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藏东南地区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发育是一系列各种条件的相互组合的综合结果,因此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以及相关的地质背景条件,为了更好的对藏东南地区泥石流灾害的深入研究,文章以藏东南地区的地质环境为切入点深入的研究了藏东南地区域泥石流的发育背景,为藏东南地区域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评价提供了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2.
藏东南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频繁发生泥石流,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的危害和损失。文章基于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了康木沟泥石流的发育特征、发展趋势,认为该沟处于发展期—衰退期,易发程度为轻度易发。通过单沟泥石流危险度评价方法,得到在设定频率(5%)下危险度值为0.60,属中度危险。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临安市"9.3"洪灾期间在昌化地区发生了几十处大小不一的泥石流灾害,通过对历史发生泥石流的地质环境条件解析,以及对临安市历年较典型泥石流发生时的降雨条件分析,得出了临安市不同地质环境条件下,泥石流的发生存在一定的临界雨量特征,对今后浙江省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长白山北景区地处高寒高海拔地区,属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每年均有不同规模的灾害发生,其中泥石流作为突发灾害,严重威胁景区游客及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依据现场调查及统计分析,基于对泥石流爆发区域的遥感图解译,本文先对景区内泥石流进行特征总结,再从物源与降雨两方面研究成因机制,为景区相关部门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复杂的地质背景以及独特的气候特征,澜沧江流域以其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人居环境以及严重的山地灾害而闻名于世。作为重要的非工程减灾措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评价和分区能提前识别灾害危险区域,进而合理的规避灾害风险。基于滑坡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本研究选择灾害形成的地质、地貌、地震、降雨、人类活动等五类因素,包括坡度、地形起伏度、活动断层密度、地层岩性、地震能量、多年平均降雨量、年降雨量变差系数、土地利用类型等8项评价指标开展了澜沧江流域的滑坡泥石流危险性分区。基于大量的野外考察、多源遥感影像解译,获取了澜沧江流域715处滑坡、986处泥石流灾害点的空间分布。滑坡、泥石流灾害点的空间分布结果与灾害的危险性等级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直接验证了本研究的危险性分区结果,为流域灾害防灾减灾和规划安全的人居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苏鹏程  韦方强 《资源科学》2014,36(2):273-281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复杂的地质背景以及独特的气候特征,澜沧江流域以其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人居环境以及严重的山地灾害而闻名于世。作为重要的非工程减灾措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评价和分区能提前识别灾害危险区域,进而合理的规避灾害风险。基于滑坡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本研究选择灾害形成的地质、地貌、地震、降雨、人类活动等五类因素,包括坡度、地形起伏度、活动断层密度、地层岩性、地震能量、多年平均降雨量、年降雨量变差系数、土地利用类型等8项评价指标开展了澜沧江流域的滑坡泥石流危险性分区。基于大量的野外考察、多源遥感影像解译,获取了澜沧江流域715处滑坡、986处泥石流灾害点的空间分布。滑坡、泥石流灾害点的空间分布结果与灾害的危险性等级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直接验证了本研究的危险性分区结果,为流域灾害防灾减灾和规划安全的人居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设计为可行性研究阶段,其目的是根据泥石流的形成条件、物源的分布特征及发展趋势,对泥石流灾害进行科学评价,以保证泥石流威胁范围内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目的,从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性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上对防治工程进行方案的分析论证,推荐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对藏东南地区的山地生态旅游资源、水域风光生态旅游资源、冰雪地带生态旅游资源、森林生态旅游资源、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人文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系统分析,并针对藏东南地区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文章选取1984~2014年期间尼木县的泥石流灾害资料和降水数据,从而分析尼木县泥石流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强降水条件。结果表明,19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尼木县泥石流发生频次相对较低,90年代后期泥石流发生频次明显上升,之后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尼木县泥石流存在一定的季节性特点,主要集中在6~9月份,其发生的频次与强降水条件密切相关,强降水日数越多,泥石流发生频次越高。另外,对临界降水量的特征分析可以运用到今后泥石流预报工作当中,从而为提升拉萨市防灾减灾能力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泥石流灾害的多发国。随着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日益激烈,因人类活动而诱发的泥石流的数量所占的比率也在不断地升高。本文从法律的角度去探讨泥石流防治的相关问题,主要分析防治泥石流灾害现存法律规范的不足,以期对其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泥石流不良作用地质区对铁路客运专线的危害性按照《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及相关规范技术要求,对线路通过泥石流不良地质区进行了勘测评价,采取拦挡坝拦储和排导槽排导相关工程措施,减小铁路运营期内泥石流量和暴发频率,消除泥石流对铁路的推覆、剪断或冲损的侵蚀破坏和淤堵桥、涵的堆积破坏,确保铁路线路安全通过泥石流不良地质区。  相似文献   

