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孔乙己》一文时,抓住三个"记":"你们最‘记得’孔乙己的什么";"小说中的其他人最能‘记住’孔乙己的又是什么";"这些人是真的记住孔乙己了吗",帮助学生从情节的表层走向逻辑的内里,对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文本价值进行形象的感悟和智慧的思考,也使得课堂教学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2.
王荣生教授在《文言文教学教什么》一书中提出:"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文言文中,‘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干将莫邪》选自《搜神记》,被选入沪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第一学期第八单元。小说讲述了干将为楚王铸剑,被楚王所杀,其子赤在侠客帮助下为父报仇的故事。七年级学生在教材中首次接触"志怪小说",文中大量荒诞的情节、大胆的想象与奇特的夸张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而作者为何要将其写得如此之"怪"又是学生不理解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未谋面的读者,都以为我是‘20岁’的倩霓姐。""老爱了。"在一个交流谢倩霓经典作品的网帖中,一名"粉丝"这样表白。"记得初次接触她的文章是在《儿童文学》上,当时将《跟阴雨有关》看了无数遍,也哭了无数遍。"另外一名"粉丝"则表示,谢倩霓的小说文笔细腻,自己恍惚觉得它们是二十岁左右的女孩写的。  相似文献   

4.
古典小说偏重于故事的叙述,小说史家也常以“情节小说”概而括之。因而,有人断言:“自唐宋传奇产生至五四前的一千多年中,‘故事小说’始终居于主流地位,‘性格小说’没有多大发展”。这一传统的美学思想给古典小说研究划定了一个框子,自然,也影响了对《水浒》艺术的研究。较为突出的,则是对《水浒》情节的戏剧性及其动因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5.
是在一个周日的早晨读到《选择》的。开篇第一句话"是休学陪老爸还是继续为‘中考’而努力?"让我心里一动:这个"纠结"对十多岁的孩子来说,未免残酷了一些。而且,此后所有的情节发展和感情起伏都在我的预料之中,但是,小说尚未读完,我已经情不自禁濡湿了眼角。不得不说,这是一篇颇能打动人心的好作品。它的优异之处就在于真实而诚挚的情感,以及深邃  相似文献   

6.
顿建 《快乐阅读》2011,(20):175-176
对鲁迅小说《祝福》的解读,传统的方法是突出夫权、族权、神权对农村妇女祥林嫂的残酷迫害,注重情节上对她不幸命运造成原因的探寻,而将着眼点放在对封建制度的批判上,所以,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犯中见避"是中国传统小说理论中特别受到作者推崇的一种写作技法。"犯"指的是情节的重复,"避"则指的是情节的"同中见异"。而"犯中见避"说的是小说情节必须作到在重复中求变化。我们知道,"犯"与"避"是一对矛盾,是相互排斥的。但"犯中见避"则又实现了矛盾的统一,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螺旋式运动的辩证法。契诃夫的《苦恼》和鲁迅的《祝福》都巧妙地运用了这种技法,只是一般的论者没有注意到罢了。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B刊第3期上发表了北京教育学院的学者王漫的文章《重构散文的文体知识与教学知识》,在这篇文章中王老师认为:一般情况而言,诗歌教学抓‘意象’,小说教学抓‘人物’和‘叙事技巧’,而散文教学可以抓‘情思’、抓‘线索’。王老师认为,散文教学的抓手是情思和线索,所以,王老师说:‘情思’、‘文脉’是统领散文内容的,也是读者进行整体把握,并深入领会作者情思的一个好途径。  相似文献   

9.
《爱玛》是简·奥斯汀所写的第五部小说,也可称为她的巅峰之作——其写作手法更为成熟,在人物塑造方面也更有深度。从小说样式来看,该作品可被定义为成长小说。小说的主人公爱玛起初是一个自以为是的富家小姐,她经常对别人的感情,尤其是她贴身侍女哈丽特的婚事指手画脚。小说以爱玛的"乱点鸳鸯谱"为情节推动力,详细描述了爱玛在经历了一系列错误后逐渐走向了成熟,尤其在人格和道德上成长较大。在对爱玛的成长进行描写的同时,作者的笔触也记录了小说的另一女性人物——哈丽特的成长,她的成长作为爱玛的成长镜面投射并给予有力的支撑。本文将首先介绍成长小说,进而分析在该小说中主人公爱玛所经历的三个成长阶段,并从社会和道德的角度分析其成长的原因与局限性。最后旨在告诉读者女性的成长对整个社会的积极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0.
试图用外国小说理论分析曾经教过的两篇有争议的文章,对小说的情节发表一些看法。《林黛玉进贾府》侧重分析除了情节和主要人物该如何讲解,而《项链》着重分析文章的生发部分以及情节基本模式的演进。  相似文献   

11.
《蜃楼志》的因袭和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蜃楼志》是继《金瓶梅》、《红楼梦》后,世情小说的又一力作。戴不凡先生在《小说见闻录》中曾这样评价:“就我所看过的小说来说,自乾隆后期历嘉、道、咸、同以至于光绪中叶这一百多年间,的确没有一部能超过它的,如以‘九品’评之,在小说中这该是一部‘中上’甚或‘上下’之作。”这确非过誉之论。不过,此书在创作上  相似文献   

