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2年5月,滑稽大师杨华生走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愣了半天,心中的懊悔像潮水一样涌上来.那年,我本来有机会为他写一本传的,《滑稽大师杨华生评传》,某出版社请的我.我也跟杨老聊过几次,彼此甚是投缘.可是因为出版社的缘故,写书的事最终搁浅.我记得那天把杨老的一包资料还给他时,他眼中的失望.他说你不写了吗?我说不是我不写,是出版社没落实.我说这句话的时候理直气壮,我故意强调了那是出版社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闲来无事,转到小S主持的<康熙来了>.这期她和蔡康永"踩"的话题是罗大佑.话题不太吸引我,吸引我的是小S的精彩表演.即便是有人说我庸俗,我还是要说,我喜欢小S的风趣和幽默.我不会把小S说得无限好,但是,我认为小S的确有才.她能够在大俗之中慨叹人生,俯仰天地,这就是才气.  相似文献   

3.
三十八年过得这么快! 三十八年前,我还是宜昌市饮食公司的一个21岁的小办事员.当恢复高考的消息刚刚传来时,我并没认为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原因有三:一是我的父亲是右派.为此我母亲和我父亲离了婚,一人带着我们三兄妹生活多年.1977年右派尚未平反,仅政审这一关,就让我没了上大学的念头.二是我仅有初中未毕业的学历.这要多说几句:1971年我上初三时,宜昌市商业系统委托宜昌商校到宜昌各中学毕业班中招工,在商校培训半年后就可参加工作.为了逃避今后上山下乡的“知青”命运,我报了名.班主任知道后,急急地来劝阻我.  相似文献   

4.
一   1936年,我结婚了.   在此前两年,我曾有过一次可贵的初恋.那时我虽然是一个地位低下的“戏子“,但我却绝不向往金钱的婚姻.我始终珍藏着自己纯洁的爱.我向往自由,渴望爱情,希望能遇到一个真正爱自己,并值得自己爱的男人.15岁那年,我认识了大财主程子菊的侄儿,一个比我大3岁的很有才气和学问的大学生程佩林,他几乎成了我的意中人,拿今天的眼光来衡量,也可算是称心的爱人.……  相似文献   

5.
一 1936年,我结婚了. 在此前两年,我曾有过一次可贵的初恋.那时我虽然是一个地位低下的"戏子",但我却绝不向往金钱的婚姻.我始终珍藏着自己纯洁的爱.我向往自由,渴望爱情,希望能遇到一个真正爱自己,并值得自己爱的男人.15岁那年,我认识了大财主程子菊的侄儿,一个比我大3岁的很有才气和学问的大学生程佩林,他几乎成了我的意中人,拿今天的眼光来衡量,也可算是称心的爱人.  相似文献   

6.
我要向你吐露我整个的一生,我的一生确实是从我认识你的那一天才开始的.在此之前我的生活郁郁寡欢、杂乱无章.它像一个蒙着灰尘、布满蛛网、散发着霉味的地窖,对它里面的人和事,我的心里早已忘却了.你来的时候,我十三岁,就住在你现在住的那所房子里.现在你就在这所房子里,手里拿着这封信--我生命的最后一丝气息.  相似文献   

7.
记得哪一本小说上这样说:"我已经老了".我则要再加四个字——眼睛一眨,我已经老了.年近八十的我这样一个老头,不免常常会陷入怀旧.不过,怀旧也是一件快事,虽然一定会伴随着许多遗憾和无奈. 这时候,恰逢《档案春秋》的朋友提议采访我一下,聊聊我的配音生涯和其他什么的.我倒挺愿意的,可要摆在从前,我会有很大负担.然又像有人说过的:"你不要采访我,你写不好我的."我颇有同感.那么我自己动个笔如何呢?把从前的事说出来与读者朋友们分享,让大家有个评头论足的快感.我的文字大概未必精彩,但都是"如实招来",或有什么出格的谈吐,亦请多多包涵.那么,下面就是我的自述了.  相似文献   

8.
爸爸: 我好久没这样叫了,好久了.张开口都是陌生的,好像有一个长久的死寂的冬天,把这两个温情的字眼淹没了.从我的八岁到我的十八岁,我都没有开口叫过.整整十年. 十年.我一想起都觉得这是如此漫长的时间.如此漫长.回首凝望的时候感觉怎么也望不到头.  相似文献   

9.
赴法勤工俭学动因及筹备 1916年,我在岳郡联中毕业后,失业在家,苦闷至极.翌年,南军与北军在我家乡桃林发生遭遇战,北军趁机劫杀,抓去我家四人,打死三人,即我的父亲、堂叔和一个邻居.我怒火中烧,誓除军阀,替父报仇,但苦无门路.1918年,我的高小同学李学斌对我说:他的一师同学薛世伦准备赴法勤工俭学,并介绍我与薛通了信.随即我又找到同乡王圭,想与他结伴同行.得到叔父300元赞助后,我于当年夏与王一道离乡背井,偕薛由北京搭车到天津,由天津乘船到上海.在离家之前,我留诗一首:“抛却山家何日归?风尘万里故人稀.故人别我犹相忆,我别故人与谁依.”  相似文献   

10.
无悔的选择     
人各有志,在对待家庭、工作及个人得失方面,各有各自的看法和选择.但我的选择,我是终身无悔的,那就是:——在个人和整体利益上,我选择了整体.1992年,我调进了报社后,领导安排我从事采编工作,我边学边干,工作干得出色,得到领导赞赏.正当我的工作得心应手时,1994年,领导又把我从采编岗位换到广告科工作.说句心里话,在报  相似文献   

