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9 毫秒
1.
福克纳有着根深蒂固的乡土意识。他不断地在自己“邮票般大小的故乡本土”上开掘,描写那里的人物、历史与事件,表现那里的乡土人情观念。其“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是以南方为背景创造的。他在作品中表露出深深的乡土意识,并对乡土———这个精神家园穷尽毕生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2.
从社会形态上看 ,“乡土”向“农村”的蜕变源于“他者”的进入 ,它包含着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内涵 ,从不同侧面不断瓦解着乡土世界原有的自在性、自然性和完整性。“他者”进入的冲击在“十七年”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中 ,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对血缘人伦的覆盖 ;而在新时期反映农村经济改革的小说中则主要表现为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形态给人们在心理上所造成的波动 ,往往体现为一种乡土性的苦闷、焦虑和失落。  相似文献   

3.
师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独特创作风格和追求的作家,乡土小说是其创作重镇。他以其深厚的文化品格和卓越的艺术才能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百顺街”、“果园城”及“无望村”等艺术世界,从而确立了在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在作品中,他将“游子还乡”这一古老母题注入了现代精神,塑造了一系列游子的形象。本文将对师陀笔下“游子还乡”母题的时间模式和空间模式分别进行剖析,并探究其乡土小说中游子们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4.
乡土文化凋敝导致中国文化“根”的丧失.农村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与乡土文化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农村知识分子在乡土文化保存与延续中曾经起着特殊作用.今天,农村教师仍肩负特殊文化使命.培养一支有着正确农村观、热爱乡土文化的农村教师队伍,对乡土文化未来和中国人精神家园守护,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乡土小说作家中,师陀称得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乡土小说大都取材于中原故乡的农村或小城镇,他在这些作品里,凭“一颗自觉的心灵”和“不愿与人为伍的独特艺术性格”描绘了别具特色的中原乡土世界,表达着自己对于故乡和乡土中国的独特体验与感受。  相似文献   

6.
周作人在20年代关于“抒情诗的小说”和“乡土小说”写作的理论倡导着重于三点:强调乡土色彩;乡土文学是形成作家个性的一个基本要素;乡土文学是进入世界文学的一个必备条件。在废名早期的小说中有乡土写实性很强的作品,其中承载了他对乡村世界批判性的现实观照,到中后期他完全行走在他的老师周作人枣生所预设的途程中,他的田园诗化小说,显示了我国现代小说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多样化风格。  相似文献   

7.
周立波以故乡益阳为背景创作的小说,并不是“十七年”时代一般意义上的农村题材小说,而是具有充分的乡土性,并且与现代文学发展时期的乡土小说特色不同的新的乡土小说。他的这些乡土小说在“十七年”时代延续了中国乡土小说的创作传统,具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凌鹰的新乡土散文所呈现的世界分为“土性乡土”、“文化乡土”和“神性乡土”,可以称之为其新乡土散文的“三重世界”。这“三重世界”其实也是凌鹰新乡土散文的审美视界,或者说审美维度。凌鹰就是以这种审美视界,去审视他的乡土,最终完成他对自己乡土世界的构建。他沿着“自然世界——文化世界——精神世界”一路探寻,从自然地理的“晓塘冲”出发,穿过人文地理的“晓塘冲”,最后又回到以“晓塘冲”为核心的精神家园——诗画潇湘,从而建构起自己特有的心灵栖息之地。  相似文献   

9.
在鲁迅的早期生活经验中,儒学传统与乡土传统两套体系的交织,造成了他精神体验的多面性、复杂性表现.文章从鲁迅的生活经验和乡土差序格局入手,通过分析其乡土题材小说的人称设置与叙事对应,揭示其"乡土"空间中的多种权利关系交杂.由此,进一步思考鲁迅生活经验的文学复现以及他对中国乡土社会的深刻审视,探讨他对于现代人精神问题的"乡...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鲁迅在乡土小说创作中对乡村主人公所受民间文化或“民风民俗”的横向制约作用,在认识与表现上都存在一定的矛盾和悖论。这体现在他一方面在意识表层上对民间文化所抱的总体批判态度,另一方面却在具体的情节与画面中显示了对这种态度的某些“解构”和“反叛”效应。从鲁迅这种双重矛盾态度中,人们可以汲取如何理解“大传统”与“小传统”之间多元复杂关系的有益资源。  相似文献   

