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欧阳修因参与范仲淹"庆历新政"而被指为革新派"朋党"。庆历五年,政敌罗织"盗甥"罪名,将他贬至滁州。贬滁期间的欧阳修心情痛苦、郁闷,此期创作的《醉翁亭记》,一方面透露着他蔑视打击、付毁誉于山林的不屈态度,另方面,也寄托着他遭遇人身污蔑及再次贬谪后,以放情于山林的姿态"娱文章"、遣苦闷、远世患的用意。本文的抒情内涵并非如...  相似文献   

2.
“天人合一”观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髓,它强调天道与人道的一体性,并致力于建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这一观念在中国诗人孟浩然与俄罗斯诗人叶赛宁诗中均有体现。他们虽处于迥然不同的时空,却拥有息息相通的“天人”理念。基于此,论文将以孟浩然与叶赛宁诗歌创作为基础,结合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美学观点对两位诗人的“天人合一”观进行研究,在中俄异质文化背景下剖析二人诗学特色与哲理意蕴。  相似文献   

3.
宋朝大文学家欧阳修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叫《梅圣俞诗集序》,文章一开头就针对当时流行的“诗人少达而多穷”的观点提出反驳,他认为“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从那以后,“诗穷而后工”便成为一句著名的格言.其实,欧阳修并不是第一个提出这个观点的人,第一个提出这个观点的应该说是汉代的历史学家司马迁.他在《报任安书》中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段话曾经激励了多少志士仁人,鼓励他们在灾难面前不屈不挠,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4.
华兹华斯是英国文学史上非常具有影响力的自然诗人,是英国浪漫诗歌理论的奠基人。在诗歌创作上,他主张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诗歌创作是“平静中回忆起的情感”;“沉思”是诗歌创作有理性的控制;“合情合理”是诗的最高标准。本文通过其人其诗,来阐述华兹华斯的自然诗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日本刀歌》分别见于欧阳修与司马光文集中,从版本角度,及与日本刀主人钱君倚、歌咏者梅尧臣的交游角度考证,认为此诗为司马光之作可能性更高。梅尧臣、司马光所作两首《日本刀歌》为后人提供了新的歌咏题材,并在形式和内容两个角度成为后世以日本刀为吟咏对象的诗歌范式。  相似文献   

6.
台湾旅美诗人杜国清,在诗歌创作与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凡的成就。本文主要探讨其诗观与诗风,即其诗歌方面的“诗之三昧”的主张和追求及其善用意象,知性抒情,富于现代感性的诗歌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7.
欧阳修与滁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史料为基础,集中概括了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坛宗师欧阳修贬守滁州期间的文学成就 和治政业绩。同时亦描述欧公优游山水的性好和宽政爱民与民同乐的高雅情怀。  相似文献   

8.
一般研究认为《醉翁亭记》的主旨是"与民同乐",通过对欧阳修知滁及离滁之后的相关诗文考察,可以发现:《醉翁亭记》中的"太守之乐"不是儒家所倡导的一般意义上的"与民同乐",而是欧阳修被诬贬滁州之后复杂心情的外在表现,欧阳修践行儒家"与民同乐"的理想,更多体现在同年创作的《丰乐亭记》中。  相似文献   

9.
菲利普·锡德尼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诗人,其组诗《爱星者与星》是英国第一本十四行诗集,开创了英国十四行诗的创作先河。诗中虚构的人物阿斯托菲及斯黛拉分别对应锡德尼本人及其恋慕的女性佩内洛普,通过对主人公心理活动和人物对话的细致入微的刻画及多元化主题的掺入,诗集向读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男性与女性之间性格与价值观的差异及在恋爱中的不平等关系,同时也映照出锡德尼对诗歌创作的态度和恋爱观的理解,不愧是骑士之爱的完美体现,又堪称“男怨诗”的经典。引领21世纪的读者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思考诗集的现实价值和意义,劝诫人们在感情生活中保持冷静的态度,学会感情的自我克制和恰当的取舍。  相似文献   

10.
苏轼以自己的创作经验为基点,以历史的经验为参照,更以其作为诗歌创作天才所独具之感悟和描述能力,对诗歌创作中的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作了探究,形成了自己的诗学思想体系,从而充实、发展了传统诗歌理论。关于诗之本质,苏轼认为诗是诗人主体在感物的基础上内在精神境界的自由呈现;关于诗的价值功能,苏轼提出了"诗须要有为而作"的命题;苏轼接受皎然、司空图等人的"象外"说、"味外"说,进一步发挥了司空图的"美在咸酸之外"的诗美观;苏轼吸收借鉴道家的"虚静"说和释家的"空"、"静"观,对创作过程中主体"空静"、"物化"、"神授"、"兴会"等一系列心理过程做出了揭示,形成了具有一定系统的艺术直觉理论。  相似文献   