12.
每每讲到张爱玲的《封锁》,就想起那个比喻“电车轨道像两条光莹莹的,水里钻出来的曲蟮,抽长了,又缩短了;抽长了,又缩短了,就这么往前移──”。这句话总提醒着我,让我对生活多一层警醒。《封锁》要写的其实不是封锁时的故事,她要写的,她真想表现的是“封锁”外的那些东西,那些细节,而封锁中的故事,不过是个陪衬。封锁了,电车里的一群人中,“零零落落也有人说句把话”,有人“下结论道:‘总而言之,他别的毛病没有,就吃亏在不会做人。’另一个鼻子里哼了一声,冷笑道:‘说他不会做人,他把上头敷衍得挺好的呢,’”又有“长得颇像兄妹的中年夫妇…  相似文献   

13.
80年代末王安忆相继提出她的小说理想,直至复旦大学的小说讲稿出版。她对小说的艺术理念日益明确。她认为小说是从现实世界取材而进行创造的一个心灵世界。作为一门艺术它应有自身的规律。所以她对小说的情节、语言、创作思想提出了个人独到的见解,认为逻辑性的情节、抽象化的语言是构成这个世界的材料,而创作思想是决定这个新世界的关键。该文所做的就是从她的近作《妹头》、《忧伤的年代》、《隐居的时代》来看她的小说理想。  相似文献   

14.
据《新京报》消息,"如果让我归纳马原这部新小说的主题,我会说是‘新生命的战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收获》杂志编辑叶开对即将于本月在《收获》杂志上连载的小说《牛鬼蛇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当代中国最好的小说之一。马原已  相似文献   

15.
万明 《江苏教育》2012,(Z1):9-10
作品简介:小说《且听风吟》,作者村上春树(日本)。该书是一部具有文学宣言性质的小说,村上春树借助这部处女作表明了自己的创作理念:"心怀释然"的写作动机、对性和死亡的超然态度、观照日本社会的西化视角。这些理念为村上春树此后的创作预示了方向,也充分体现了《且听风吟》的重要意义。《且听风吟》的情节并不很复杂。"我"在酒吧捡到一个醉倒的少女,在她的家中度过了醉意朦胧的一夜。醒来的误会还未能解释清楚,他们已经成了一对情人,伤感的往事还未诉说清楚,她却已经一去无踪影。短短十八天的恋情,结束得没头没脑,又似包含无限。故事并非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作家对人生的感悟和理解。  相似文献   

16.
正一部奇书《红楼梦》,不仅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的顶峰之作,而且在建筑、服饰、医学、饮食、诗词曲赋等多个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令后人痴迷不已。笔者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时,力求打破小说文本分析中情节、环境、人物三要素的教学常规,通过赏析文中的《西江月》二词,达到串联小说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创作环境、明晰作者思想倾向、领略突出创作技巧之目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相似文献   

17.
王蒙的短篇小说《风筝飘带》在今年第五期《北京文艺》发表后,引起了不同意见的讨论。《北京日报》八月七日发表的章仲锷《广阔天地任飞翔》的文章说,对于王蒙的探索“我是赞赏派。我想,即使他的试验是个‘寒伧’的‘屁股帘儿’也应该允许它在广阔文学天地里试飞一下吧”。谈到作品的内容时,作者说:“这篇小说既有情节,也有人物,而且素素和佳原这两个青年人还写得挺有性格挺可爱。他们是带着时代的烙印,不为世俗的因袭羁绊所困扰,大胆地追求自  相似文献   

18.
袁珍琴 《重庆师专学报》1999,18(3):65-67,70
本文探讨小说《绿卡》获得良好阅读效应的原因,论述了小说的悬念设置,人物性格表现,情节结构与主题深层内涵等各个方面,而认为小说 情节的新奇,突兀,变化与出人意外的穿插,是引起阅读兴味的主要手段,本文认为小说理论中“淡化情节”的主张,是直接导致社会兴味减退的主张,认为小说向:写实、回归,重视情节的艺术结构,是在社会群体中重建阅读效应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9.
笔者执教孙犁的小说《荷花淀》,在准备小结时,突然一个学生问:"老师,小说中出现的小的细物像‘苇眉子’、‘菱角’、‘荷叶’等等,是不是也有作用呢?"这个问题在备课时没有注意到,教师指导用书中也没有涉及。经过认真思考,下面将《荷花淀》中出现的"苇眉子"、"菱角"、"荷叶"、"荷花箭"、"船"、"野鸭"等淀中细物,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作一些分析,希望能对同行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小说《生命桥》的教学案例,通过采用拓展环境的方法来凸显小说情节中紧张的气氛。在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的基础上,立足"语用",逐层突破,抓住"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感受小说情节的曲折源于层层铺垫。通过"聚焦转折""文本对照"等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