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编辑同志:您好!《新闻三昧》1997年第7期“业务研究”栏目里刊登的《简论新闻作品的风格》一文,写得特好!反复读后,觉得很有味,很受启发一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能否请当今中国新闻界的名家(或者说作品很有特色的记者们),每期在《新闻三昧》上来和我们广大的企业报的记者编辑们谈一谈他们的成功之道。我想,最好是能由读者点名。同时是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我或许不愿意承认,但对中国的出版在新世纪究竟如何发展,说实在的我缺乏乐观的底气。中国出版在未来的变数太大!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把握和驾驭这个“变数”,我想可能还是一个未知数。都说中国进入WTO以后海外出版集团会饿狼扑食般地来抢占中国图书市场,都说域外或其他行业的资金正虎视眈眈地盯着出版利润,“狼来了”的呼喊不绝于耳,形势委实严峻,但我们究竟如  相似文献   

3.
《经济观察报》记者以集体出走的方式展现了自己的另类与格色,当舆论的风暴聚焦在许知远等人所谓忘恩负义的独自之时,我们可否透过事实表层,追问一下这种出走方式背后的因缘际会。许知远们把办公室政治看作是一种很无趣、很没格调的世态,殊不知,再无趣,它也是一种挥之不去的“趣味”。正是上述“趣味”的对立。发生了一幕幕泾渭分明的悲欢离合,而实际上,此种势不两立,不过是出走记者们自己所捏造的一个假想敌而言。  相似文献   

4.
没有播出     
1984年10月5日下午,快下班时,接到时政部同事打来的电话:“有关部门通知你,今天晚上7点半到中央警卫局集合。”我把《新闻联播》的稿件发到编辑部后,匆匆坐上汽车去中南海。“接受战斗任务,却不明战场底细”,这就是时政记者工作的特点。按保密习惯,我没有询问是什么任务,只问:“广播电台的车是否还等在这里?”对方说:“没有车不行。”进门后,我远远就看到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已经在沙发上就坐。本想从他们那里得到一点消息。没想到,他们倒先开口问我:“叫咱来干什么?”我笑着  相似文献   

5.
今年第一期的《中国记者》刊登了一篇《关于新闻基础理论研究人员的调查》。其中的一项是:您是否经常与新闻业务人员交往,您认为他们对新闻基础理论的学习和运用的情况如何。 据说,日本的新闻界把专家们视为“天敌”,因他们挑起新闻媒介的错误来入木三分又毫不客气。接受《中国记者》调查的这些专家当然是我们新闻从业人员的朋友,但是我想,读了他们对我们新闻从业人员的看法,新闻圈中的不少人可能会产生自惭心理。在八位被调查的专家中,除了一位没有正面回答外,其他七位的基本看法是:“重视学习新闻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新闻标题怎样制作才能生动、活泼?一位老编辑告诉我:“标题要想做得活,动词一定不可缺。”他还给我举出两个例子:一是《参考消息》报曾经登过一则标题,叫《中国鞋在德国“踩”住意大利》。你看,他不说中国鞋在德国多么畅销,已经超过意大利了。而是用了一个动词“踩”字,既形象,又贴切,对比鲜明,把意大利“踩”在下面了,映衬出中国鞋的畅销。二是《北京晚报》有过这样的标题:《记者盯上了中国入世》,一个“盯”字把记者们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关注程度充分显现出来,“盯”住不放了。老编辑的经验对我很有启发,我便…  相似文献   

7.
编者的话《新闻战线》是新中国创刊最早的新闻杂志。我在50年代做记者时,个人订了三份杂志,其中一份就是《新闻战线》。从创刊号起,我一直挨期把它保存着,直到“文化大革命”中被人抄走。后来它复刊了,我仍经常翻阅。因为我把《新闻战线》当做新闻业务老师,从它身...  相似文献   

8.
“中国记者”这四个手写字,赫然出现在中央电视台十一月八日的“中国记者大型专题节目”上。它是《中国记者》的刊名,《中国记者》同仁深感无尚光荣》,《中国记者》是属于中国记者的。  相似文献   