12.
凉山州喜德县境内某泥石流沟松散固体物质丰富,自08年汶川地震后活动频繁,其爆发的泥石流灾害具有很强的破坏性。本文从泥石流的各区段地形地貌特征和冲淤特征等基本发育特征出发,对该泥石流沟的发育条件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3.
大柴旦八里沟是一条泥石流沟,位于大柴旦镇东侧,泥石流暴发时,经常殃及大柴旦镇。据不完全统计,1971~2010年,40年间共发生6次泥石流灾害,最近一次灾害发生于2008年。八里沟泥石流易发,规模中型,危害等级为中、小型,潜在危险性等级为特大型。本文通过泥石流勘查资料综合分析了该泥石流的特点、形成条件、危害特点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在野外实际调查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治多县泥石流灾害的类型、发育特征和形成条件,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预防为主、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为辅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为减少青海省化隆县德恒隆乡牙曲滩村山尕滩社泥石流频发造成的地质灾害,在研究区开展了一定工作量的地形测量、工程地质测绘、山地工程、钻探工程以及现场试验等工作的基础上,从地形地貌、气象、物源等方面分析了区内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泥石流的基本特征及控制因素。综合区内地质环境背景、泥石流形成条件、运动堆积特点及其对区内居民、村道的危害特征,经详细勘查工作提出了“拦挡坝+排导渠”工程治理措施,改变了以往该区泥石流治理措施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减少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对山尕滩社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治理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依据各方面的调查资料,介绍了舟曲县泥石流的灾害特点,分析出特殊的地质坏境、集中降水、地形高差悬殊是本区域泥石流爆发的主要原因,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泥石流的发生发展起到了加剧的作用。并依据实际工程地质条件提出了泥石流灾害防治对策和方法,为今后建立防灾减灾体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杂多县萨呼腾镇地处扎曲狭谷,共发育6条泥石流沟,在暴雨季节,泥石流灾害连年发生。本文在对区内各泥石流沟形成地质环境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发育特征,计算了其动力特征,提出了治理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在趋于增强的地震活动扰动下,加之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显著增加,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活动异常活跃,重大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频繁发生,地震扰动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危害和威胁.白龙江流域是滑坡泥石流灾害高发地区之一,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山体陡峭,泥石流沟谷的沟床比降大,同时也是受到地震扰动的区域.  相似文献   

19.
对藏东南地区滑坡地质灾害发生的分布规律进行论述,阐述了其在时间和空间上规律性.藏东南地区的滑坡一般发生在藏东“三江”流域和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流域,并且大都发生在夏季,进而针对藏东南地区降雨和地下水丰沛,分析了水对增加坡体下滑力和降低坡体抗剪强度的机理.  相似文献   

20.
宁娜  马金珠  张鹏  齐识  田黎明 《资源科学》2013,35(4):892-899
信息量法是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以甘肃南部白龙江流域为研究区,根据地形、地貌、地质、环境等条件,选取高程、坡度、岩性、土地利用类型、滑坡点密度、地质构造缓冲区及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等7个评价因子,进行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文章基于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及信息量法的定量分析功能,对各类因子进行分级计算与信息量赋值,生成各评价因子的信息量图层,并进行叠加分析,最终得到甘肃南部白龙江流域泥石流危险性分区图.结果表明,中度危险区以上的区域包含88.91%的泥石流.随着危险等级的增加,泥石流沟面积占危险等级面积比也随之增大.在中度危险区、高度危险区和极高度危险区内发生的泥石流面积分别占到各危险等级面积的21.21%、34.09%和46.00%,分析结果与实际灾害分布特征吻合较好.由此可见,信息量法与GIS技术结合对泥石流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价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