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证据制度的完善是有效实现法律真实模式的制度基础。法律真实理念的确立及适用应考虑我国证据制度的历史传统、法官队伍现状、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等因素,先进的司法理念引进后还要与本土的司法实践结合以符合本土国情,即把法律真实作为民事司法裁判的最低标准,把客观真实作为民事诉讼证明活动的终极目标和理想。这是符合当前民事审判规律,符合诉讼效率和公正要求的明智做法。  相似文献   

2.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我国一项基本的法律原则,我们用以审判的"事实"究竟是绝对事实(客观真实),还是相对事实(法律真实)?在司法实践中,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发生冲突时不能把两者对立看待,应在联系的观点下全面看待这两种真实。  相似文献   

3.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科学地界定什么是客观真实,指出诉讼证明标准——客观真实。客观真实是指:主观上裁判者依法据以裁判的、形式上符合法律要求的、客观上与案件有关的并能再现案件的客观存在的事实,分析了客观真实在神示证据制度、自由心证制度和法定证据制度中,始终是诉讼证明追求的基本理念和终极目标,并在现实三种证明模式之批判基础上,认为我国的诉讼证明追求的理念和目标应是客观真实。  相似文献   

4.
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数量的激增以及该类案件背后潜在的错综复杂关系,使得商事审判风险较以往倍增。有效规避商事审判风险,既需要厘清商事审判中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的分野,同时,实现二者在公平公正与效率秩序之间的有效平衡,也是问题的关键,这一方面急需制度层面的完善,另一方面理念层面的更新也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两者之间是存在辩证统一关系的,要在平衡各种价值需要的基础上,协调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之间的矛盾.法律真实追求法律权威和客观真理的平衡,是客观真实基础上法律评价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科学地界定什么是客观真实,指出诉讼证明标准——客观真实。客观真实是指:主观上裁判者依法据以裁判的、形式上符舍法律要求的、客观上与案件有关的并能再现案件的客观存在的事实,分析了客观真实在神示证据制度、自由心证制度和法定证据制度中,始终是诉讼证明追求的基本理念和终极目标,并在现实三种证明模式之批判基础上,认为我国的诉讼证明追求的理念和目标应是客观真实。  相似文献   

7.
真实性作为公证的重要标准,贯穿于公证制度的始末,但真实性毕竟过于宏观、抽象。客观真实是早期真实性的主流观点,并为我国《公证法》所采纳,客观真实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存在着诸多缺陷。法律真实以其自身的优越性,逐渐被学者和实务人员所认同。法律真实需要在公证整个过程中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8.
我国客观真实的证明标准在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种种弊端.法律真实的证明标准现才真正符合诉讼法的规律,并体现中国诉论模式改革的基本方向。因而,法律真实理当取代客观真实成为中国刑事证明的标准。  相似文献   

9.
彭丹 《培训与研究》2004,21(1):55-57
目前刑事诉讼法学界在证明标准问题上存在着“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的争论。本文从认识论、价值取向与现实分析三个角度对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问题进行论述,认为“客观真实”观存在诸多的不合理之处,而“法律真实”观既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又符合我国当前主流诉讼价值观的要求。因此应提倡以“法律真实”作为我国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  相似文献   

10.
有关“法律真实”和“客观真实”的讨论一直很激烈,到目前为止,法律真实作为诉讼中的证明任务已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本文从法理学的角度出发,对“法律真实”进行了语义分析、历史分析及价值分析,以求对“法律真实”本身有一个更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市场化年代的文学远离了人的生命自由,并以种种伪装的自由形式来标榜自我,突出的表现是一种伪个人化的形式。市场叙事以个人化和多元化的名义来表明自己的生命自由和文学自我,将个人化写作放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文学叙事的多元自由和复调叙事生态中暗藏了个人化写作的唯一性,于是这种个人化在很大程度上开始变得可疑:它可能仅仅是一种招摇过市的旗号,一种伪个人化。人们拥有了更多的写作自由,但个人化写作是否真正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想象自由、生命自由、历史自由和人性自由,却难下断语。写作姿态也许已经获得了自由,但姿态的自由并不意味着创造了文学风格的自由和现实的自由。人们可以用各种方式去写作,不一定只能以个人化写作或者身体写作(身体写作是个人化写作的延伸)的方式去写作.也不一定只能表现个人化的现实.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现实的个人”这一概念,“现实的个人”存在于一定的现实社会中,面临着一定的现实的问题。“现实的个人”与人的现实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区别,全面正确理解二者,对于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对于深入领会和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并在社会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余华是先锋小说群体中一个很值得关注的作家.80年代他以激进的姿态进行先锋探索,在现实与超现实的迷离中探索着反叛传统之路,努力地寻找一种"无我的叙述方式",把人性描写的淋漓尽致,专注于揭示人的兽性、丑陋、残酷、肮脏的一面,以极其冷静的笔调叙述,揭示了生存的荒诞.90年代后,其审美趋向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放弃了前期的先锋实验,不再抽象变形,虽然仍然保持了前期的冷静的笔触,但更为明显的加入了悲天悯人的因素,在虚幻中回归依旧残酷现实,又在对世界的态度中开始流露出浓郁的温情.  相似文献   

14.
15.
虚拟与真实     
路新民 《开放教育研究》2007,13(5):F0003-F0003
现实生活中的人都是一个个真实的人。真实的人应该说真话、说实话,这是毫无疑义的。我的个人计算机更新之后,朋友为我安装了一个QQ聊天软件。出于好奇,我还真闯进体验了三个月的基于虚拟环境的虚拟人。在这个虚拟环境里,我认识了一批不识庐山真面目的虚拟人———姓名、年龄是虚构的,职业、身份也是杜撰的,就连他们说的每一句话。好心的朋友告诉我“都不要去太当真”。这可难倒了我这位只会说真话、说实话,而不会说虚话、说假话的真实人了。朋友最后得出结论,说我不适合QQ聊天,因为那些Q友不喜欢和真实人聊天的。真实社会中一位香港的朋友…  相似文献   

16.
虚拟现实与教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多媒体CAI系统的深入普及、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出发点,论述了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了一种模拟演示系统的开发研制方案,并且展望了虚拟现实技术与教育相结合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7.
从价值论角度看,艺术追求的主要是审美客体的象征性,因此,艺术真实是审美主体的评价态度和审美客体象征性的统一,主体的评价在这一统一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章对诗集《望舒草》的研究涉及三个方面:主题,艺术技巧和风格。主要以戴望舒“诗在真实与想象之间”的理论作为研究的思路和依据,认为《望舒草》所收41首诗歌的主题可以归融为社会人生,爱情,生命与哲学思辨思类。《望舒草》中西交融的象征艺术是通过戴望舒对“淳朴与微妙”的诗歌特质的极力追求而形成的。戴望舒以《望舒草》开创了现代汉语诗歌独特的“忧郁”风格。  相似文献   

19.
PBL与我国的教育现实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是让学生围绕着解决一些结构不良的、真实的问题而进行的一种有针对性的、实践性的学习。本文通过对PBL的分析,认为这种在西方兴起的教学模式非常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但在我国具体教学中,实施PBL依然障碍重重。  相似文献   

20.
虚拟现实技术是影响教学领域的第三大创新技术,本文阐述了虚拟现实技术E-learning的概念和特征,探讨了虚拟现实技术在E-learning中的应用,并指出虚拟现实技术对E-learning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