11.
我喜欢写文章,主任就让我搞新闻报道.我还挺高兴,虽然“土“,但好歹也是“记者“嘛.没几天我就弄出来一篇,发表在了省报上.本来以为主任要表扬我两句,谁知主任见了我很不高兴:“小楼,你写的文章我见了,寄出去之前,应该先让我看看.“领导点到为止,但我领悟了,领导这是要把关,这个应该.……  相似文献   

12.
到1885年我18岁时为止,我一直过着象我那个社会阶层一般中国青年所过的那种生活.不同的只是,由于我父亲皈依基督教并任职于伦敦布道会,我有较多的机会和广州的英美传教士接触.有一位英国女士对我发生兴趣,我终于学会了讲英语.英美布道会的嘉约翰(Kerr)博士为我找到一份工作,并且让我学得了不少医学知识.我很喜欢这门学科,相信我将会有一个为我的同胞行医的有益的职业.当我一听到香港要开办一所医学院的消息,就立刻去见教务长康德黎博士,并且注册入学.  相似文献   

13.
"新闻战线"来信提起改进文风,我非常高兴.要我谈谈我的看法,我愿意谈谈.我只说一层意思,不求其全面.来信单就改进报纸的文风说.我知道这是"反求诸己"的意思,并不是说需要改进的只有报纸的文风.其实呢,凡是写些什么给人家看的,写下来的东西靠着现代的印刷技术或是通信技术传播极广  相似文献   

14.
我爱书,书伴我一生.我的一生和书难解难分,与图书馆结下了不解情缘. 一、图书馆让我看到图书世界之大 我童年就喜欢读书.不过,那时候没见过如今这样琳琅满目的童话故事、科学幻想、儿童文学.我真有点儿妒忌现在的孩子,他们能够有许许多多五颜六色、印刷精美、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我小时候,一来印刷事业不如现今发达,二来家庭条件实在太差,父母又没有让孩子读书、开发智力的意识,我所见到的只有小学课本.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我上初中的时候,常到新华书店和锦州市图书馆去转悠,才知道图书世界之大.  相似文献   

15.
10年前,1995年11月5日,我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韬奋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在这次会上,我从党和国家领导人手中捧回了中国韬奋新闻奖的奖杯和奖状.10年后的今天,我又有机会参加纪念邹韬奋诞辰110周年的大会,这是我一生永远无法忘怀的荣幸.我的荣幸可以说是从我的上一代开始的.  相似文献   

16.
劳动的喜悦     
我是北京日报第一批下放干部中的一个.我参加北京郊区中苏友好农业社以后,和社员们一起劳动,一起生活.这是我写的日记的片断.  相似文献   

17.
写下这个题目,心头忽一阵潮涌.图书馆对我一生影响巨大,绝非一篇2000字的短文所能承载.下面的零星回忆,记录着我和图书馆的多年渊源. "掉根针都能听见" 第一次去图书馆是1959年,这年我13岁,读初一.当时,我哥在中国医大读书,暑假回鞍山,答应带我到新建的市图书馆看看.4站地的距离,哥要走着去,我正兴致勃勃,自然不敢反对.连跑带颠跟了足足半小时,终于来到胜利广场旁一座带院墙的4层灰楼,楼外铜牌上写着"鞍山市图书馆".哥带我来到一楼阅览室,预先警告:"别说话,走路轻点!"阅览室好大,竖排几趟桌子,准能坐100人!那天是星期日,人很满.这么多人看书、看报,里面却十分安静.我屏住呼吸,蹑手蹑脚,脑袋里忽然闪出不知在哪见过的一句话:"掉地一根针都能听见." 回家路上,把这感觉描述给哥,他对我大加表扬,说我说得好,弄得我到现在都不忘.我还记得,那天我哥从一排架子上拿起的是一摞《内蒙古日报》,我当即想到姐姐从鞍钢调到内蒙"支援包钢"的事.我自己看了什么早已忘记,却始终忘不掉阅览室里那特有的安静带给我的初次震撼.  相似文献   

18.
这个女人说:“由于你不能忘怀他,所以他再也不可能长眠,他也不可能安息.”不知生,毋宁死.如果要用一个断语来描述法拉奇之奇,再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了.是的,我,我问、我听、我说、我观想、我写,我创造的唯我的新闻现实.这不是说法拉奇的新闻写作带有虚构的成分,只是强调她从“我”出发,从“我”站立的方寸之地观照被政治、战争、国与族群、人类这些大命题笼罩的“可怜虫”,不失为一种智慧之选.  相似文献   

19.
脸上的疤痕     
我知道绝对不会有人将我与模特混为一谈,因为我实在太丑了. 此刻,我正躺在整形外科的椅子上,接受着医生的检查.医术高超的他,手指正轻轻地摩擦着我脸上的那块扭曲变形的肌肉.他的年龄比我长15岁,是一位非常有魅力的男人,单是他那一身男子汉的阳刚之气和那热情的凝视就几乎让人无法抗拒.  相似文献   

20.
高考时我第一志愿填报的大学是辽宁大学,第一志愿填报的专业是档案学.我喜欢我所学的专业,那是我成年后第一次做出的最重要的决定和选择,无怨无悔.我从高校的大门走出后,如愿以偿的迈进了兰台的世界,光荣地成为了辽宁省档案局(馆)的一名工作人员.自党的十七大以来,辽宁的档案事业蓬勃发展,率先建立了全国第一家电子档案备份中心.我有幸成为了这个新兴集体的一员.我深深爱上了这个充满温暖和激情的集体,因为这个集体有太多让我骄傲和敬佩的人和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