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无论搞新闻写作,还是搞文学创作,都追求写得生动。这不仅是对的,而且至关重要。有人写出的文章,自己挑不出毛病,别人也找不出什么缺点,只是谁都觉得不生动,我看这往往比任何毛病、缺点都更大。世上有许多没毛病、没缺点的东西,但人们也不会仅仅因其“完整”而尊重它,因为它没有特殊价值。光光的羊粪蛋,圆圆的鹅卵石,它有什么毛病?有什么缺点?我看把它捧在怀里的人不多,道理很简单:它廉价或无价值。 文章尤其如此。写文章与一般性的说话或随意在纸上写字不同,主要的不同在于要使听众、读者觉得生动,有所触动,达到感动。  相似文献   

2.
一个年轻人问爱因斯坦成功的秘诀是什么?爱因斯坦信手写了这样一行字:A=X+Y+Z“这是什么意思?”年轻人不解地问。爱因斯坦解释道“:A是成功,X表示艰苦的工作,Y是指一个正确的方法,而Z意味着不要空谈,只要实干。”爱因斯坦成功的秘诀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我写的言论稿时而见诸报端。有人便问我:“写言论稿有什么秘诀?”我说:“打山仗!”“打山仗”在我的家乡就叫吵架。后来,也延用作大声争吵。那么,“打山仗”与写言论稿有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4.
十几年前,我在一所高等院校里任教文学课程的时候.记得有个同学问我:“写文章有诀窍吗?”我当时因为想起鲁迅关于作文“并无秘诀”的话,便回答说:“没有”。那位同学又问:“那么文章怎么才能写好呢?”我又想到了鲁迅的话:“文章应当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所以,便回答说:“要多看勤练”。我当时还大约做了一些说明、解释,不过现在也记不起来了。然而,意想不到的是我的回答也竟然招惹了一点不快和烦恼。  相似文献   

5.
俗话说:干什么得琢磨什么。干新闻工作就得首先琢磨怎么把新闻写好。怎样写好消息?笔者受祖国传统医学学习方法启示,总结了八句话,编成“顺口溜”,把它奉献给初学着:开篇导语要抢眼,讲究时效事新鲜。背景交代不可少,再把事情说完全。语言简洁求生动,议论抒情莫充篇。要使报道有深度.“为什么”上找根源。下面咱们分别解说一下这八句话。一、开篇导语要抢眼,讲究时效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有不少年轻的同行常问我:要干好新闻这一行,主要靠什么?他们以为我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干得也还不算赖,肯定有不少经验、体会甚至“秘诀”什么的,希望能从我这里得到点“真传”。然而,我的回答却常常令他们大失所望,背后埋怨我尽用“虚家伙”敷衍人。因为,我回答他们的大都是这样一句话:乐于吃苦才能有所作为。这话“虚”吗?我可是一点也不觉得虚,确确实实是掏心窝子的话。我从事新闻工作这么多年,路就是这样走过来的。这里,不妨说说自己的一段经历——  相似文献   

7.
话说书评     
随着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出版事业的日益繁荣,职工读书活动的纵深发展,图书评论的重要性遂为越来越多的同志所关注。于是,“怎样写书评”就自然成了人们读书文化生活中的题中应有之义了。怎样书评?人们可以提出很多方法,谈出许多经验。然而,恐怕也不会有什么定于一尊的写作秘诀吧。因此,还是应该鼓励大家在书评园地里来个因人而异的“百花齐放”。比如,工人写的书评,农民写的书评及学生写的书评,显然就同评论家、大学里的教师、教授、报刊的编辑写的书评不会是一个样子,也不可能有同一个要求吧。三十年代初,有人曾写信问鲁迅:作文的秘诀是什么?鲁迅1933年12月15日在《申报月刊》上用洛文的笔名写了一篇杂文,公开回答了这个问题。鲁迅认为,作文并无什么秘诀,要说有,那就是骗人的障眼法。比如说,写文章一要朦胧,二要难懂。缩短句子,多用难字。写秦始皇焚书的故事,如写一句“秦始皇乃始焚书”,还不算好文章,改成“始皇始焚书”,就有些“古”起来了,假若查找  相似文献   

8.
最近,我采写了3篇新闻,这3篇新闻在《川东南报》发表后。均被新华社采用,我从中悟出了如何采写全国性新闻的“秘诀”。一、在比较中找新闻新闻界一位老前辈说过:“新闻没有同全国比较,就不能说明问题。”作为地方报的记者,要使自己采写的新闻跳出小天地,走向大市场,就得善于  相似文献   

9.
前段时期,不少文章批评群众中有人对形势不满,发牢骚,而自己却又拿不出什么妙算,甚至说“牢骚误国”。今年以来,一些报纸刊登了对此持异议的文章。现将一些基本观点综述如下: 一、牢骚并不可怕,而是政治清明的表现。言论自由是社会进步和繁荣的标志。不能听到一点不同声音,就大惊小怪说什么“牢骚误国”、“闲谈误国”。  相似文献   

10.
《死魂灵》作者果戈里只所以成为“震撼了整个俄罗斯”的大作家,其成功的秘诀就是:“每天写点东西、如果没有什么可写,就写为什么没有写”。人常说“文学是愚人的事业”。没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硬功夫,就别想“语不惊人死不体”。鲁迅先生只所  相似文献   

