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节目,我几乎每档必看。说她好,至少有三:一是紧跟时代节拍,指导作用大;二是贴近生活和基层,针对性强;三是敢于仗义直言,为民鼓呼。也许是常看这个节目的缘故,抑或是“爱之愈深,求疵愈多”的原因,我也能挑出她的一些毛病来。如:  相似文献   

2.
陈佩 《声屏世界》2013,(1):66-67
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中庸》古代六艺中的"射",不仅是一项百步穿杨的高超技艺,更是一种凡事反躬内省的君子风度。它启示我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相似文献   

3.
我到解放日报文艺部后,部领导黎家健同志是我的顶头上司和直接领导人,也是我从事文艺采访和编辑工作的主要引路人和师傅。他分配给我的任务,一是组织、编辑《朝花》副刊上的杂文等言论;二是参与重要的文艺战役性报道,如华东话剧会演、青年京昆剧团学员毕业公演等;三是机动采访,报道一些文艺界名人、新苗等。如巴金、刘海粟、林风眠、于蓝、沈扬、才旦卓玛、祝希娟等。  相似文献   

4.
编辑的失职     
《中国记者》是我校图书馆订阅的五六种新闻业务刊物之一,借阅贵刊的读者较多,我也是每期必借。它具有栏目多、内容和业余新闻爱好者贴近等特点,只是贵刊还有些亟待改进的地方,如文字、语法错误。今年第2期上有一篇《记者,探寻理论和新知》,文章很能给人启发,但有一句话太使我失望  相似文献   

5.
拆灶及其它     
20年前,我的一位老师劝我少下棋、多画画,理由是纹枰对弈,必欲置对方于死地,杀伐气重,伤身;搦管作画,必欲求对象之活脱,灵动心在,养年。这话究竟有多少道理,我至今不曾想得明白。不过是他姑妄言之、我姑妄听之罢了。 20年后,忽然读到刘心武的文章,颇有同趣。不过他不是讲养生,而是讲养文。据他说,我们中国人对他人的作品或理论,总喜欢去说长道短,喜欢拆别  相似文献   

6.
所谓"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见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说的是做事要从大处着眼、于细处做起.笔者作为责任编辑完成的入选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终评书目的<青白盐>一书的编辑出版工作,正能印证这一点--细节决定成败.  相似文献   

7.
微记录     
正@历史袁老师:林语堂说社会十大俗气:腰有十文必振衣作响;每与人言必谈贵戚;遇美人必急索登床;见问路之人必作傲睨之态;与朋友聚喋喋高吟其酸腐诗文;头已花白却喜唱艳曲;施人一小惠广布于众;与人交谈借刁言以逞才;借人之债时其脸如丐,被人索偿时其态如王;见人常多蜜语而背地却常揭人短处。  相似文献   

8.
笔者作为老通讯员在二重集团公司新闻写作培训班上讲课时 ,不少年轻的通讯员反映 ,所投稿件如石沉大海 ,以后的稿件应向何处投?我毫不犹豫地回答 :“稿件应向能做到“三必”的报刊社投送。一是“必寄刊用通知”。本来寄“刊用通知”是一种惯例 ,然而今天却很难见其尊容了。其原因是发刊用通知 ,新闻单位必增加人手、增加开支、增加邮寄费。其实发刊用通知虽给报刊增添了麻烦和负担 ,但却密切了同作者的关系 ,双方沟通了感情 ,且做到了信息的交流 ,这岂不是于人于己都有利?再则发刊用通知 ,也有助于防止和克服“一稿多投”、“一稿多登”之…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部影响深远的大型综合性辞书,《辞海》必然会跟千千万万的文化人发生联系.我也一样,《辞海》在我心目中是神秘而又神圣的.早年求学时,《辞海》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我视之如宝,爱之如命,读之如渴.  相似文献   

10.
唐彪在写作理论上是很有成就的。他说:“作文有深造之法。如文章一次作不佳,迟数月,将此题再为之,必有胜境出矣。……作文如攻玉,今日攻去石一层,而玉微见;明日又攻去石一层,而玉更见;再攻不已,石尽而玉全出矣。”(《读书作文谱》卷三)  相似文献   

11.
书名刍议     
一有书必有书名,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其实不然。先秦时代的古籍大多数没有书名。比如孔子编订的“六经”中,《诗》、《书》、《礼》、《乐》、《易》的名称就全是后人加的。而《春秋》也只是当时对编年体史书的通称,在孔子之前就有鲁春秋、周春秋、燕春秋等,孔子只不过沿用旧称罢了。至于“子书”,如《管子》、《孟子》等书名也是后人所加的,其意义不过是人名的替代,即“管先生”、“孟先生”的意思。秦汉时  相似文献   

