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   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等级制,我国在建国初期曾经使用过,那时采用“优、良、中、可、差“五个等级(或用字母A、B、C、D、E代替).后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方法过于简单而被百分制取代,百分制一直成为我国教育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百分制的评价方式(特别是片面用考试分数衡量一个学生素质的方式)已严重地阻碍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因此,废除百分制、实施等级制的呼声越来越高.个别地区已率先施行等级评价方式,并将以前采用过的“优、良、中、可、差“五级进行改进,变为“优秀、良好、中等、待合格或尚需努力“四个档次(或用字母A、B、C、D代替).……  相似文献   

2.
屠文生 《辽宁教育》2001,(12):16-17
考试评价不仅具有选拔功能,更具有无形的导向作用.因此百分制评价在造成几代人心理重荷的同时,也把人带进了死读书、读死书的“应试“圈.等级制评价虽花样翻新,但以分数定等级的做法,仍没有完全走出百分制的阴影.取消考试的综合评价法,虽可以解决学生的心理负担问题,但又无法去调动学生学习的内趋力.……  相似文献   

3.
我们注意树立全面、整体、综合的评价标准,发挥评价的健康的导向作用,取消“百分制”,改善“一张试卷定乾坤”的局面,构建“等级 特长 评语”的评价体系。1.等级评价等级评价是该评价体系的核心。即把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次。这样,百分制的精确性被淡化,等级制充分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只要答对  相似文献   

4.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一些中小学进行了“取消百分制,建立等级制”教学评价制度的改革尝试,并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然而也出现了令人担忧的问题,即把百分制与等级制对立起来的观点。笔者认为,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百分制与等级制不应是对立的。二者在教学评价中不...  相似文献   

5.
我一直在思索,使用什么样的评价体系能够让 所有的学生每天都能在非压抑的状态下高兴而勤奋地学习呢? 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对传统的“百分制”进行改造和调整,初步形成了一个粗糙的框架,名其曰“新百分制”。以此作为从百分制向等级制过渡的方式,并谨以一家之言参与对学业评价方式的研讨。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百分制能测量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却无法测量学生关于学习的兴趣、方法、态度、意志等心理品质。要科学地评价学生的成绩,就必须跳出百分制“怪圈”,就有必要探索多雏度的评价方式。笔者认为,“等级 特长 评语”的评价,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这种评价方式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百分制能测量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却无法测量学生关于学习的兴趣、方法、态度、意志等心理品质。要科学地评价学生的成绩,就必须跳出百分制“怪圈”,就有必要探索多维度的评价方式。笔者认为,“等级+特长+评语”的评价,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这种评价方式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周敏 《四川教育》2005,(6):37-37
传统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通过百分制来体现的,百分制“一枝独秀”了几十年。然而,仿佛一夜之间,等级制又成“新宠”,有的地方甚至完全废除了百分制,代之以等级制,并认为这是教育、教学的一大进步,是人们教育观念的一次转变和认识上的一次飞跃。等级制真的就是灵丹妙药、包医百病,而百分制真的就一天是处吗?  相似文献   

9.
继北京、上海、辽宁等地部分地区的部分小学,以“分级制”代“百分制”作为评价学生学业进展手段后,不久前,广东省又宣布该省所有小学废除“百分制”。随着素质教育的宣传和推进,废“百分制”似成必然。不过对此也还有争论,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见。“分级制”代“百分制”,不论其后效如何,至少向我们透露了以下这么一些信息。1.部分教育决策者已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的信息,改变自己的观念,并试图将之及时、大胆地反映到教育实践中。以“分级制”代“百分制”这一似乎不起眼的变动,极为可贵。它体现了决策者的信心和胆识,也给…  相似文献   

10.
“等级( 特长) 评语”的学业评价模式受到了许多地方的推崇,并被认为优于传统的“百分制”。等级制和百分制孰优孰劣我们暂且撇开不谈,单就把“评语”这一评价手段纳入到学业评价模式中的举措而言,我认为是相当成功的。当然,其前提还要对此处的“评语”有个明确的界定。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 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等级制,我国在建国初期曾经使用过,那时采用"优、良、中、可、差"五个等级(或用字母A、B、C、D、E代替).后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方法过于简单而被百分制取代,百分制一直成为我国教育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百分制的评价方式(特别是片面用考试分数衡量一个学生素质的方式)已严重地阻碍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因此,废除百分制、实施等级制的呼声越来越高.个别地区已率先施行等级评价方式,并将以前采用过的"优、良、中、可、差"五级进行改进,变为"优秀、良好、中等、待合格或尚需努力"四个档次(或用字母A、B、C、D代替).  相似文献   