11.
赵慈是“国朝六大家”赵执信的季女。赵慈亲承赵执信指受,著有《诗学源流考》一卷。赵慈善于吟咏,有《灰心断肠诗词集》,诗中多悲忧饱傺之音,字句间别饶秀艳。清代诗人范坰曾选刻赵慈遗稿中的40多首诗,认为诗作中“往往有名句似青莲”,对赵慈评价甚高。研究赵慈的家世及诗歌创作,对研究博山赵氏家族及历城朱氏家族具有一定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中国诗学》,引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中国古代诗歌理论著作体例的划分,将以钟嵘《诗品》、释皎然《诗式》、欧阳修《六一诗话》为代表的诗歌理论著作分为“诗评”、“诗格”、“诗话”三类不同的诗论体裁,不具备体裁学意义。从体裁学意义来看,包括“品、式、格、话”等各种具有断想式的论诗方式和记录式、随想式的结构组织的论诗体裁都是各种类型的中国古代诗话。  相似文献   

13.
沈德潜三十二岁时写作的《抄唐宋人诗稿数种,偶题绝句》是一组论诗绝句,共有十二首,主要评论了唐宋两代的诗人,如陈子昂、李白、杜甫、韩愈、王维、孟浩然、刘长卿、柳宗元、韦应物、白居易、李贺、李商隐、苏轼、欧阳修、梅尧臣、永嘉四灵、陆游等。这组论诗绝句是沈德潜早年诗学见解的反映,其中涉及到了明清诗坛上唐代五言古诗的定位、李杜与王孟的定位、唐诗和宋诗的定位等重大诗学问题,不仅对于我们认识沈德潜早年的诗学见解,而且对于我们研究清代诗学的发展,特别是认识从王士禛到沈德潜的诗坛趋势的转变,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现存4首李白赠孟浩然的诗作可知,两人交游颇为密切,孟浩然对李白的诗学思想和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孟浩然、李白都是盛唐复古诗学的代表人物。“文章推后辈,风雅激颓波”是孟浩然复古诗学的总纲领,他标举“风雅”“六义”以革除齐梁的颓靡文风,继承了陈子昂等人关于比兴寄托的思想。在创作上,他强调伫兴而作,追求一种以“清”为突出特点的风格。孟浩然在创作实践上以五言为主,前人称其“大得建安之体”,突出表现为五律一体中“以古运律”的创作特点。无论在复古诗学观念,还是重五言轻七言,以及在五律一体中表现突出的“以古运律”的创作实践,孟浩然和李白都堪称同调。  相似文献   

15.
知名美籍华裔汉学家陈世骧于诗学领域成就卓著,学界多关注其“抒情传统”论,而他在阐发中国文学“时间”主题方面亦富创见。陈世骧论“时间”最精彩者有两处:其一,陈氏精心构织中国式悲剧观,视命运为时间空间无尽流转,以此发掘杜甫《八阵图》之悲剧精神;其二,陈氏以“时间性”为轴心,绾和屈原《离骚》各要素,重释此诗的时间意识。其理论精义值得探讨和评析。  相似文献   

16.
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被贬至黄州,这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此时的苏轼,政治上失意苦闷,精神上孤独抑郁,但所谓“诗穷而后工”,正是在这特殊的时期,苏轼创作了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前赤壁赋》。  相似文献   

17.
解读威廉·布莱克的三部诗集:《诗的素描》、《天真之歌》与《经验之歌》的意象,分析这三部诗集中意象的关联。指出:《诗的素描》的篇尾意象与《天真之歌》的篇首意象构成以“天真”为纽带的意象链,在《天真之歌》与《经验之歌》中则存在寓意于同一物象链中的两条不同的意象链。  相似文献   

18.
朝鲜李睟光的诗学理论,不仅继承了中国诗学的理论观点,更承传了中国诗学的批评方式。其对摘句批评的承传,体现了他独特的审美意识,对后世诗学批评以及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睟光的摘句批评和中国诗家的摘句批评共同构成了独具东方特色的诗歌批评方式。  相似文献   

19.
毛诗派对诗学“六义”的重新整合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而比兴是中国诗学最基本的范畴 ,也是毛诗派诗学“六义”中重要的两项。通过对毛诗派在对“六义”重整过程中开掘出的比兴新义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些基本规律和中国文学走上纯粹诗学化道路之由  相似文献   

20.
《醉翁亭记》可以说是一篇散文诗,北宋政治家欧阳修以其细腻的笔触、深厚的情致、委婉的章法描写滁州山中四时景色的优美以及朝暮的变化,突出"山水之乐"。这既是作者寄情于山水闲适优雅情致的精彩浓缩,又是他遭贬后悠然自得并且仍然保持为人大节旷达情怀的无限放大。此文不仅具有千古不朽的美学价值,更重要的是,文中体现的"与民同乐"思想对今天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