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春日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注]霁光:雨后初晴的光线。浮瓦:指沾有水珠的瓦在阳光的照射下浮光闪闪。  相似文献   

2.
春日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jì)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解说]一夜间轻雷阵阵,春雨落下如千万条丝。雨后  相似文献   

3.
秦观有首被元好问贬为“女郎诗”的《春日》: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钱钟书《宋诗选注》释第二句是:“指绿琉璃瓦说。‘浮’字描写太阳照在光亮物体上面的反射……”。问题是中国古代绿琉璃瓦施于王室的宫殿及佛、道教的庙宇,民居普遍盖灰色的瓦。况且,太阳照射琉璃瓦的光亮釉面,只会反射出耀眼的白色光辉,而不会是“碧参差”。  相似文献   

4.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春日》  相似文献   

5.
1.专题梳理型。多年的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同题材的诗词、散文等名家名篇。如开展《走进春天》古诗欣赏活动,让学生们交流诵记描写春天的诗歌名句,从“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中感受细雨如丝烟、绿柳似碧玉的柔美春光,感受作品中比喻的精当巧妙  相似文献   

6.
春日     
一yì夕xī轻qīnɡ雷léi落luò万wàn丝sī,霁jì光ɡuānɡ浮fú瓦wǎ碧bì参cēn差cī。有yǒu情qínɡ芍sháo药yào含hán春chūn泪lèi,无wú力lì蔷qiánɡ薇wēi卧wò晓xiǎo枝zhī。②①③④⑤⑥⑦⑧⑨【注释】:①一夕:一夜。②轻雷:轻微的隐隐雷声。③万丝:指  相似文献   

7.
朱惠慧 《文教资料》2013,(26):15-16
“靐”字作为新近出现在网络上的流行生僻字受到了广泛关注,同“槑”“烎”等字一起组成了新兴的网络文化.它的发展来源于“雷”的网络应用,原意指“雷声”,网络上用来表示“雷的升级版”,指“非常雷人”.这个字通过“先文后语”的途径传播,它的使用和发展说明了网民追求“陌生化”的解读方式,以及压缩式的网络表达方式,追求快速简单的网络语用.这个字的兴起对传统汉语造成了冲击,我们不仅要看到它创新的一面,而且要看到它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七音略》的“重中轻”、“轻中重”两图长期以来得不到合理解释和统一意见。通过对两图的分析可以看出,《七音略》所注“轻中重”是指该图主要是合口字,即“轻”,有少量的开口字,即“重”;而“重中轻”则正好相反,主要是开口字,即“重”,有少量的合口字,即“轻”。从今音看,“重、轻”分别和“开、合”对应。我们可以推测,在《七音略》写作的当时可能读音已经发生了倾向于今音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看图说话     
权蜗牛版)亡命天渭画外音:“别跑那是螺蜘。”蜗“别想蒙我”黝和牛看图说话@徒光霁  相似文献   

10.
一、阅读欣赏活动的类型1.专题梳理型。多年的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同题材的诗词、散文等名家名篇。如开展《走进春天》古诗欣赏活动,让学生们交流诵记描写春天的诗歌名句,从“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中感受细雨如丝烟、绿柳似碧玉的柔美春光,感受作品中比喻的精当巧妙之处;从“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中体会诗人细致的观察、高超的语言技巧,品味早春时节万物萌动的勃勃生机……学生们在吟颂中比较赏析、在赏析中积累巩固…  相似文献   

11.
雷旦都司工     
这是一方燕系官玺.燕系官玺文字大多为凿刻而成,文字结体规整,线条匀称,坚挺有力,朴实无华. 说“(儡)(雷)旦(粑)(都)司工”这方印朴实无华,是因其文字没有任何修饰做作,文字排布上也是一切顺乎自然.全印五个字中,有三个字带有偏旁“邑”,三个“邑”一模一样,没有任何变形改造.“雷”字的两个“田”和之间的S形,也都是上下一个样.  相似文献   

12.
字 【雷】(léi)雨部,13划。2008年最流行的网络单字.语源据称为日本动漫。黏度超高,主功效为动词,主搭配为“雷到”,其亲戚据说是单字“晕”。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年代里.“晕”在体量上已过于渺小,于是,“雷”字应运而生.挺身而出。越来越多的小三们闻听自己的恩公挂了.心里的造句或许正是本字:雷——“雷隐隐,感妾心,倾耳清听非车音。”  相似文献   

