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农村承包经营户:从独立民商事主体到适当的有限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承包经营户具备非法人组织的六大特征,它应成为非法人的独立的第三民商事主体.应以合伙法的原理来设计农村承包经营户的对外对内法律关系,土地承包经营权份额化,理顺农户内部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引进有限责任制,如对老、幼、重疾者等无劳动能力者实行有限责任,实行农村承包经营户破产等特殊的有限责任制,减轻农村承包经营户的生产经营风险,促进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从破产有罪论到友好型个人破产理念的历史转变,不仅体现了现代风险社会变革下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意味着“人的价值”愈发得到重视。从平等价值、“失败者正义”理念以及社会保障救济三方面来看,“以人为本”是个人破产制度设计的核心,个人破产法的制定应当将“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为“诚实而不幸”的债务人提供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的保障。人权保障价值的引入决定了个人破产在制度设计上必然区别于企业破产。在构建个人破产制度这项系统工程中,除了理论支持,还必须设置配套制度以切实平衡各方利益,因而债务免责等规则也必须加快完善,以期为不幸破产的人群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3.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破产现象也更加频繁,这就要求对企业的退出机制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我国《破产法》的颁布确立了破产管理人制度,这一制度为债权公平受偿以及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供了保障。由于破产事务纷繁复杂以及法律制度设计的不完善,我国的破产管理人制度仍存在诸多需要完善和细化的地方。结合司法实践的现实需要以及我国破产管理人制度的发展状况,本文提出了对该制度进行完善的若干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论金融机构破产之理念更新与制度设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市场经济的竞争规律必然要求建立完善的市场退出机制,在金融领域也不例外。金融机构破产制度是金融市场退出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中国金融破产机制必须遵循现代破产法理念,树立正确的金融机构破产理念;金融机构破产制度设计包括立法体例的选择、具体破产程序规则的设计、破产金融机构资产处置等重要问题,配套制度的完善则涵盖市场准入制度完善、金融机构体制改革、外部风险监管与预警机制、存款保险与补偿金制度建立等多个方面,这是一项需要多方合作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5.
唐婧 《许昌学院学报》2010,29(3):146-148
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是金融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也是金融稳定和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客观要求.金融机构破产制度是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破产的法律制度尚存在诸多空白和缺陷.针对我国金融机构破产实践的具体问题,不完备法律、现代破产法立法理念、破产概念的广义化等对我国建立健全金融机构破产法律制度都具有重要的启发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失权与复权制度是个人破产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个人破产法规立法实践起步较晚,因此相关制度的建设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就失权规则而言,鉴于我国目前所处的机遇与风险并存的阶段,需加强对破产债务人的规制力度。公法上应当同时限制破产人的经营性职业资格、信誉型职业资格、高消费和出入境自由等行为,私法上可以限制其充当监护人、遗嘱执行人的资格。就复权规则而言,应当将其与破产人的主观恶性、破产清偿的比例等因素相联系,同时加快我国大陆地区个人诚信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破产法是现代市场经济法制下,为市场主体提供的顺利退出市场的“安全门”。有效的破产程序则是破产法能够发挥效用的基础。尤其在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并存的当今世界,有序和有效的破产程序的稳定适用对于促进增长和竞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有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在介绍韩国破产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将中国与韩国两国破产法律制度进行简要分析,继而为未来的比较研究做铺垫,以期为推动中韩两国破产程序的相互借鉴与学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我国现行企业破产法滞后性日益突出,已经难以承载其应负的使命。笔认为,应从扩大破产法适用范围、统一破产原因、完善破产预警和再建程序、强化破产法律责任等方面着手,进一步充实和修正我国破产法律制度,使其切实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促进和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破产能力是指有破产原因的债务人具有的法律上为破产程序之进行的资格。