11.
题目在哪里     
给报刊写稿,或写新闻报道,或写文章评论,都得有个题目。就是说,写稿首先总会遇到一个写什么的问题。而初学写作的人,往往不知道题目在哪里。从前有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人给一个秀才出了个文章的题目,秀才三天三夜没写出来,苦得要命。他老婆说:“你写文章好像比我们女人生孩子还要痛苦。”秀才说:“你们女人生孩子,肚子里还有一个孩子,我肚子里却是什么也没有。”这个比喻生动地说明,写文章必须有东西,如果脑子里空空,谈何文章报道,谈何题目?  相似文献   

12.
上海的夏天通常是很炎热的,历史上也是如此。这篇“大上海的热景”,就为我们勾画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即1934年夏天的城市暑热之情。这个夏天的温度不断地在上升,从华氏的95度(相当于摄氏35度),一直爬到了104度(相当于摄氏40度)。40度之热在上海一向少见,它究竟厉害到什么样子?文中说:“太阳变得像洪炉里烧红了烈火似的”,“柏油路一点一点儿的由硬性而转变到软化,一点一点由软化而成了熔化。”作者还生动地以上海两大标志为对象,形容了其时热不可挡的程度:“热哩!二十二层的摩天大厦(指国际饭店)缩进了脑袋,热哩!黄浦江的流水像烧开了样的。…  相似文献   

13.
稚云同志:你好! 收到你的信,我很感动。首先你对我在《新闻与写作》所发表的那篇不成样子的所谓“写作知识”的文章(指本刊1985年第4期《略谈想象力》一文——编者),说了那么多的好话,实在使我惶恐。当然你所谈及的对《新闻与写作》的看法我有同感。你是一个山村的农民,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仍苦苦地眷恋着文学的心情十分令我动情。你在信中“恳求”我告诉你“成功”(其实我并没取得什么象样的成绩)的“秘诀”,这使我觉得很难,甚至比写一篇文章还要难。每个人的生活之路是那么的不同,而且世上有那么多的路,不一定每个文学爱好者都要以“笔耕”为生;因而这种所谓“秘诀”  相似文献   

14.
主题要专一 中心要突出。清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把“旨戒杂”作为文章“七戒”中的第一戒,他强调文章主题不可繁杂含糊,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能搞多主题,而应专一、集中。大量的写作实践也表明,一篇报道或文章,若能抓住一点,写深写透一点,能把一件事情、一个意思写清楚,写透彻,这篇文稿便算完成使命了;要是分散笔墨,这也写一点,那也写一点,成了“大杂烩”,篇幅长了,反而什么问题也没写清楚。军事上讲:“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写作上我们可以这样说,在一篇文章中,宁可集中反映和说明一个问题,也不可轻描淡写、不痛不痒地罗列十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现场短新闻的生命和魅力在于能给人以强烈的现场感。短,只是篇幅方向的要求,现场感才是它的特征和本质。既要短又要有现场感,无疑对记者驾驭文字的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记者应从哪些方面练基本功呢?笔者认为起码应掌握以下三点: 一、善于运用“白描”的技法。“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像,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衬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鲁迅先生说过“白描”并没有什么秘诀,只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即可。我认为这是白描的精神所在。如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我三十万  相似文献   

16.
这篇文章我一直有写的念头,但却又一直不知如何落笔,因为仔细思量,意思实也平平,无非想表示一下对“新闻”与“宣传”的一点看法,而这个见解其实早有人作过“狗咬人”、“人咬狗”的生动表述。不管这个表述有什么缺陷,但它却揭示了作为“新闻”的一个要素,即“异常性”。我想说的是,比较平常的事物或者当然之理上了报纸,这种报道  相似文献   

17.
佟侠永 《记者摇篮》2006,(10):55-55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曾不知深浅地拿一篇毛稿给一位前辈评点,前辈笑容可掬,边打手势边说:“什么事都是一样,一具体就生动了!新闻要写得具体点,自然就生动。”当时初出茅庐,理解甚浅。随着新闻采编工作实践的不断积累,越来越发现这句话的不同寻常,看似浅显的道理,却蕴含着精深,蕴含着做好新闻的秘诀。十多年来,看过新闻界同行的有关佳片力作,同时做为一名电视台人也频频尝试了各类新闻因具体而生动的收获,由衷地为“新闻因具体而生动”这句话所折服。通过十多年的学习和实际工作,大概将各类新闻以及新闻的主要要素的具体方法粗浅总结了一下,与…  相似文献   

18.
不管写什么体裁的文章,都有一个或长或短的问题。有些记者、通讯员写新闻,总喜欢文字长一点;发新闻,也希望篇幅大一点,似乎文字越“长”越有分量,篇幅越“大”越能显示自己的水平。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19.
论“风骨”     
写一篇文章,无论是言论,通讯以至小品,杂文,应当有个主题,谈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都要使人一目了然,既能充分表达你的意见,又能使人理解你的意见,而且要写得饱满,活泼,逻辑严密表达清楚文采斐然,我们通常把这样的文章叫做有血有肉。但是我以为更重要的,一篇文章要有风骨,《文心雕龙》有《风骨》一章,它认为“诗总六义,风冠其首。”他说:“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这是说一篇文章如光有文采而无风骨,就不成其为一篇好文章。  相似文献   

20.
“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作为军兵种报纸的老通联编辑,我曾遇到很多报道员提出这样的问题。我认为首要是勤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