9.
芬兰是一个地处北欧的小国,别看它国小人少,却被评为世界上最廉洁的国家之一。我在踏上芬兰国土之前,因为“廉洁意识”的先入为主,潜意识里感觉到芬兰人一定循规蹈矩,尤其是公务员,我把他们想象成了铁面无私的“包青天”。  相似文献   

10.
《中国记者》的“一得录”中刊登了赵维先生的文章《一方水土一方记者么》,读后令人深思。 说句心里话,綦江的彩虹桥坍塌,事后要不要责备《綦江报》放弃了舆论监督,我有点犹疑。因为在一个县城里,政府花数百万元建一座桥,这“一方水土”的新闻媒体当然要予以歌颂,所以刊出诸如《长虹卧波 綦城一景》这样的文章不足为怪;至于县报没有披露彩虹桥的质量问题,似乎也属情有可原。从明摆着的情况来看,即使报社想报,他那个县的领导也不会让他们报。 赵维先生把地方报的编辑记者称为“一方记者”,认为他们在“一方水土”的滋养下,报道必然有明显的地方倾向性。这种情况可能确实存在,但是“一方记者”们并不是不想写出真实的新闻来,在许多情况下是“非不为也,是不能也”。某些  相似文献   

11.
这颇有点像“飞去来器”现象:在一片呼唤我国法制建设的声音中,记者们可以说是最为卖劲的一群,可当法制真正一步步走来,并且把法也“冶”到记者们头上时,这群人中的一部分对这种“效应”却没有充分的准备。甚至一些当惯了“喉舌”的人,很不情愿将自己同普  相似文献   

12.
资产阶级报纸的办报人及其编辑记者,很坦率地承认他们的一个想法是赚钱。美国报纸批评家A·J·利布林就指出:“新闻的社会职能是通消息,但是它的作用是赚钱。”美国《底特律新闻》的记者杰克·海顿更鲜明地指出:“办报是一种企业。它的招牌上是有污点的,而且还会不断有新的污点出现。新闻记者也不是什么神人。他们贪财的程度甚至超过了他们之中大多数人嗜酒的程度。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新闻记者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帮能  相似文献   

13.
有时,回忆是一件辛苦的事。而对于一位93岁的老人而言,回忆已经不是心灵煎熬,却是体力的一种消耗。“这些有什么好说的吗?”陈志竟淡淡地看着记者。接下来的叙述让人感觉到,他并无倾诉的冲动,或者是没有倾诉的习惯。《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提到对他的“事迹”一笔带过的《蒋经国传》,他还是淡淡地说:“书中好像把我的名字写错了。”  相似文献   

14.
翻翻《中国记者》、《新闻战线》等杂志,涉及编辑业务和编辑个人的文章为数极少。人们称记者为“无冕之王”,称编辑为“老师”。我曾几次遇到过这样的笑话,一些知名而未见过面的作者见到我说:“唐老师,我还以为你的年纪起码在四十以上,想不到你三十未到。”一位作者给我寄了份稿件,短信中称我为“伯伯”。见面后才知道他只比我小5岁,连“叔叔”都不够格。传统的看法都觉得编辑工作很了不起.应由年龄较大、经验丰富的人担任。但在我们报社却刚好相反,年轻的当编辑,年长的当记者。9个编辑中只有一人40岁出头,其余都在35岁以下。因为谁都想到新闻部从事记者工作,谁都不想在编辑部为别人作嫁衣。在职的编辑们则是应付了事,一方面,他们用尽量少的时间把每期报纸编出来,另一方面,又用挤出的尽量多的时间去写稿子,象每个记者那样竭力去竞争好新闻的荣誉。也难怪编辑们发牢骚。在外人看来,编辑是记者的老师,地位并不低。  相似文献   