11.
与19世纪英国新兴的乡土小说不同,乔治·艾略特的小说虽有浓厚的乡土特色,却没有用一个永远无法回归的世外桃源来对照现代社会或城市文明的“邪恶”,而是强调乡土记忆能够滋养侨居者的心灵和道德,使其在离乡后仍能在时间和地点上与过去相系,保持自我的延续。这种乡土记忆体现了侨易学中的“移常”概念,是侨移者在经历“移变”或“移交”时建构身份、界定自我的一种调整策略,具有在“变”中寻“常”的建构功能;而这种记忆通常又是对早年乡土生活的主动“回忆”,是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意识的回归,体现了一种建构性。这种在侨移中建构起来的、具有建构功能的“常”,也是乔治·艾略特探索的应对现代流动社会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乡土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在“80后”文学创作中似乎是一个空白,李傻傻的出现填补了这个空白。他以一种严肃的姿态进行写作,辗转在乡村与城市之间,游走并坚守,真诚地面对城乡之间的现实和困境。带着对乡村的眷恋与真实的体验,以及都市的新奇,李傻傻渴望找到一种解决城乡矛盾的办法,但却在一次次的寻觅中失望,于是,他对城市与乡村的种种不调和状态抱有了宽容的态度,为“80后”文学中的乡土创作提供了很好的范本与借鉴,也代表了乡土写作在青春文学中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二十年代的乡土文学因其时代的复杂和历史的积淀以及五四“个人”的发现而变得沉甸甸,明显地注入了作者对现实苦难的体验和对国民劣根性的挖掘,乡土作家们通过在乡土文学中呈现的“生存挑战”、“理想失落”及“理想质疑”三层困境,表现了他们在文化囹圄中挣扎和纠结着的乡土情结.  相似文献   

14.
国内动态     
国家教委6月初在浙江建德县召开了乡土教材工作会议,布置各地在两年内编出乡土教材,以推动学校进行乡土教学工作。 会议是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办公室召开的,国家教委王明达副主任讲了话。王明达同志强调“必须大力推动乡上教材建设工作.这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他指出,搞好乡土教材建设工作,在中小学  相似文献   

15.
农家研究生存在着一种远离乡土的教育倾向,大学场域驱动着“文化离农”成为现实。基于17名农家研究生的求学故事,发现:在大学,存在诸多他者化和媚俗化的利益点,运行着向城市看齐的规则,遍布着乡土淡化的参与者,充斥着竞争肆虐的异化行为,这些挤压了农家研究生的乡土文化。在深层起因上,源于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符号资本所构成的“位置差”是农家研究生追求“文化离农”的底根。“文化离农”虽是多方面的结果,但教育系统仍可以有所为。大学可以尝试形塑农家研究生主体的乡土自信,丰富大学场域中的乡土元素,弱化大学“走出去”的制度取向。  相似文献   

16.
以农民工为题材的小说叙事深受“二项对立”思维、乡土情思和“他主性”思维这些文化原型的影响和制约。“二项对立”思维将其简化为功利性强烈的狭窄的伦理叙事,而乡土情结和“他主性”思维使其在整体上呈现徘徊不前的态势,从而抑制了它们的叙述和想象空间,致使农民工小说叙事与丰富多样、充满矛盾和张力的现实生活相比显得颇为平淡和单薄,影响了它们的艺术开掘能力,没有能够很好承担起社会转型期文学叙事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7.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乡土小说的开创者,在乡土小说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以深切地“关注人生”、“启蒙主义”和“疗救病苦”为目的,用小说的艺术形式.孜孜不倦地批判和拆解着破旧的历史,呈现出解构的创作视角。现代文化生态学是受生态学影响而兴起的一个学科.认为文化的生成与文化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图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对鲁迅乡土小说的视角成因进行一番疏理和分析.以期获得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从五四起始的现代乡土童年书写,追怀作家童年时代的生命经验与人事见闻,对已逝的童年乐园的忆念多源于现实中成年人生的困境.从鲁迅童年的“百草园”到萧红童年的“后花园”的记忆书写中,寄寓了作家的生命理想,也蕴藏其“失乐园”的沉痛.萧红在表现的深广度上体现了与鲁迅相接的精神底蕴,不仅传递着“励己”及“立人”的渴望,而且对个体生存和整个人类命运之荒凉底色有着深邃的洞察.现代作家的乡土童年书写大多体现了对“失乐园”的清醒意识和力求振拔的内心挣扎.  相似文献   

19.
在沈从文的艺术世界中,他是站在“乡下人”的立场上去思考都市世界、同时又以都市人的眼光打量“乡村世界”的。随着现代化的到来,沈从文的文化选择呈现出明显的两难性:他常尚乡土人性之“常”,却又无法阻止其之“变”;他认同现代化,却又对其影响表示“质疑”;他决意坚守“纯”文学阵地,却又渐渐从文坛“隐退”。因此,沈从文的文化选择,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本土资源”的重点开发与课堂利用,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根在哪里,在认识地方历史文化的同时,提升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意义的理解,进而从大局出发关心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命运。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强调乡土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如美国的国家历史课程标准强调乡土历史在公民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且认为,如果学生“不知道他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位置,那他就丧失了完整的自身意识以及共享社区的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