13.
一、“钩心斗角”——课文注释为:“屋角向心,象钩一样,互相联系;屋角相向,又象兵戈相斗。心,屋心。角,檐角。”这个注释应该说是正确的,但不很明确。钩心,是指楼阁的每一个檐角都象钩一样地向着房顶的中心上翘着,这是就一个楼或一个阁而言的;斗角,是指楼阁与楼阁之间的檐角象兵戈相斗一样地相对着,这是就一个建筑群而言的。二、“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课本对“长桥卧波,未云何龙?”的翻译是:“长桥卧在水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那么“复道行空,不霁何虹?”的翻译也应如此:“复道架在空中,不是雨不放晴怎么(出现  相似文献   

14.
黄丽琼 《师道》2014,(7):50-51
文言文教学一直存在如何处理“言”与“文”的问题。所谓言,是指字词句本身的意义或作用,在教学中体现为字音、字义、语法、翻译等。文,是指字词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言”与“文”孰轻孰重?过去是唯“言”论,有观点认为这是应试教育的体现。现在随着教改的深入、人文主义的凸现。重“文”轻“言”论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同.甚至出现了唯“文”废“言”的观点。文言文教学果真能轻“言”甚至废“言”吗?这个问题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5.
“似是而非”是指某一理论、方法好像是对的,但实际上却并不正确.人类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经历的“似是而非”过程屡见不鲜.从亚里士多德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到牛顿的“光的粒子说”,从“永动机的发明”到“光的传播介质以太的寻找”等等,都是经历了“似是而非”  相似文献   

16.
1907—1909年的中日“间岛”交涉是清末围绕领土主权的一次重大外交活动,日俄战争后,日本利用外交上的有利时机,于1907年8月以中朝界务问题为由提出“间岛”问题。 “间岛”初指吉林光霁峪前图门江中一块滩地,日本歪曲“间岛”真相,将其扩大为涉及延边广大地区的领土纠纷。日本提出“间岛”问题时,即从派兵越境侵占配合其外交讹诈。清政府一方面在延吉地区组织有理有节的抵制,另一方面通过外交途径与日交涉,驳斥日方在  相似文献   

17.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春日五首(其一)秦观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1.本诗属于什么抒情方式?写出了春天的什么韵味?2.本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3-4题。绝句二首(其二)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注】:逾:通“愈”,更加。3.此诗表达的主要感情是什么?4.为表达主旨,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5-6题。夏意苏舜钦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注】:别院:正院旁…  相似文献   

18.
《水龙吟》原名《鼓笛慢》,首见于欧阳修词,后经苏轼大力创作之后成为两宋及后世流行的词调。从调名看,“龙吟”本指龙鸣之声,后多用来指笛声。据相关记载,“龙吟”的声调特色高亢而悲怆。两宋《水龙吟》词调,句法上以四字句为主,长于铺叙,节奏纡徐,情调深婉;用韵以上、去、入声韵为主,尤以第三部(纸寘[置]霁等)、第四部(语遇等)居多,两韵部多为齐齿呼、合口呼,韵字情调偏于婉约、悲凄、幽愁;主题情感既多有哀婉忧伤之调,又不少清旷劲健之情。总的来看,《水龙吟》词调的声情深婉蕴藉与豪迈慷慨并存,适宜抒发丰富深广的情感。  相似文献   

19.
王维 ,以写山水田园诗最为著名。他的山水诗清幽闲适 ,恬静淡远。苏轼曾说过 :“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这是个非常恰当的评价。他晚年隐居终南山所写的《山居秋暝》最能体现他的艺术风格。“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 ,山雨初霁 ,凉风习习 ,空气清新怡人 ,大地洁净如洗 ,令人心旷神怡。“空山”的“空”在这里并非空空荡荡 ,一无所有 ,而是指由虚空的意思引申的深远和宁静。正如“峡里谁知有人事 ,世人遥望空云山”(《桃源行》) ,“空山”二字 ,点出了此处有如世外桃源。首联领起全诗 ,用极其精练的语言交代了地点和时间、季…  相似文献   

20.
“轻”字是科学的抽象,理想化的模型,不同场合有不同的理解.结合四则典例,作一分析探讨,以使学生理解清楚“轻”字的含义,构建正确的物理模型,突破“轻”之难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