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幼儿祖辈依赖是幼儿在祖辈隔代教养过程中由于隔代亲所形成的对祖辈的依赖,包括认知依赖、情感依赖、依赖人格和行为依赖,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消极影响。祖辈参与教养幼儿的主动性或被动性,参与教养的阶段性是在婴儿期或幼儿期,参与教养幼儿的频率和时间,祖辈是否与幼儿同住以及祖辈隔代亲和教养方式等祖辈教养相关因素对幼儿祖辈依赖具有显著影响。要防患隔代教养幼儿的祖辈依赖,需要祖辈改善教养方式,摆正教养位置,转变教养观念,避免教养冲突,强化教育自觉性,同时需要家园携手同行。  相似文献   

2.
一般而言,随着儿童的身心发展,儿童期出现的种种偏异行为会自行消失。但是,这并不是说矫正幼儿的偏异行为不重要,因为这些行为阻碍着幼儿心理的正常发展,及时矫正幼儿的偏异行为,就好比是清除幼儿心理发展中的种种障碍。在家庭和幼儿园中,有各种行为问题的幼儿通常有一些比较特殊的表现,例如,幼儿在集体生活中表现过分胆怯(退缩、沉默不言、动辄哭泣等),对批评过分敏感或冷漠,攻击性行为过多(威吓其他幼儿、经常争吵斗殴、行为粗暴、有破坏性等),在各种竞赛中屡遭挫折,对任何事缺乏兴趣和动机,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抑郁,病态说谎,人际关系差,清洁成癖,在家庭生活中过分依赖成人或过分霸道,在家庭与幼儿园中的行为截然相反等等。教师和家长比任何其他人有更多的机会能够注意和观察到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这些行  相似文献   

3.
幼儿园中的社会领域教育具有潜移默化性,教师作为课程实施者、与幼儿交往和互动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对幼儿的社会行为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我国教师所持有的文化价值观、在价值观指导下的教育行为以及在师幼关系中所拥有的"权威"身份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社会交往行为的发展,例如人际冲突解决能力的降低、对教师的过分依赖、明显的"好孩子定向"行为。本文对教师在幼儿社会交往中的作用加以叙述,并对幼儿社会交往过程存在的问题作出分析,同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及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师幼互动中,教师与幼儿都是互动行为的主体,无论在互动行为的发起和行为的反馈方面都应具有主动权。但是,在现实的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往往更多地处于主动者的地位,她们控制着互动行为的发起和互动过程,左右着幼儿的行为,而幼儿常常处于服从、依赖的被动地位,他们在互动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幼儿在互动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教师的访谈以及观察混龄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幼儿的行为表现发现,混龄教育对幼儿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有重要影响。通过混龄教育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可以科学设计社会角色扮演活动,减少幼儿的依赖心理;增加异龄交往机会,减少幼儿的恐惧心理;在规则意识下营造幼儿自由活动的空间;教师要鼓励异龄幼儿之间的相互观察模仿,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性。  相似文献   

6.
36岁幼儿刚刚开始接触社会,由于自身知识与经验的欠缺,对生活中发生的一些违反规则的事情,常常会通过告状方式依赖他人解决。幼儿告状是其众多行为偏差中的一种普遍行为,鉴于此,首先简述了幼儿告状的内涵及动机,然后说明幼儿产生告状行为的原因及特点,接着指出处理幼儿告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幼儿告状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处理幼儿告状的对策,希望老师与家长能深入了解幼儿心理,掌握正确处理幼儿告状的方法,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7.
大班幼儿的积极归因能力较弱,调查发现幼儿归因偏差有很多影响因素:遇事过分依赖成人,期望成人帮助其归因,对自己的行为不懂得归因;教师教育教学的行为方式、不同家庭的教养方式间接影响了幼儿的归因倾向;幼儿的心理发展尚不成熟,不同的性格气质导致自我归因能力的发展程度也各有不同。文章结合案例提出了相关的培养建议。  相似文献   

8.
常规教育的困境:目前常规教育主要采取“防范式”,即教师处处防备幼儿,生怕幼儿做“错”什么。教师通常采取高控制的手段,不敢放手让幼儿自主地活动,以求得表面的井然有序。这样一来,常规教育陷入了难以走出的怪圈:高控制形成了幼儿对教师的依赖,这种依赖使幼儿的自主性和规则意识很难形成,导致幼儿缺乏对行为的自我管理意识与能力,而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师对幼儿的控制。常规教育陷入困境的原因:1.把常规当作开展一切活动的前提。2.将常规视为对幼儿行为的限制。3.过于强调规则的利他性。4.教育方法失当。常规教育的出路:1.将幼儿规则…  相似文献   