自然人破产是破产制度的基础和起点,正是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其他主体的破产制度。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赋予了自然人破产能力,我国尚未赋予自然人破产能力,而我国现已具备了建立自然人破产制度的现实基础。本文对我国赋予自然人破产能力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公司清算是公司退出市场的重要环节,是债权人在公司退出市场时保护自身利益的有效途径,完善的清算制度是债权人获得最大救济的保证。本文笔者针对我国公司非破产清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几点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银行与破产是不挂钩的。但金融改革后,银行作为企业法人也有了破产的可能与必要。同国外商业银行破产的成熟立法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破产法律制度存在很多缺陷与不足。我国亟需从完善立法、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破产预防制度等方面弥补这些缺陷与不足,健全商业银行破产法律制度,增强我国商业银行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降低因银行破产带来的经济损失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行破产法存在着种种明显的缺陷,尤其是有些破产制度在立法上仍属空白.因此,对现行破产法进行完善成为必要.本文着重阐述了个人破产、免责制度、复权制度与跨界破产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商业银行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要市场主体之一,同其他市场主体一样,既要在竞争中发展,也有可能在竞争中失利而退出市场。但是,相对于其他企业而言,商业银行的破产将会带来更大的社会影响,因此,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商业银行破产重整制度十分重要。鉴于银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银行破产重整不能简单适用一般商事企业法人的破产重整程序;基于本国特有的国情,银行破产重整也不能简单照搬外国银行破产重整制度。构建我国科学、实用、高效的银行破产重整制度,必须兼顾我国的金融法制现实,坚持与银行破产立法理念相一致的破产重整原则,设计适合中国银行业现状的破产重整启动程序,强化银行破产重整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4.
韩长印 《红领巾》2004,(1):100-105
面对企业破产原因多样化的现实,我国现行破产法中对于破产预防制度的单一化构建已经不能满足不断增多的企业破产案件对预防制度在模式选择和预防成效等方面的需求.加之我国企业破产法中关于破产和解与整顿制度的规定只有六个条文,并且由于其在制度构成的完整性和制度运作的可行性等方面均存在致命的缺陷,司法实践中无被援用的案例.新的破产法应对破产预防制度进行多样化设计,以便为企业破产的预防提供更大的选择余地.  相似文献   

15.
随着自然人参与商品市场的踊跃度逐步提升,其面临的市场风险也随之增加。我国现行自然人债务清偿纠纷解决机制暴露出的种种缺陷表明,其无法根本替代自然人破产制度,目前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和健全的财产登记制度为自然人破产法律制度的初步构建提供了可行性。我国自然人破产法律制度应当由外部程序保障和内部实体支撑两部分构成,庭前和解程序的设立和庭上简易程序的适用可减轻司法负担,余债免除制度的设置和严格的失权、复权制度可在一定程度防止债务人恶意逃债,使得债务人重新获得希望。  相似文献   

16.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自然人破产制度,对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法理学角度、市场经济角度、个人信用体系角度以及我国法制建设适应国际潮流的发展趋势等方面分析,我国构建自然人破产制度有其必要性与可行性。目前,我国对构建自然人破产制度的法律环境已经初步形成,对构建自然人破产制度所应确立的基本配套制度正在逐渐完善,这为自然破产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如何在促进跨境破产司法合作与保护本国债权人利益间找到平衡,保障内外债权人公平受偿已成为我国司法实践的重要议题。文章认为,我国《企业破产法》对跨境破产承认与协助制度的构建存在缺失,事实互惠原则有悖国际趋势,司法实践中也较为保守,尚且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法治体系。对此,在借鉴国际优秀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应从善意解释《企业破产法》、修缮管辖权规则、明确外国破产管理人准入资格、细化承认外国破产程序的救济措施等方面加以改进,以期为营造公开透明、开放包容的对外投资营商环境提供法律支撑。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行破产法存在着种种明显的缺陷,尤其是有些破产制度在立法上仍属空白。因此,对现行破产法进行完善成为必要。本文着重阐述了个人破产、免责制度、复权制度与跨界破产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完善市场退出机制。从分析市场退出法律制度的理论入手,结合我国现有的立法状况,全面总结了市场退出法的规制方式、程序和我国市场退出法需要克服的困难和改进措施,以期对我国市场退出法律制度的立法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在新破产法的起草过程中,自然人的破产能力是争议较大而又急须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建立自然人破产制度的立法理由,认为我国应选择一般破产主义原则,同时应建立与之配套的法律制度以减少其消极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