15.
九十年代初,笔者去北京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进行短期进修学习时,《人民日报》的艾丰老师,在讲课时曾很动感情地向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学员说:如果把报纸比作大树,那么,通讯员就是大树深入到土壤里的根须。要做一名优秀的记者,身边必须团结有一批“叫得应”、“喊得动”的通讯员们,以起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同《中国记者》这位老师相识,还是在她创刊之初。1986年底,当我从《新闻业务》上看到次年三刊合一的《中国记者》创刊的消息,立即对她的内容介绍产生了兴趣,当即决定自费订阅,把这位不见面的“家庭教师”请进门。 《中国记者》就这样闯入了我的生活。她品位高,质量好,内容丰富且又图文并茂,深深地抓住了我和我的同事们,就连我正在读小学的女儿也受到感染。她和我“约法三章”,每期的《中国记者》一到,必须拿回家让她先睹为快。有一次,我突然发现宝贝般珍藏的几本《中国记者》竟不翼而飞了,火冒三丈叫来女儿:“你说说,我那些书都哪去了?”她也不示弱:“不就是几本书嘛,还值得你发火,你看完了,借给我的同学看看还不行?”啊,原来如此!没想到《中国记者》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把孩子们也抓住了!我真为她高兴,提笔写成一篇文章:《愿<中国记者>培育出一代又一  相似文献   

17.
当《中国记者》的编辑约我为《活跃起来的中国记者》(人民日报4月12日三版,作者:新华社记者郭玲春、徐心华)写篇评论时,我的确有点发怵。况且,在此之前我尚未读过它。我发完案头的一摞稿子,才把它找来读。读而再读,不下三四篇,思绪随之激扬起来。于是,我欣然应约了,尽管文章很难做。中国记者活跃起来了作者开门见山地亮出了这一“惊异的发现”(新闻事实)。尽管人们从人大会议期间的报纸、广播、电视中,对此已有所察觉,作者仍不惜笔墨,用对比的手法,用鲜活,生动的细节,着意地描述了中国记者“活跃”的情景,为的是让人们感受得更强烈,“发现”得更真切。活跃程度之烈:中国记者一进会场,“便立即‘抢占’有利地形”,“与港澳和外国的同行展开一场提问权的‘争夺战’”;他们提问之踊跃,来势之猛,迫使“外国记者不得不给主人递条子请求‘通融’”。活跃范围之广:“不只是中央一级的大报、通讯社,不少专业报刊和地方新闻单位也参与了这场,‘竞争’。”  相似文献   

18.
通讯员们写的人物通讯,绝大部分是关于本部门的“好人”及他们的“好事”。写作中的俗套较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提起某某某,没有一个人不说他是一个……人”、“提起某某某,大家都翘起大姆指,说他是一个……人”。先进人物在本部门有人夸是正常的,但描写成这个程度,通常是不真实的。一千个人看《哈姆雷特》就会有—千种不同的关于《哈姆雷特》的评论,何况一个大活人,人们的议论怎么会同一种说法呢?即使意见一致,表达也不会完全一样。 2,“某某某一心扑在工作上”,或者扑在柜台上、菜场上,甚至扑在算盘上、茶叶上等等,不一而足。先进人物确实起码是本职工作的模范,但每个人的特点不可能相同,绝不会是一种模式。有人是勤恳型,有人是钻研型,有人是创造型,还有人也许“不务正业”而在其他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一个人无论如何不会只有“一心”,世上最叫人莫测的便是人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9.
邓雷仓 《出版科学》2001,(3):35-35,34
读《中国当代记者随笔丛书》,我深为丛书作者们的敬业精神所感动。他们尤为可贵的是对书海情有独钟,不懈泛舟夜航,永远不知疲倦。其共同点是“三不”:无一人不苦读,无一人不自成风格,无一人不勤于笔耕。我想,一位称职的编辑不是也需要这“三不”吗?  相似文献   

20.
王保荣 《新闻世界》2003,(12):48-48
据《新华日报》报道,10月24日下午。香港凤凰卫视资讯台主持人陈鲁豫做客南京大学。给学子们上了一堂很好的新闻课。该篇报道的题目就是“优雅鲁豫南大聊新闻”。陈鲁豫向学子们介绍了自己做主持人和采访时的一些技巧心得。她说:“我觉得自己是本色的人,所以做节目很本色。节目风格应该很自然地流露.比如你面对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