9.
当前幼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都存在着过度依赖心理学而相对忽视社会学、文化学等倾向。这种倾向在强调幼儿教育科学化的同时,忽略了幼儿作为特定时期特定地域的群体的文化存在——作为群体的幼儿,受种种宏观和微观环境的影响,表现出具有一定稳定性和普遍性的行为与价值观念。因此,对幼儿的生存状况进行文化学的研究,可以从更广泛和更具有批判性的角度,帮助我们省思教育和幼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幼儿教育中,幼儿的抗挫折能力一直是被遗忘的角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幼儿遇到困难时过分依赖成人、任性、胆怯的行为。而幼儿的抗挫折能力缺失对幼儿的一生都产生消极的影响。本文在分析幼儿抗挫折能力弱的原因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几点挫折教育策略,提倡适度的挫折教育,在自然情境中提高幼儿的抗挫折能力。  相似文献   

11.
过度依赖是一种幼儿常见的不良性格,影响着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文章通过案例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幼儿过度依赖心理,分析了幼儿过度依赖心理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克服幼儿依赖心理,培养幼儿独立能力的教育措施。  相似文献   

12.
如何在弹性作息下促进幼儿的自我管理是学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议题。文章以苏州市X幼儿园大班30名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行动研究方式,运用观察、访谈、问卷法,在第一轮行动中对教师和幼儿日常活动中的自我管理教育行为与表现等进行收集与分析,发现存在幼儿计划意识淡薄、依赖情绪明显、行为表现退缩、坚持性不强、自我控制困难等问题,在第二、三轮中通过调整适宜的作息安排和增强幼儿自我设计、自我控制等进行干预,得出有效提升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基本策略:释放教师"限额"权利、共享教研平台、反思带班过程、聚焦班本生活和鼓励幼儿探究。  相似文献   

13.
施柳槟 《家长》2023,(33):156-158
<正>自主性培养是幼儿从依赖成人的帮助逐步走向独立自主的一种自主能力。幼儿阶段是培养孩子自主能力、自理能力的黄金时期。基于自主性培养促进幼儿午睡,可以帮助幼儿自主安排、管理午睡时间,提高幼儿自主行为,促使幼儿在自主午睡中认识自我、了解自我、管理自我,能够引导幼儿在自主活动中直面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学习自我管理,提高自主性,以此帮助幼儿拥有美好的午睡时光。  相似文献   

14.
分享行为是幼儿亲社会行为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以近二十年关于幼儿分享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相关的文献为基础,对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方法、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现状、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幼儿分享行为与其他心理因素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回顾与梳理,并对幼儿分享行为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幼儿欺负行为是幼儿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普遍出现的行为,不利于幼儿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以及幼儿人格和社会性的健全发展。幼儿欺负行为的产生与幼儿的气质类型、交往技能、性别、移情能力、成人行为以及社会大环境有着密切联系。成人需加强幼儿的移情训练。规范自身的行为.创设良好的环境以及采用适宜的教育手段等干预措施来减少幼儿的欺负行为,从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幼儿园内,矫正幼儿的依赖行为,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学校环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我们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主动培养感情,改变依恋心理。 幼儿的依恋心理,形成于婴幼儿时期的情感生活。怎样改变幼儿的依恋心理呢,教师需要注入母爱般的思想感情,关心爱护这些新入学的儿童,要经常保持“四到”。  相似文献   

17.
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是在面对和解决人际交往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的.幼儿教师对教室"和平"的期望、具有高控制特征的教育行为以及在师幼关系中所拥有的"权威"身份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幼儿解决人际交往问题的机会,从而影响了幼儿社交技能的发展,使幼儿表现出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和明显的"好孩子定向"行为.为此,教师应反思传统文化对自身教育观念的消极影响,改变惯于控制的行为倾向,给予儿童自己解决冲突的机会,以此促进儿童社交技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德国预防幼儿成瘾项目——没有玩具的幼儿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证明,预防成瘾是从幼儿时期开始的一个终身学习过程,幼儿的情感要求如果满足不当,容易引起幼儿对特定物品或行为方式的过度依赖而成瘾。为了预防幼儿成瘾,德国从1992年开始进行预防幼儿成瘾的“没有玩具的幼儿园”项目试验,目前已经在全德国推广。幼儿园与政府教育部门、幼儿园教师培养机构、咨询中心、家长合作,通过为期三个月的没有玩具的活动,在保持快乐的前提下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时间和空间去发展关系能力、自我信任感、语言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等关键生活能力,得到教师和家长的一致认可。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述了幼儿攀比行为概念及现状情况,分析了幼儿攀比行为的形成原因,主要有部分幼儿家庭经济水平较高、家长对幼儿溺爱、教师的错误教育行为以及家庭与幼儿园联合教育的缺失等。并且提出了关于消除幼儿园中幼儿攀比行为的一些对策,如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正确处理爱与溺爱的关系,教师对幼儿进行无差别对待并且积极开展家园教育合作等。  相似文献   

20.
幼儿的礼仪行为初期主要表现在基本动作、礼貌用语等一些基本礼仪和尊敬长辈、待人接客等一些家庭礼仪上,当幼儿进入幼儿园学习后,要从幼儿园礼仪学起,逐渐养成公共场所礼仪行为。幼儿的礼仪行为对幼儿的成长是很重要的。本文根据幼儿礼仪行为的表现现状和礼仪的教育现状,对幼儿礼仪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