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目的要求: 通过学具操作,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二、学具及教具准备: 计算器,3尺长和2尺长的绳子各一根,绒板、白菜、青菜、梨子等画片,每个学生准备10个○,9个△,10个☆。三、操作过程及教学建议: (一)准备题: 通过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长短、轻重,引入新课。  相似文献   

2.
一、目的要求:通过教具、学具操作,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使倍的概念跟小学生所熟悉的“几个几”联系起来。学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二、教具与学具准备;计数器一件;小圆形,小正方形,小三角形各10个;纸白蝴蝶4只,花蝴蝶3只。三、操作过程及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3.
角的认识     
一、目的要求: 通过学具操作,使学生理解角的概念,会画角,会度量角的大小。二、学具准备: 两根厚纸条(把一端钌在一起,如图1),三角板、量角器。三.操作过程及教学建议: (一)建立角的概念。 1.感知“角”。 (1)教师出示纸扇、三角板、五角星等实物,让学生观察感知各种各样的角。 (2)学生拿出学具,指出学具上的角。  相似文献   

4.
一、目的要求通过学具操作,使学生发现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够运用这个规律正确迅速地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二、学具和教具准备学具:每个学生用硬纸板自制红色小数点一  相似文献   

5.
一、目的要求:使学生理解求平均数应用题的特点,并能正确地列式解答。二.教具、学具准备: 1.教具:复习用的幻灯片,小结用的幻灯片。三个杯子,12根小棒。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小棒12根。测量高的测量角具(分小组准备,4人一个小组) 三、学具操作及教学  相似文献   

6.
一、目的要求:通过学具操作,教具演示,使学生能正确推导、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的能力。二、学具、教具准备: 1.教具:用铅画纸或彩色书面纸剪成若干个直径为12厘米的圆,按要求划出阴影部分,再制若干个直径为12厘米的透明膜图片,并在图片上用水彩色笔分别划出2等分、4等分、8等分、12等分的线。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纸片一张,直尺、三角板、铅笔或彩色笔。三、操作过程及教学建议: 出示下图,要求学生用分数表示下列直线上的  相似文献   

7.
我担任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自然教材(实验本)教学工作已两年多了。回顾两年来的教学工作,我有以下的体会。 一、精心准备教、学具。 义务教育自然教材每课都要准备教、学具,有的课所需教具数量多达十几件,如果不事先准备好,那么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1.自力更生自制教具。 2.发动学生和家长准备好必要的学具。 自然课教学中需要准备的学具较多,有些材料比较普遍,可以发动学生收集。要使他们明白:  相似文献   

8.
科学课的实验多,动手做的小制作多,学具也多,学具的作用也很多。学具使用得当,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但是如果在操作过程中老师的引导不当就会出现学具变“玩具”的现象。那么,科学课的学具使用究竟要注意那些问题呢?一、学具的准备要力求  相似文献   

9.
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低年级,科学有效的学具操作,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而且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我认为主要应该这样做:一、学具准备要力求有序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理能力差,一个班级如果进行最简单的一次操作,前后要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这样既影响教学进程又冲淡课堂气氛;而且还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为此,我在学具准备中要求学生做到:学具摆设有序。要求学生将学具摆设在课桌前缘,操作时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第84—86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2.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及观察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单位1”的概念。教学媒体:液晶投影仪、多媒体电脑。学具准备:每组准备长方形和正方形纸各一张,蛋糕图一幅,木制米尺一把,苹果图一份(4个),熊猫图一份(6个)。学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分数是怎样产生的…  相似文献   

11.
一、目的要求: 通过学具操作,使学生在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二、学具准备: 三角形、圆各15个,小棒20根。三、操作过程及教学建议: 1、准备题: ①请同学们在准备好的小棒里每次拿2根小棒放成一堆。照这样连续拿了3次分别放成3堆。一  相似文献   

12.
教具演示活动与学具操作活动,都是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具体表现。小学生好奇、好动,无意注意占主要地位,"静"的东西往往不被他们注意,"动"的事物能很快吸引住他们。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上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可以化静为动,寓教于乐,有利于加强过程的教学,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那么,怎样使用学具进行操作性活动呢?下面分三个方面,谈谈使用学具的方法。一、数学中概念的教学在概念教学中,让学生使用学具动手操作,能使概念清晰、灵活。例如,教学"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时,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现代小学数学第一册第37页第六、七题。教学要求通过直观演示,学生能认识在整体数不变的条件下,两个部分数的互补关系。教具准备口算卡片,挂图,游戏卡片,红、蓝色贴绒花各5朵。学具准备学具每人一袋。教学程序 (一)基本训练 1.看卡片口算10以内数的加  相似文献   

14.
概念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引导学生掌握概念是小学数学知识教学中的首要任务。故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我的具体做法是:一、从学生动手操作中引出数学概念做法是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实物或者教具、学具,学生通过接触丰富了感性认识,为形成概念奠定了基础。如教学“认识公顷”,学生每人准备一条10米长的绳子,分成四组,每组四人,用细绳围成一个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摆好后让学生观察这个正方形有多大(学生答100平方米)。我说:“100块这么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使用这样的操作…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 :九义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P37-38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 ,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千克 ,建立 1千克的重量观念 ,知道 1千克 =10 0 0克。(2 )知道用台秤称物品重量的方法 ,能够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 ,发展思维。教具准备 :9个台秤 ,每组一个 ,教师一个灯片 ,每桌10克、10 0克、1千克的沙子各一袋。学具准备 :每人准备一个 2分硬币 ,每组每人准备 2个苹果 ,4个鸡蛋 ,一包盐 ,一捆面。课前准备 :为方便学生实践 ,以实践小组的形式 ,呈“八”形小组教学。  一、引旧探新师 :(手里拿着一个天平 )这…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第103面例5、例6。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小圆片、小三角形各10个,8朵红花,画有5朵黄花的纸条和写有“跟黄花同样  相似文献   

17.
教具、学具准备:教具:词典、圆珠笔、橡皮、录音机。学具:铅笔盒、橡皮、尺子、钢笔、词典、圆珠笔等学习用具。一、教学方式1.直观教学,启发学生参与。借助实物,让学生直接感受和理解语言,通过视、听、说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数学课程标准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43~45页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一套,正方形纸,钉子板等。学具准备:正方形纸,剪刀,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任意三角形各两个,钉子板,方格纸,橡皮筋,各种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三册第79页例4、例5。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认识“倍”的概念。2.把几倍与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联系起来,理清思维程序。3.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和良好的学生习惯。教学重难点:建立“倍”的概念。教具、学具准备:磁性教板、投影仪、录音饥、挂图、口算卡片;学生操作用的小捧14根和圆形14个。  相似文献   

20.
相遇应用题     
一、目的要求: 通过学具操作,使学生认识相遇应用题的特点,正确理解速度、时间、距离三个数量间的关系,学会解答相向而行求距离的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二、学具及教具准备: 学具:儿童人物图片。汽车图片、轮船图片各2张。教具;绒板一个,人物图片2张。三、操作过程及教学建议; 1.通过操作学具,导入新课。教师在绒板上用甲、乙表示两地,用一条线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