12.
2000年初,教育部发出的《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中提出“小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取消百分制”。根据文件精神,我校对学生语文成绩的评价进行了多次尝试,由百分制到等级制,由一张试卷、一次考试评定成绩到全面、分项、综合地评价学生成绩,已基本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13.
取消百分制势在必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云 《中国教师》2004,(2):25-26
如果有人问现在的学生:“你们为什么而学习”,大部分同学都会说:“为了考试,为了分数”。在应试教育下,考试带来的直接回报是分数,这些看似平常的阿拉伯数字对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学生变成分数的奴隶;家长们也会对学校的“减负”措施“阳奉阴违”,重蹈逼子成龙的覆辙。那么取消百分制后,建立新的考核评价体系与标准应包括哪些内容?江西省、山东潍坊市的做法值得各地借鉴。从2001年秋季开始,江西省的小学生们告别沿袭了一贯的百分制,实行新型的成绩考核评价机制——“等级 特长 评语”。新的评价体系首先取消了小学生考核百分制,设立优、良、…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在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人们已普遍认为,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改变现行的考评制度。美国教育测量专家罗伯特.L.艾贝尔(Robert L.Ebel)曾经这样指出:“评分体制易于成为教育改革争执的中心。”从历史上看,一种观点认为,将学生的成绩量化成分数是理所当然的事;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取消分数,以便减少分数对学生的危害。前一种观点是绝对主义的,而后一种观点是虚无主义。两种做法都过于极端。为了克服这两种极端的做法,推动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学生成绩考评方法,烟台、鞍山等地为此做了有益的尝试,用“等级制”取代“百分制”,用等级加评语的方法评价学生,并初步取得了成效,迈出丁可喜的一步。但是,用“等级制”取代“百分制”不过是评价外在表现形式的改变,而评价的实质却并未发生改变。因为“等级制”和“百分制”只是两种不同评分形式,并不是两种评价制度,二者不存在本质差异,评分形式是建立在评价体制之上的,其根本是由评价体制决定的。我认为,实施素质教育,改革评价制度的实质,首先是评价观念的改革,其次是评价的方法和内容的改革。下面就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改革教育评价方法应以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为导向,评价方法应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取消百分制,将数学内的单科计分变为数学内各学科综合评价,变百分制为激励式评价等。  相似文献   

16.
采用何种评分制度取决于评价目的。充分认识百分制和等级制评价的利弊是我们改革评价制的思想基础。我们在转变评价观念的同时,对实行等级制评价进行了初探。一、关于对百分制、等级制的认识百分制作为单维评价最常用、最普遍的一种量化形式,人们认为它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7.
最近,我有幸学习了全校老师的作业批改方法。在这次学习活动中,我发现了教育史上的一串脚印,这串脚印中渗透着几代人的教育思想。现把这次批改作业的情况列表如下:评价作业的方法错误作业的评定符号1.以百分制来评定学生作业的优劣2.以“★”的颗数多少来评定学生作业的优劣3.以“优、良、一般、差”的等级来评定学生的作业优劣4.以脸谱的表情来评定学生的作业优劣1.“×”2.“——”或“○”3.“?”在评价作业的方法中,用百分制来评定作业优劣的是个别。以“★”的颗数多少来评定作业优劣和以“优、良、一般、差”来评定作业优劣的是绝大多…  相似文献   

18.
考试制度的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中小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应由百分制改为“等级+评语”式的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单。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中小学教育评价问题日益凸显.我们发现,实践中已出现两种评价模式并存但仍然以传统评价为主的现象.一方面,为了体现新课改精神和应对上级督察,各校在评价形式上有所创新,如改百分制为等级制、建立成长档案等.  相似文献   

20.
当今社会的学校教育再不仅仅是为分数而服务,教育工作者已逐渐将教育重心转移到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展现上来了.这一教育理论可以概括为“以学生发展为本”,它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为了推进全区教育整改,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云岩区教研室开展了“小学学业成绩考核评价”的课题研究,这项教革,要求取消单一的,静态的百分制,实行“等级+特长+评语“的评价方法.面向全体学生,突出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