12.
<正>多少事,如过眼烟云,唯独那一段的人生经历,却历历在目。四十年前我开始接触档案,进而熟悉档案,逐步喜欢档案,我和档案形影相随,难舍难分,就此与档案结下不解之缘,档案是我心中的灯塔,照亮人生的道路。打开人生一扇窗1967年我跨人社会,进入闸北区财贸系统,从基层做起,在艰苦的岗位上跌摸滚爬,七年磨练,入党提干,1974年调入公司,搞文书档案,从此打开一扇档案之窗。1982年,我报考复旦分校档案专业。当时面临三大困难。家务重,当时我已成家,儿子7岁,还有七十多岁的老人,繁重家务落在我的身上;压力大,公司文书档案管理与人事档  相似文献   

13.
正2014年8月28日,很多年后也许我还会记得这样一个日子。正如1963年的8月28日,马丁·路德·金发表了他那篇著名的名为"I have a dream"的演讲,成为直到今天凡谈梦想必提及的经典;以及1981年的8月28日,IBM推出了第一台个人计算机,成为当时科技创新的代表和日后诸多科技创新的基础那样。正是在这一天,我为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个有着近三十年业余写作经历的人了,打过文字交道的编辑部也不下三十个。最使我感动的,倒不是常编发我文章的报刊;而是近几年才刚刚接触的上海《辞书研究》编辑部。也是“研究”气氛所决定的吧,他们每收一稿,必复一函,工工整整地写上:“×月×日来稿收到。一待读毕,当另函  相似文献   

15.
刘晓涵 《编辑学报》2012,24(3):300-301
正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我到编辑部工作已经快3年了。至今仍记得3年前入职面试时主任的提问:"编辑工作并没有想象中清闲,一个认真负责的编辑,工作将会是繁忙甚至繁琐的。为什么会在博士毕业后选择做一名编辑,你考虑好了吗?"当时我回答:"因为编辑工作是一份充满了机遇与挑战的工作,我很想尝试!"这近3年的编辑工作,确实如想象中一样给  相似文献   

16.
这一年在美国从事研究工作,有了近距离观察美国报业发展的机会。我发现,美国报界正站在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上:传统的印刷版销量下降,报纸网站却如日中天。一悲一喜,是否意味着报纸这种最传统的新闻媒体正在经历一场脱胎换骨的涅槃?我还看到,这种变化促进了媒介并购和资本运作,如纽约时报公司、华盛顿邮报公司等传统媒体公司近一年中纷纷收购网站,意在将内容优势借网络传播渠道发扬光大。另一方面,这种变化也加速了新闻业务的变革,媒介市场对新闻人才的需求在发生变化。对于报纸的记者编辑来说,这是一场严峻的挑战;对新闻教育来说,这同样是必…  相似文献   

17.
熊十力先生在《佛家名相通释》的《序》中曾 说:“凡读书,不可求快。而读佛家书,尤须沉潜往复,从容含玩,否则必难悟入。吾常言,学人所以少深造者,即由读书喜为涉猎,不务精探之故。”熊十力先生在这里讲的是读书方面的事,但这一段话对做编辑工作来说也是非常适用的。编辑审稿即是读“书”─—是读没有经过加工、修改与印刷、出版的“书”,其中必有各种各样的错误在,尤其不可求快,尤其需要“沉潜往复,从容含玩”。诚然,编辑审稿并不就是读佛家书,但若编辑审稿时都能拿出如熊十力先生所说的那种“沉潜往复,从容含玩”的“精探…  相似文献   

18.
吵架当然是不文明的举动,然而不文明之中亦有高低层次可分。 法国的公共场所吵架的场面不多,但如我遇上,必看个究竟;搜索记忆,共碰上四起,简叙如下:一次发生在一个小公园里。6时45分光景,守门人提醒游客离园,众人都默默走了,唯有一老太就是坐着不动,他坚持要坐到7时闭园。守门人说他家路远,孩子多,早点回家照顾,望游客谅解,老太还是慢条斯理地据理力争。守门人急了,  相似文献   

19.
JJ  春晓 《出版参考》2004,(2):26-26
那是一个平静的傍晚,我和男友约好在某百货大厦大门见面,如你所知,百货大厦的一楼大多都是设置化妆品专柜。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化妆品专柜要设置在一层,经历过这件事后,我深深地领会了百货大厦的孤诣苦心。  相似文献   

20.
今年三月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会议期间,李一氓同志提出要整理出版《稿本丛刊》,这确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我是极为赞成的。在进行这项工作时,首先是要摸清稿本的情况。选开整理出版稿本的目录,是比较细致的事。必须了解这一稿本其内容的价值如何?一书之成,必几经修改,要分清第几次稿本(当然不是每书都尚存几个稿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