的四个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对身体认知权利的获取程度、受体育教育的程度、女性体育人物的数量和质量、女性在竞技体育中的参与度这四个维度分析近代中国妇女体育的发展.认为:身体解放是首要的解放,获取身体认知的权利、体育教育、参与竞技运动表现的是身体的解放.夺取身体认知的权利是对男性统治的抗争;妇女体育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竞技运动不仅表明了女性的身体权利,也表明了女性有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和权利.女性体育代表性人物的大量涌现,是妇女体育发展的结果,反之又促进了妇女体育的发展,展示了妇女体育的发展从自在到自为的进步.  相似文献   

11.
为应对人类进入20世纪末以来由体育活动缺乏所引发的健康危机,身体素养(Physical Literacy)概念被重新诠释、凸显并成为当前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重要指向。身体素养的理论基础是典型的具身哲学,其概念主要基于一元论、现象学及存在主义,其中一元论作为身体素养的本体论基础,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则构成身体素养的认识论基础。从概念界定角度而言,身体素养情感(动机和信心)、动作(运动模式和身体能力)、认知(知识和理解)等维度的发展与形成均具有鲜明的具身倾向。在学校体育实践中,只有充分理解身体素养的具身性,创设丰富的环境可供性使学生与之互动,从情感、动作、认知3个具身维度全方位发展学生的身体素养,才能促使学生通过“我可以、我掌握、我明白、我行动”的发展路径实现终身体育参与,促使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并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解析当代日本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体育价值取向:体育的价值在于人之为人;体育的价值在于身体教养;体育的价值在于人性复归,并对此进行了哲学辩证与逻辑推理。研究表明,体育的起源与体育的本质仍是体育价值取向这一问题争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13.
在对当代竞技体育本质反思的基础上,认为人之身体的失落是其本质异化的根源所在。继而引入西方身体哲学中的身体显现、身体认知、身体符号等核心思想,对同样起源于西方且根植于身体活动的竞技体育本质进行与之相应的身体哲学解读。研究认为,在现有竞技体育本质研究背景下,竞技体育中身体存在的唤醒与身体地位的复归是身体之于竞技体育而言的本质所在,且具体体现为身体的释放与生成、身体的认知与超越、身体的社会表征与文化承载。  相似文献   

14.
利用文献资料法及逻辑分析法对日本体育概念发展的四个时期--"养生论"时期、"身体教育"时期、"通过身体活动的教育"时期和"运动中的教育"时期进行分析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日本把体育看作是一个学科概念,这几个时期体育的概念是不断进化的,呈现出由重视"身"的发展到重视身体教育的发展,再到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到重视"运动"的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以村上春树对长跑的思考为线索,贯通了从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近代萨特、加缪哲学的身体思想理路;以村上春树的意识升华为节点,解释了无重力愿望对人之意识影响、"当时在"的身体觉醒进程、体育社会拟态空间构建等。并认为:1)长跑、马拉松等体育方式是现代性的"禅";2)体育哲学是"生于罅隙中的热情",体育学的哲学奠基这一定位更有助于其学科的"灵魂转向";3)通过体育运动"体悟"式地理解形而上问题,是哲学亲近普通人的重要桥梁。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体育界出现3种"素养"理念:"体育核心素养""身体素养"和"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通过比较研究发现,"体育核心素养"在与教育界保持一致的努力中,延续了以往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路线,试图整合知识、技能和态度多个维度,以构建体育核心素养体系,该理念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身体素养"以世界的眼光结合认知论的理论架构,重构我国体育的基本结构和认知,其解释力已经超出以往我们对体育的认知范围,对突破体育学术研究边界具有重要意义,该理念已被《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所采用,进入实际操作领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则对体育学科如何衔接核心素养教育改革进行探索,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落实到教学的所有方面和环节,从而培养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尽管以上三大理念都还存在一定争议,但它们共同形成了当前我国体育改革和体育教育改革三股具有影响力的理论力量,之间的分歧与争议有利于形成新的学术讨论焦点。  相似文献   

17.
解释学视域下的体育本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马德浩 《体育学刊》2011,18(3):14-19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重要特征就是对生成与差异的强调。其实,体育也处于一种不断生成的状态,这种生成的内在趋力使得体育在不同的语境中获得了不同的含义,这种多元的差异性正是体育本质之争的症结所在。后现代主义者对生成与差异的强调也促使他们认为多维度的描述比单纯的定义更能接近事物的本质。基于这种思考,从解释学的角度论述了体育的4个基本维度,并认为只有紧紧抓住身体、感性、超越以及非生产性这4个维度,并结合特定的情景对体育进行不断描述和解释才能真正地理解体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面对精神式微的当今教育,学生精神铸造亟待体育课程来"补钙"。理性主义虽然是构建体育课程的基本逻辑,但是理性化对人的精神关注极少,并不断解构了体育课程设计的精神内涵,割裂了体育课程对学生身体与精神的关系,致使体育课程缺乏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文精神。"苦"心志、"劳"筋骨和"求真、向善和审美"等精神考量绝不是简单的课程理念转变、课程内容的增减和方法创新,而是一种课程思维方式的转变,是当代体育课程改革在反思理性主义基础上的一次超越,是完成体育课程"增值"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法和逻辑分析法,重点对身体何以成为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研究的重要之维进行了较为充分而科学的论证,并在全面检视与深刻反思中国学校体育思想传统研究路向及其"身体"维度研究缺失的基础上,展望了基于"身体"之维的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研究的四个可能面向,以期进一步创新、拓展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研究的内容,挖掘、彰显"身体"之于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及其研究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研究认为:(1)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研究的"身体"维度不仅能够成立,而且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基础性的本体性的研究维度,具有坚实的理论依据、实践基础和深远而重要的意义与价值;(2)"身体"与学校体育思想之关系研究、中国学校体育思想历史变迁之"身体"解读、"身体"危机的学校体育思想根源及其现代学校体育身体观建设、基于"身体"之维的中国特色学校体育思想体系的现代建构等4个面向值得给予更多的关切。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按照逻辑学的概念定义方法,将体育定义为:体育是以改造人类自身生物属性为效用的身体活动,并对体育属概念下的同类事物进行了判定,并对民间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进行定义和划分,确定他们之间的基本隶属关系,即体育按阶层划分可分为民间体育和官方体育。民间体育包括民族体育;民族体育包括民族传统体育、消失的民族民俗体育和民族内的近代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包括现存的民族民俗体育及其以外的传统体育;已消亡的民俗体育不属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体育及其相关概念,明确它们的内涵和外延,为我国民族体育传承与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